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郎为何才尽?
1982-01-01梁长峨
青年文摘·上半月 1982年1期
梁长峨
“江郎才尽”这个成语流传至今,用来形容那些先有盛名到后来却作不出什么象样成绩来的人。江郎(南朝江淹)为什么先在事业上颇有成就,由一个出身寒微的人而位居高官,封醴陵侯,诗赋也颇负盛名;又为什么正值年富力强,本当大有作为之时却才思枯竭?分析一下其中的缘故,对我们也不无可借鉴之处。
传说江淹有一次在冶亭睡觉,梦见郭璞向他讨还毛笔,他从怀里掏出一支五色笔给郭璞,此后,写出的诗篇就平淡无奇了。又说他有次乘船,泊于禅灵寺旁,梦见张景阳向他讨还了几尺绸锦,以后写的文章就无文采了。江淹的诗文到后来退步是真有其事,为历代诗家文士所公认;但他一落千丈的根本原因不是上面说的那些子虚乌有的梦话。他早年家境贫寒,所以学习刻苦,“留情于文章”,而且非常注意向前辈有成就的人学习,“于诗颇加刻画,天分不优,而人工偏至”,也就是说他虽缺乏做学问的条件,但却以加倍的努力去钻研。他的成就,不是天意神授,而是来自于勤和思,勤奋不怠,好学不倦,这就是他前半辈子誉满朝野的根本原因。到了后半辈子,官做大了,名声也大了,认为平生所求皆已具备,功名既立,须及时行乐了。于是由嬉而随,耽于安乐,自我放纵,再不求刻苦砥砺了。他自己说他性有五短,其中的“体本疲缓,卧不肯起”、“性甚畏动,事绝不行”等就属于“随”的劣性。“随”导致他事业心消磨,他只“望在五亩之宅,半顷之田”,什么治国平天下的雄心壮志都烟消云散了。后来学疏才浅,诗文褪色,“绝无美句”,这是必然的结局。
(摘自《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