作品赏析
1983-01-01胡熙绩
胡熙绩
这里选录的两则散文,代表了乌尔法特的具有浓厚民族风味的个人风格,那就是一方面清新质朴,另一方面又精炼隽永。篇什短小,语言简约,意味深长,已与散文诗没有什么差别,同时还具有寓言的意味。
《生活》一则,是用喝水来打比喻,说明穷奢极欲的富贵人尝不到生活的甜美滋味,只有勤劳俭朴的穷苦劳动者才能真正尝到。道理极其深刻,比喻十分巧妙,意味深长,耐人寻思。
通篇只谈喝水,只在最后一句才提到生活的滋味。因为尝水的滋味和尝生活的滋味,道理是一样的。把喝水的道理谈透了,那么品尝生活滋味的道理也就容易理解了。所以只用最后一句稍微点一下全文的意义就豁然明朗了。
文章篇幅虽短,但层次分明、文意酣畅。从器皿的差别谈起:富贵人和穷苦人喝的水是一样的,差别只在装水的器皿上。那么是否金杯装的水就甜美些,土杯装的水就苦涩些呢?不见得。接着阐明能否享受到水的甜美,关键不在盛水的器皿,而在饮水的人是否急切需要水,是否干渴。沙漠中疲渴的旅行者,在烈日下耕种的大汗淋漓的农民,从山上下来的口干舌燥的牧羊人,最了解水的甜美,最知道水的滋味,最懂得水的可贵。而一个坐在绿荫下靠椅上的人,虽然他有着漂亮的水壶、精致的茶杯,却品不出水的甜美,因为他不劳动,不干渴,不那么需要水。喝水是这样,吃饭又何尝不是如此?于是,作者顺理成章地把口渴与水味的关系这个比喻扩而大之,把饥饿与饭味的关系这个问题加进来一起说,这样就更向“生活”靠近了一步。最后才用一句话,把喝水吃饭的道理,与能否懂得生活的滋味联系起来,使我们领悟到,只有用劳动创造生活的人,最需要生活,最懂得生活的甜美;而那些无所事事,脑满肠肥的富贵人,是体会不到也享受不到生活的甜美的。
《为人效劳的人》主要是谴责人们身上普遍存在的那种不识好与歹,只知趋炎附势的不良习气。从而赞颂那种不声不响地乐于助人的高尚品德。
这篇的主要题旨在篇末才用一句话点出。前面大量描写为人效劳的人的行动,是为了给读者积累印象,为点明题旨蓄势,以便更加突出那些趋炎附势的人的不识好歹。
文中描写为人效劳的人的高尚行为,都具体、形象(当然也是简洁的),唯其如此,才能给读者造成更生动更深刻的印象,才能更激起读者对这些行为的崇敬和对世俗人们的义愤。请看,他所帮助的多是瞎子、酣睡未醒而有巨大危险的人、病危在寺庙的旅行者,这些都是不会知道他是谁,更不可能报答他的人,还有孩子们,沙漠中的缺水者、饥饿者,这些是最需要帮助的人。至于在清晨前为人们清扫道路,更是不容易引起人们注意的行动。这都体现出他的行为的高尚性。正因为高尚,更应该受到人们的崇敬,但人们根本不注意、没想到他,而对那些与自己的利益、前途攸关的达官贵人,却一个个了解得异常清楚。这怎不令人痛心!这些简洁而精炼的叙述确实是深刻而引人深思的。
(摘自四川人民出版社《外国散文欣赏》)
(插图:耿旭)【作者简介】
乌尔法特,阿富汗作家、诗人。一九○九年生,作过报刊编辑,任过阿富汗普什图学会主席。作品很多,编印成集的有十多部,如《散文选》、《诗选》等。他主张文学与人民大众的生活相联系,其作品多以揭露社会黑暗、反对封建压迫、同情人民疾苦为内容,风格清新质朴,艺术造诣很高,在阿富汗近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