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评价《水浒》
1982-01-01瑶君辑
瑶君辑
去年11月在湖北武昌举行的首届《水浒》学术讨论会,就多年来关于《水浒》的各种评价问题,展开了热烈的争鸣。现将有关的主要论点摘述如下:
如何看待《水浒》的主题及其基本倾向
多数意见认为,《水浒》是一部歌颂我国北宋末年农民起义的现实主义文学巨著。作者对这支农民起义军最后走向招安、投降以至毁灭的悲剧道路的描写,是持批判态度的,也是符合历史真实的。有人还说,作品不仅“只反贪官”,也“暗反皇帝”。另一种意见认为,作品的前半部是歌颂农民起义斗争的,写了“逼上梁山”,塑造了众多的农民起义军的英雄形象;后半部是宣扬招安、投降主义路线的,作品对此并不是持批判态度的,宋江等人死后得到封荫嘉褒即是明证。第三种意见认为,对梁山农民起义军在招安以后,也不能笼统否定,招安后抵抗辽邦入侵,忠君护国,还是爱国主义的正义行为,应给予历史的评判;后期征田虎、王庆、方腊,则完全成了封建皇朝镇压农民起义军的鹰犬,应予否定。第四种意见认为《水浒》宣扬的是忠义思想,反映了忠奸斗争,只反贪官,不反皇帝,客观上歌颂了农民起义,但作品的主题是“替天行道,护国安民”,这个“天”,指的是皇帝,“道”,指的就是忠义思想,反映了封建阶级内部的改良思想。第五种意见是“为市井细民写心”说,认为《水浒》写的市民阶层的斗争生活,作品歌颂了一大批城市中下层市民出身的英雄人物,而描写农民斗争生活的很少。
怎样评价宋江这个典型
一种意见认为宋江是农民起义的领袖,他最后走向投降、招安是历史上农民阶级局限性的表现,符合历史真实。另一种意见认为宋江只是一个封建地主阶级的忠臣义士,他是在农民起义军不断壮大、胜利的形势下接受招安的,不能用农民阶级历史局限性去解释。第三种意见认为,“两种《水浒》,两个宋江”:一百回本、一百二十回本的《水浒》,宋江是投降、被招安的;七十回本的《水浒》,宋江则是农民起义军的英雄。
关于《水浒》的版本及作者
一种意见认为,《水浒》先有简本,然后成书为繁本,时间约在元末明初,编纂者为施耐庵。有的学者认为由施耐庵、罗贯中共同编纂而成。另一种意见认为,《水浒》成书时即为繁本(即我们现在可以看到的最早版本——明代嘉靖年间的郭勋本),从这个版本中所记叙的生活状况、建制、各种称呼等等看,成书时间应是明代中叶,而施耐庵生于元代末年,因此,认为《水浒》的作者不是施耐庵。第三种意见认为,施耐庵确有其人,江苏盐城地区发现的施氏墓志上,就写着施氏生前曾作《江湖豪客传》,可能即《水浒》的古本。
对评论《水浒》的评论
关于金圣叹削改《水浒》问题,一种意见认为金削改(或腰斩)《水浒》是有功的,使作品结构比较完整,艺术形象比过去的版本好,突出了“官逼民反”的主题。尽管金圣叹在“序”及“惊恶梦”等章节中咒骂农民起义,但在作品的许多章节及评点里,他也曾热烈地赞颂过不少农民起义的英雄,为他们严惩贪官污吏的正义行为拍手叫好,这是我国封建时代许多文人学士世界观上矛盾状况的反映,因此,我们要全面评价金圣叹,不能全盘否定。另一种意见认为,金圣叹在评点中,许多言论表现了他对农民起义的切齿仇恨,要斩尽杀绝,是主张剿灭的,因此,是一个封建地主阶级的反动文人。第三种意见认为,金圣叹在评点中的一些咒骂词句,只是一种“保护色”,他总的思想倾向是反对权好佞臣,同情农民起义的。
(摘自《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