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笔名“蠢才”谈起
1982-07-15大洪
大 洪
一九七九年,为纪念美国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百年诞辰,报刊上发表了不少文章,其中戴念祖同志所写的《相对论在中国早期的传播》一文(载三月二日《光明日报》)提到了最早把相对论介绍到中国的一些人物:许崇清、吴正之(有训)、魏嗣銮和“蠢才”。“蠢才”到底是谁呢?其实就是我们大家所熟知的我国文化界、出版界的老前辈胡愈之同志。他署名“蠢才”的文章刊登在《东方杂志》第十七卷第六号上。
胡愈之同志原名胡学愚。上学以后,教书先生认为“学愚”这个名字毕竟不太好,便以古文中的一句“学以愈愚”,给他起了“愈之”这个名字。当他一九一四年进入上海商务印书馆当编辑时,正是十八岁的青年。一九一五年八月,以“胡学愚”的名字开始在《东方杂志》上发表文章,随后从一九一七年三月,陆续以胡愈之、愈之以及“化鲁”“罗罗”“尚一”“蠢才”“马鹿”等笔名撰写文章和翻译外国作品。《东方杂志》是旧中国历史最久的大型综合性杂志,胡愈之同志从一九一四年进入商务印书馆到一九三三年离开《东方杂志》主编的职务,大约和它有着近二十年的关系。他用本人的名字和以上各种笔名在上面发表过的文章和译文,据粗略统计约有七百篇,经常在同一期上,就有他用三、四个不同笔名所发表的七、八篇文章。此外,他还以“伏生”的笔名,为韬奋主编的《生活》周刊,写过大量泼辣的评论。
另一个不大为人所知的事情,是胡愈之同志用“沙平”的笔名写过一本小说《少年航空兵》。这是他在印度尼西亚写的。叶圣陶(使用笔名“翰先”)在本书序言中指出,“这是一本好书,少年们值得看,成人们也值得看。”
在中国,有着使用笔名的传统习惯。随着时间的流逝,今天的专业研究人员和读者感到很困难的一个问题是,看到署了笔名的文章和著作,不知道作者到底是谁。于是,一项任务提出了:着手编辑出版一部工具书——《笔名录》;以解决这样的问题:知道某一个笔名,可以查出作者的原名;知道作者的原名,可以查出他使用过的全部笔名。前几年新发现的鲁迅五四时期的佚文十一篇,其中就有七篇是专业研究人员通过鲁迅自述的笔名使用情况,知道他曾使用过“神飞”的笔名,而寻找和发掘出来的,从而使鲁迅研究工作中的一个疑难问题,一下子解决了。
美国一九七六年出版了朱宝梁所编的一本《二十世纪中国名作家笔名录》,收录范围较大,查找方便,是一部不错的笔名录,外国人很重视这类必备的工具书。
对于笔名录的要求,不外乎是两条,一是完备,二是准确。所谓完备,一方面指收集的作者的范围(对于我们来说,收集我党领导人的笔名使用情况,也应是一项重要内容),一方面指某一位作者的全部笔名。象《二十世纪中国名作家笔名录》中关于胡愈之同志的笔名,就遗漏了“沙平”以及“罗罗”、“胡学愚”,而胡愈之同志用“罗罗”的笔名在《东方杂志》上发表的文章达一百七十多篇,用“胡学愚”的原名发表的文章也有四十多篇。所谓准确,就是不能张冠李戴,再以上书为例,其中列举的胡愈之同志的笔名:
我们的工作完全可以比《二十世纪中国名作家笔名录》做得更好更出色,这是一件本来应该由我们自己来完成的任务。希望我们的出版单位和各有关研究单位全力合作,早日完成这件不论是对今人,还是对后人,都是功德无量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