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对刮痧的认识
1982-12-30孟景春
祝您健康 1982年4期
孟景春
刮痧疗法,是一种操作方便的外治疗法。始见于公元1675年《痧胀玉衡》一书,现在民间还有人使用。
痧,本是一类病证概括的名称。如霍乱吐泻后,因失水而指纹部呈凹陷状便称它为“瘪螺痧”,腹痛剧烈,吐泻不得,则称“绞肠痧”。到现代因这些病证病势严重,危险性大,以急诊治疗为妥,一般就不用刮痧法来治疗了。但如在夏伏之间,突感到身体不舒,头昏,胸闷腹胀,周身困倦,腰如束带,或泛泛欲呕,或轻度吐泻,指甲青黑.或手足直强麻木等,用刮痧治疗,效果倒是很好的。
刮痧,通常是刮背脊骨两傍(主要部位),亦可刮肘弯、膝弯处。刮肘轻轻自上而下,以皮肤出现紫色或红色斑纹为止,并要求不消失;若随见随消,说明症势较重,需继续刮,到不消失为限。一般到所刮之处都出现红斑时,症状就可得到轻减。清代名医吴尚先认为:“痧以油刮背心,五脏成解”。意思是说用了刮痧的方法,五脏的疾患都可以消除,足见前人对刮痧是何等的重视。
由于脊柱两傍是人身经络足太阳膀胱经所过的地方,这里有五脏六腑的穴位,在刮的刺激下,皮肤出现红斑,就表明气血流通,从而能达到调节脏腑功能、治愈疾病的作用。“刮痧”即使不对症,也不会产生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