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对立的艺术形象
1982-08-28高松年周善贤
高松年 周善贤
普罗斯佩·梅里美(1803—1870)是19世纪法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中篇小说《嘉尔曼》(中译也有作《卡门》)是梅里美一生创作的为数不多的中短篇小说中最烩灸人口的一部,也是世界著名的中篇小说之一。法国作曲家比才(1838—1875)曾把《嘉尔曼》改编成同名歌剧,以其优美的旋律、浓郁的西班牙色彩,更扩大了《嘉尔曼》的流传。
《嘉尔曼》的情节,乍看似乎是一起情杀案,实际却包含着较深刻的社会意义。小说发表于1845年,当时,拿破仑已囚死于圣海伦岛,资产阶级法律和秩序在法国渐趋巩固,而曾在法国大革命中鼓舞过法国人民的“自由、平等、博爱”精神,早巳被资产阶级抛弃殆尽。小说通过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悲剧,赞扬了嘉尔曼热爱自由,做资产阶级社会叛逆者的精神,从而对虚伪、自私的“文明社会”表露了否定和蔑视。
男主人公若瑟杀了人,当了走私犯、强盗,照他自己所说,完全是为了嘉尔曼。但,从他的生活理想、道德观念和行动来看,却是处处在维护资产阶级社会的法律和秩序。他一时冲动放走了嘉尔曼,被关禁闭后又随即后悔:后悔自己因为救了一个吉卜赛女人,从此失去了当军官的前程。即使在身陷囹圄之中,他也仍然没有放弃向上爬的欲望,不愿用嘉尔曼送来的锉刀越狱。他爱嘉尔曼,是要把嘉尔曼象商品一样占为已有,他把嘉尔曼当情妇,却不愿嘉尔曼有情夫。他的性格与心理,正是当时社会里资产阶级心理的典型反映。
嘉尔曼跟若瑟截然不同。她是所谓的“化外之民”——带着几分野性的吉卜赛人。低下的社会地位使她敢于蔑视资产阶级文明社会,珍视个性的自由,为了维护自身自由和信念,不惜以死相争。在爱情上,她大胆、无私、泼辣、果敢。嘉尔曼对若瑟曾经有过真诚的爱。在若瑟杀死排长后,她紧跟若瑟、保护若瑟、悉心护理若瑟。她说:“你没有看出我爱你吗?我从来没有向你要过钱。”但是,当她看透了若瑟的灵魂,就敢于宣布不爱若瑟。她用两年的时间,苦心救援被关押的独眼龙丈夫。当若瑟要杀死她时,她认为作为丈夫有权杀死自己的妻子。这一切,与当时社会里那种虚伪的、以男女互相欺骗为乐事的、纯粹是“现金交易”的所谓“爱情”相比,确实有其闪光之处。
唯其如此,在小说中,嘉尔曼的直率、粗犷、放荡不羁的个性和若瑟自私、虚伪、循规蹈矩的特点,形成了鲜明、强烈的对照。作家把这两个形象放在一起,并将其置于一种复杂的爱情纠葛中,于是,在强烈的对比之下,小说所肯定与否定的思想蕴含也就显露得十分明朗了。
当然,梅里美毕竟是一个资产阶级作家,尽管他主观上要把嘉尔曼塑造成一个“文明”的资产阶级社会的叛逆者,从而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虚伪和丑恶,但实际上,嘉尔曼身上所体现出来的个性自由,仍然属于资产阶级的思想范畴。作为资产阶级作家的梅里美,没有也不可能脱离资产阶级思想的体系。嘉尔曼所追求的超脱于社会法律秩序之外的所谓“绝对自由”,实际上也是不存在的。到了无产阶级革命蓬勃发展的时代,这种对“绝对自由”的追求,还具有一定的反动性。同时,十九世纪上半期,资本主义社会内部矛盾已经暴露,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已经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梅里美却把自己的同情和理想寄托在一个流浪行骗、抢劫走私、迷信愚昧的人物身上,也表现了梅里美的资产阶级世界观的局限性。因而,嘉尔曼这一人物,既是梅里美对资产阶级“文明”社会失望和不满的产物,也是他自身的资产阶级世界观的一种必然表现。所以,今天读这部小说,嘉尔曼这一人物形象,就只具有对资产阶级社会的虚伪、自私、庸俗的认识意义,而绝没有任何仿效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