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磨刀不误砍柴工

1982-08-28关乃庸

中国青年 1982年9期
关键词:专业培训培训班街道

关乃庸

大东街位于吉林市中心,人口稠密,商业网点集中。近年来,大批初、高中毕业生进入街道,他们要求工作。可是由街道介绍出去工作的青年,却一批接一批被退了回来。这是为什么?原因是这些青年没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不能适应生产岗位的需要。后来,招工单位干脆摆明了条件:要能干的、会干的。

社会向我们提出了一个重要问题:就业工作的重点应当是抓安置呢,还是抓就业前的职业培训?

由不认识到认识

开始,一些同志认为:街道劳动服务站就是介绍劳动力的中转站,上级下指标,我们办安置,搞专业培训是多此一举。也有人认为,替别人培养人才,这是吃力不讨好的买卖,干不得。究竟怎样认识这个问题呢?我们结合本街道的实际进行了分析。近年来,随着党的经济政策的落实,街办小集体、知青厂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安置了大批待业青年,减轻了社会的压力。但是,由于青年工人不懂专业知识,技术水平低,使他们所在的企业难以发展,有的被迫停产、转业,已安置了的青年又第二次待业。有的安置单位靠全民养集体,大厂养小厂,靠过去保现在,给国家增加了负担。有的企业不得不招聘社会上的退休职工和有技术的闲散人员。于是,企业之间高工资拉人,技术工人随意跳厂的现象也随之而生。这一切,不但给集体企业带来很大损失,也影响了青年们就业;同时,也从根本上揭示了一个问题:不培养青年掌握技术,这种不正常的现象任其发展下去,就可能瓦解集体经济,使待业青年的安置工作前功尽弃。因此,我们不能只注意形式上的安置,而忽视劳动力的质量。对待业青年加强职业培训,不仅是劳动就业的需要,也是经济发展的需要,是一项非抓不可的工作。

待业青年求学若渴

认识提高以后,还要有具体的措施,不然就会成为空谈。开头,我们主要是办专业培训班。为了确定办班性质,我们进行了两个预测—社会需要预测和青年爱好预测,对办什么样的班做到了心中有数。办班的消息一传开,广大待业青年不胜欢喜,积极报名。如:我们根据吉林市建筑单位劳力紧张的特点,开办了土木建筑技工培训班。通知一发出,闻讯前来报名的青年就有80多名,大大超过了预计数字。培训班连办了两期,学习人员有增无减。又如:随着集体企业的兴起,财会、统计和企业管理人员十分缺乏,我们就开办了学制半年的管理学习班。一周时间内,就有一百多人报名。我们开办服装裁剪班时,原计划招生40名,可前来报名的竟达160多人,不得不由一个班扩为三个班。两年中,仅服装裁剪班就办了20期,培训了一千多人。许多待业青年激动地说:感谢街道对我们的关心,我们一定要好好学习,争取早一天为国家贡献力量。病残女青年王腊梅,1978年待业后,一直很苦恼。1981年3月参加文学创作讲习班后,她克服困难,坚持学习,成绩不断提高。仅在半年时间里,就创作了40多篇文学作品。其中反映待业青年生活的小说《葡萄架下》被报纸刊用后,在待业青年中引起很大反响,使小王深受鼓舞。失足青年贺俊卓曾一度有破罐子破摔的想法。进入培训班后,他迷上了无线电修理专业。由于过去有点基础,因此他学得特别来劲,技术提高很快。在街道的支持下,他开办了一个“东门无线电修理部”,服务热情,维修质量好,深得顾客好评。不久前,他填写了入团志愿书。

待业青年这种渴望学习技术、掌握就业本领的热情和刻苦学习的精神,强烈地感染和教育了我们,使我们更深切地体会到:抓好待业青年就业前的专业培训,是进一步广开门路,解决青年就业问题的关键所在。三年来,我们先后开办了财会、烹调、美工、电子、缝纫、裁剪、医务、木工、瓦工、工程预决算、企业管理等专业技术学习班33个,58期,参加学习的达3700多人次。

开辟多种培训途径

随着求学人数的剧增,加上条件的限制,仅靠办班已满足不了待业青年的要求。于是,我们根据街道的实际条件,又采取了以下几种培训途径:

岗位代培。我们针对一部分青年的要求、爱好和特长,组织他们到街属的工厂进行半义务性的职业训练,要求他们边劳动、边学习,掌握1—2门专业技能。代培期间,每人每月发给15元生活补助费。代培合格的,吸收进厂点参加工作。这样,青年不但能在实践中很快掌握技术,还可得到一定的经济收入,学习和工作的积极性很高,青年、家长、企业都非常满意。如街工程队1981年代培的66名待业青年中,有13人达到三级瓦工水平,6人达到三级木工水平,9人分别达到三级水暖工、三级电工及三级焊工水平,31人达到上述工种的二级工水平。不但为这些青年就业创造了条件,也为工程队解决了任务多、技术工人少的矛盾,成了一举两得的好事。

派出去学。在本街厂点代培有困难的,就和有关单位联系,派出一部分人学习。学习结束后,即回本街厂点工作。我们先后向市服装厂、商标印刷厂、针织厂等单位派出150多名待业青年,学习服装加工、誊写、印刷、刻字、挂蜡等专业技术。学习期间,青年们听从指挥,虚心求教,边学理论边实际操作,在较短的时间里就掌握了技术。21岁的吴晓燕到服装厂学习回来后,成为街道服装厂烫熨出口服装工序的骨干。老师傅每天只能完成70—80件的烫熨任务,她却能干110多件。老师傅都夸她是个干活质量好、速度快的小师傅。

请进来教。如街道三委准备成立一个民用塑料产品厂,购置了一套塑料挤缩机,可是没人会操作。于是分别向外地和本市的塑料厂聘请了技术人员到街指导。由于他们热心传教和青年们细心学习,使这个厂很快开工。

鼓励支持青年自学。有些青年待业后,决心走自学成才的道路。我们便配合家长为他们创造条件,从精神上鼓励,物质上帮助。待业青年陈子娟有志自学书法和篆刻,我们便给她找材料,家里也为她订了有关的刊物。经过勤学苦练,她的作品不但被报刊选用,还参加了省书法展览会。

“磨刀”“利器”见效果

古人有话:“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做好待业青年就业前的专业培训工作,就如同“磨刀”“利器”一样。我们街道从1979年开办第一个专业培训班以来,一批又一批的待业青年经过学习走上了工作岗位,安置率占应安置数的98.7%。他们当中,许多人都已成为生产上的一把“快刀”,有的担任了领导职务。待业青年傅玉洁被安排在街办风味小吃店工作。由于参加了专业培训,她无论是当服务员、保管员,还是收款,样样都拿得起来。她研制的“大东风味面”不仅味道鲜美,而且经济实惠,颇受顾客欢迎,成为这个小吃部的一项新品种,也是同行业的一项新突破。小傅不但懂业务,还会管理,很快当选为副经理。不久,她又被选为市人大代表、区青年标兵和街团委委员。街劳动服务站所属的解放路饭店,有9名经过培训的青年。培训前,他们对烹调一窍不通,使这个自负盈亏的街办企业十分紧张。经过半年的培训后,他们个个成为多面手。由于青年们懂技术,会经营,从今年3月至6月,这个营业面积不足30平方米的饭店就获得纯利润2800多元,青年们月月都有奖金。

专业培训丰富了待业青年的精神生活。过去,青年们在家闲着没事干,家长们提心吊胆,怕他们走歧路。开展职业培训后,待业青年一门心思学技术,不再无所事事。家长们不再为子女担忧,同时社会秩序也安定了。

专业培训促进了集体经济的发展。大批经过职业训练,掌握了专业技能的待业青年被安置到手工业、商业、服务业、修理业等企业后,由于技术熟练,工作安心,使集体经济得到了稳定和发展。如大东街1978年以前只有20几个小厂点,不到300名职工,每年产值和利润都不足100万元和10万元。通过安排经过专业培训的待业青年,充实骨干力量,到1981年,全街产值已达490万元,利润33万元。目前,大东街已发展到51个生产、生活服务网点,职工总数810人。

猜你喜欢

专业培训培训班街道
“无人机航测与GIS技术应用培训班”在海口成功举办
热闹的街道
关于举办第51期观赏石鉴评培训班的通知
涵盖了市场营销、客户服务、影音与智能技术的专业培训 2017 CEDIA系列培训杭州中级班报道
热闹的街道
爬冰卧雪砺精兵
——2017年度国家地震紧急救援训练基地专业培训拉开序幕
澳大利亚 立法早,法律体系完善,重视对交警展开专业培训
风居住的街道
90团举办初级农艺工培训班
街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