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菜和江南“绿柳居”素菜
1982-12-30雨卿
雨 卿
素菜,深得我国人民偏爱,是中国的传统菜谱。据说早在周朝之前,我们的祖先就有“藜藿之羹”,也就是现在所说的素菜。那时,在野臣民的日常的家食称为藿食,贵族首领则为肉食。但在祭祀之时,素菜也是贵族斋戒必茹的食品。到了魏晋南北朝期间,梁武帝笃信佛教,提倡吃素。上行下效,于是世俗平民,很多脱俗为僧,入寺持斋,蔚然成风。素食也逐渐形成了寺院素食、宫廷素食和民间素食的分野。过去庵观寺院比较简单的素食,发展得愈来愈复杂,凡是天上飞的,地下跑的,水里游的,山里长的,都去仿制。到元代,出现了相当完整的全素席,形成了有一种荤菜也必有一种素菜的“象形菜”,如素海参、素鱼翅、素鸡、素鹅、素鸽蛋,素火腿、素鱼等等。这种素菜荤名的烹饪法,叫做“以素托荤”。用这种方法烹制出来的素食,达到了“以假乱真”的程度,十分受欢迎。于是,素食出于佛门而胜于佛门,以其独特的烹饪艺术以及浓郁的山林风味,成为驰名世界的中国传统菜谱中的重要流派。清代以后,素菜进入了完全成熟的时期。而且,与荤菜珠联壁合,互相搭配,成为中国烹调中的明珠。如被称为中国烹饪精华的“满汉全席”二百多款菜中,即有“四冷荤”、“四冷素”等搭配很全的款式。
我国注重荤素搭配而讲究素菜的食谱,到了现代也深得国内外饮食研究者的推崇。他们认为,素菜以豆类制品、香菇、木耳和时鲜蔬菜为主要原料,不仅在色、香、味,烹调艺术上有其独到的魅力,而且很有益于人体的健康。这些原料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钙、磷以及各种维生素,再加上全用植物油烹制,具有相当好的降压、减少血脂、防肝硬化、强心补肾的作用。如据报道,晚餐经常素食的人,要比进食荤食的人血脂低得多,而后者多有高血压、冠心病、肥胖症。蔬菜还含有丰富的粗纤维,可以促进肠蠕动,有利于消化、排泄,预防消化系统癌症。武汉市医学工作者曾进行过素食者(武汉寺院的佛教徒)和荤食者(当地一家肉联厂的工人)的健康状况调查。他们发现,吃素食者的高血脂发生率为77.42%,而荤食者则为1 00%。由此可见,为了降低血脂和防止心血管系统疾病,人们(尤其是老年人)应多进食植物性油脂及素食,少进食动物性油脂和荤食。南宋诗人陆游写过一首诗,有一句是“肉食从来意自疑,斋盂况与病相宜”。意思也是对肉食不放心,认为吃素可能对病体更相益。当然,仅仅吃素菜也不是最科学的饮食结构。目前,国外强调“食品颜色的搭配”,即“索食四色”(白色:米、面、五谷;黄色:豆类,绿色:蔬菜、水果,红色:包括适量的瘦肉和胡萝h等),宣传不要单吃一种食物,这和我国食谱中强调荤素搭配的精神是一致的。
江南地区气候温暖,水土适宜,蔬菜品种丰富,是我国素菜的发祥地,可说是名符其实的“素菜之乡”。在梁武帝时期,建康(南京)的素菜就已名噪一时。“南朝四百八十寺”,反映了当时南京佛教昌盛的情景,书载法师讲经,“天雨落花,天厨献食”,可见,当时南京的寺菜佳庖已有誉称“天厨”的精湛手艺,象面筋等一些重要的素菜品种就是当时发明的。此后几千年,江南的素菜一直盛行不衰,名厨辈出。辛亥年问名重江南的南京“绿柳居”素菜馆就是其中之一。绿柳居素菜馆,辛亥年间创建于南京秦淮河畔的桃叶渡,上承六朝余绪,加上掌锅的是著名的厨师陈炳钰,因此很快发展起来,独创了许多南京特色的素菜。解放以后,1963年,江苏省和南京市政府应广大群众的要求,重新恢复了绿柳居素菜馆,搬到杨公井新址营业。多年来,这个素菜馆的师傅们积极整理前人的经验,大胆创新,先后设计出一千多种素菜款式。烹饪技术又大大前进了一步。
目前,“绿柳居”素菜馆可以同时容纳五百人就餐,经营的常用品种有一百多样,包括冷盘(如鸭肫、火腿、烤鸭等)、炒菜(如炒蟹粉,炒鳝糊、凤尾虾、炒鱼片、炒腰花、宫爆鸡丁、金钱鸡块等)、溜菜(如桂花肉、古老肉、炸黄雀、糖醋黄鱼、糖醋刀鱼、脆鳝鱼等)、烧菜(有烧鸡块、罗汉斋、荷包鱼翅、鸡酥海参、明月猴头、三鲜鱼肚、红烧狮子头)等。他们不仅能做出“索全席”,而且可以任客出题,做出各种象形的特种菜肴。“绿柳居”素菜除了讲究色、香。昧、形以外,还注重“炒、炸、烧,烤”四字:即“炒要脆,脆而不生;炸要酥,酥而带香;烧要清,清而不薄;烤要透,油渍卤干”。正因为这样,许多外地素菜馆以及一些寺院都派人前来学习烹饪技术。“绿柳居”最拿手的是做鱼,春天做刀鱼,秋天做黄鱼,冬天做鲫鱼。此外,象“八仙鸽蛋”、“涡黄雀”等,也都是其脍炙人口的名菜佳肴。现在,全国各地的素菜馆虽有一、二十家,“绿柳居”仍以其优越的江南地理位置及千年的遗风,在我国素菜行业中独树一帜。当国内和国外的来客,看到餐桌上活灵活现的刀鱼、呼之欲动的乌龟,油黄透香的烤鸭以及色彩艳丽的种种佳肴,竟是由普普通通的豆腐皮、面筋、木耳和蔬菜做成的时候,人们不禁连声赞叹,植根子我国民族传统的素菜烹调艺术在今天重新又得到了发扬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