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新中国放声歌唱
1982-08-28叶延滨
叶延滨
早在五十年代,贺敬之就是一位人们所熟悉的诗人了。他不但用笔写,还在电台和诗会上朗诵自己的作品。32岁的贺敬之,曾在北京中山公园音乐堂的“迎春诗会”上,登台吟诵他的新作《放声歌唱》。他那震人心弦的高歌,使人感到那个火热时代的强劲脉搏。
25年过去了。不久前,有机会见到贺敬之同志,在愉快的交谈中,我感到诗人还是那么充满朝气,那么热情,坦率而又真诚。岁月的风霜在他的双鬓留下了痕迹,却没能夺去他敏锐奔放的诗人气质。回首往事,贺敬之感慨地说:“新中国成立的时候,我只有25岁,现在看来确实还是青年喽!我写《放声歌唱》时32岁,也可以算是青年。应该说那时我们整个国家都是青年。凤凰涅槃嘛,我们的一切都刚刚在烈火中新生……”
是的,如果说我们的新中国是一只在斗争的烈火中腾飞的金凤凰,那么贺敬之的《放声歌唱》(一九五六年)就是献给这新生凤凰的赞歌。旧社会遗留下来的污泥被新生活的激流荡涤,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代每一天都在激荡着贺敬之战士般的诗情。他长久地观察着、思考着,“让万声雷鸣在胸中滚动,好唱出赞美祖国的歌声!”经过几年的酝酿,他终于放声唱出这支新中国的颂歌。长诗以气势沛然的全景,振翼千仞的鸟瞰,容量巨大的图画,展现了祖国昂扬向上的风貌。回顾那些令人难忘的创业年代,贺敬之饱含深情地说:“那个时代我们找诗意,就是找这样的诗意,我们提到党,提到革命,是由衷地感到神圣,充满诗意的……”,贺敬之说,当时他和广大青年一样充满了翻身作主的自豪感,对祖国前途充满了信心。
《放声歌唱》这首气宇轩昂、豪迈激越的诗篇,不但展现了我们整个民族那个时代崭新的风貌,也代表了那个时代里形成的充满革命理想色彩的一代诗风。诗人对祖国的感情是那么真挚:
你曾是满身伤痕、泪水、血迹……
今天,我们使你这样地骄傲!我们给你披上了绣满鲜花、挂满奖章的新衣!
诗人为我们的党塑造了不同凡响的诗的形象:
我们的党没有
在酒杯和鲜花的包围中,醉意沉沉,
党,正挥汗如雨!工作着—
在共和国大厦的建筑架上!
作为一个新时代的歌手,诗人首先把自己看作是一个跟着党前进的战士。在《放声歌唱》的第四章,诗人用较多的篇章抒写了自己的情怀。这是一段感人肺腑的乐章。我们仿佛看到诗人走过的足迹……
1924年,贺敬之出生在山东峄县一户贫苦农民的茅舍中。13岁,他考入滋阳县乡村师范学校。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迫使他从14岁开始流亡。在流亡中,年仅15岁的贺敬之用艾漠的笔名在报刊上发表了自己的处女作。苦难催人早熟,黑暗使人向往光明。16岁的贺敬之和几个志同道合的同学,躲避着特务的缉捕,奔向革命圣地延安。1942年,19岁的贺敬之和别的同志合作,写下了著名的歌剧《白毛女》。他用笔讴歌着人民解放的事业,他也用枪为这个事业而战斗。在解放战争的“青沧战役”中,他曾经立功受奖。应该说,创作《放声歌唱》的思想准备阶段,在他为新中国战斗的那些艰难岁月中就已经开始了。是的,他首先是一个战士,然后才是一个歌手。他是用一颗战士的心在歌唱。
追溯往事,诗人对我们说:“真正的诗人是不应该沉溺于个人悲欢的小天地的,感情的暴风雨要放在时代的大背景中!”就是在这个时代的大背景中,贺敬之不断地为新中国放声歌唱着。继《放声歌唱》之后,他又写下了《三门峡—梳妆台》《桂林山水歌》《西去列车的窗口》《雷锋之歌》《中国的十月》《八一之歌》等感人肺腑的名篇。这些诗篇,或昂首高歌,或委婉低吟,或如疾风暴雨般激越高亢,或如行云流水般绚丽多姿。
从创作时间上看,他是名副其实的“业余作者”,身居领导岗位,要处理大量的繁重的行政事务工作。从创作态度上看,他又是那么严肃认真,力求作品严谨,决不把写诗看作是可以随手拈来的“副业”。这里有一个小故事。1955年,为了响应号召给孩子们写点东西,有一次他在灯下熬了一整夜。次日清晨他的爱人柯岩醒来,只见满屋烟雾缭绕,贺敬之还皱着眉头在稿纸上涂涂抹抹。柯岩有点惊奇:“你怎么了?什么东西这么难写?”“给孩子们写点东西。哎,给儿童写东西,怎么这么难呢?”“是吗?你睡觉去,我来试试。”就在这一天,柯岩一气写下九首儿童诗,其中三首很快就在《人民文学》上发表了。这个小故事的主角是柯岩,但我们可以看到贺敬之写作是多么严肃和认真。
以贺敬之的才华而论,他可以写出更多的诗。已故著名诗人郭小川同志生前曾问过他:为什么写得那么少,那么拘谨呢?当然,这原因很多。但贺敬之认为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原因是:“我并不把生活中自己的感受都写出来。主要有两个想法,一是有些感受写成诗句和构成形象后自己觉得不太理想;二是我认为自己的感受和理解不一定都对人民有利,要把它写出来就需要反复斟酌。换句话说,就是自己不感动的东西不能写,自己感动了,是不是正确?要对人民负责!”他谈起《桂林山水歌》的创作情况。这首短短的只有几十行的诗,似乎可以一挥而就,但诗人前后竟用了两年时间。当时正是三年经济困难时期,有些人情绪很低,诗人非常想写出点美的东西给人以鼓舞。1959年他去桂林,一下子被那里的山水迷住了。他在本本上很快写下了这几句:“水几重呵山几重,水绕山环桂林城”“是山城呵,是水城?都在青山绿水中……”但诗人不满意,觉得太配不上桂林的神姿仙态了。他把这首诗整整琢磨了两年,直到想出“呵,桂林的山来漓江的水,祖国的笑容这样美”这两句诗后,才把这首诗整理发表。为祖国高歌,饱蘸心血尽情挥洒;对人民负责,字字推敲惜墨如金。这就是贺敬之的诗作为什么有历久不衰的生命力的原因。
作为一个正在写诗的年轻人,我恳请他谈谈对青年诗人们的希望。他略为沉思了一下说:“青年朋友应该懂得,诗歌历史上是有大诗人、小诗人的区别的,只有大诗人才能喊出时代的强音。屈原和宋玉还是有点差别嘛!青年人要考虑研究过去的东西,不要以为这就是否定了他们这些青年人。青年一代应该创作出他们歌颂新时代的《凤凰涅槃》,有他们的《王贵与李香香》,写出他们的《向困难进军》和《团泊洼的秋天》。总之,我是充满信心的!对时代,对青年,对新诗都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