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逻辑趣谈

1982-01-01黄浩森

青年文摘·上半月 1982年3期
关键词:竹席南方人团长

黄浩森

煮竹席

从前有个北方人到南方去,南方人请他吃笋。北方人没有吃过,觉得味道很鲜美,问:“这是什么?”南方人回答:“是笋,长起来就是竹子。”北方人回到家里看见了竹席,忽然想到竹子既然是笋长起来的,竹席大概也能吃,就把竹席切碎了煮,煮来煮去煮不熟。他恼了,跟妻子说:“南方人真滑头,专门戏弄人!”

〔评〕尽管竹是由笋长成的,但它们是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有质的不同,是两个概念。北方人在这里所犯的思考上的错误是将竹、笋两个概念搞混淆了。概念不准确,发生混淆,是思考问题的大忌。

击钹者

某乐团正在排练交响乐,团长看了一会儿,来到小刘面前。

团长:大家都很紧张地排练,你为什么松松夸夸?

小刘:我也很紧张啊!

团长:我注意你很久了。别人一直在拉的拉、弹的弹,可你这半天只敲了两下钹。

小刘:我是按谱敲的。

团长:不要强调客观,问题看你的工作态度。

〔评〕这位团长的推理当然是错误的。但是, 他推理的前提——小刘只敲了两下钹,却是真实的;问题在于他违反了推理的规则,因而推理的结论错了。所以,推理正确,除了首先要求前提正确以外,还要求遵守推理的规则,这是保证推理正确的第二个要素。

吞死阄

某国有条法律,每个被判死刑的人,可以在执刑前抓一次阄(读鸠jiū),抓到“生”阄可获赦免,抓到“死”阄则立即被处决。

有个人被仇人陷害判了死刑。为了使他必死无疑,在抓阄前一天,仇人又买通人将阄箱中的“生”阄换成“死”阄。这事被受害者的朋友知道了,当天赶到狱中告诉了他。谁知他一听反而高兴地说:“这一下我得救了!”他叫朋友不要声张。第二天抓阄时,他抓了一个阄,不打开就立即吞下肚去。法官令人打开阎箱一看,剩下的是个“死”阄,就推断被害者抓着而吞下去的是“生”阄,将受害者赦免了。

〔评〕某国这条法律中包括了逻辑思维中的又一条基本规律:排中律。所谓排中律是说在同一时间,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作的两个互相矛盾的论断,总有一个、也只能有一个成立,非此即彼,二者必居其一。聪明的受害者就是抓住这一点,让剩下的“死”阄去反证自己抓住的是“生”阄,从而死里逃生。

节煤炉

英国有一位精打细算的主妇听说用一种炉子能节省一半煤。

“啊!那太好了!”她说:“我要是用两个这种炉子,就可以节省全部煤了。”

〔评〕这位主妇所作的判断,其错误在于条件(一只炉节约烧煤一半)与结果(两只炉就可以不烧煤)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弄不清条件和结果的关系,就作出判断,是人们犯主观主义错误的常见原因。

汤浸手

“对不起,服务员同志,请当心一点,你的手指浸到我的汤里去了。”

“没有关系,汤不太热,我一点也不痛。”

〔评〕这段对话中的顾客是想请服务员注意卫生,而服务员却把话题扯到汤不烫手上面,牛头不对马嘴,这在逻辑学上叫做偷换论题。在思考、研究问题时一定要注意概念、判断、论题的一致性,这是逻辑思维的一条基本规律,叫同一律。如果不注意,或对事物只有含含糊糊的了解,往往会在思考或说明问题的时候,不知不觉发生概念、判断的错误。

树丫叉

山乡人家常用现成的树丫叉做凳脚。有个人家这样的凳子坏了,父亲叫儿子上山去砍一个合适的树丫叉来配上,儿子在山上转了半天,一无所获地回来。父亲问:“树丫叉呢?”儿子愁眉苦脸地答道:“树丫叉倒是多得很,却都是向上长的,找不到向下长的,怎么做凳脚?”

〔评〕这个孩子的答话中包含了一个简单的推理。推理是从已知的判断(前提)推出新的判断(结论)的过程。孩子的前提,是做凳脚要用向下长的树丫叉,这个前提是错误的。因此,推出的结论:山上的树丫叉都不适合做凳脚,这自然也就错了。所以推理首先要有正确的前提,这是保证推理正确的第一个要素。

(插图:韦启美)

猜你喜欢

竹席南方人团长
下雪后北方人的快乐,南方人不懂
南方人,求求你们说话不要加儿化音
状态
有一种痛,叫南方的冬天北方不懂
代表团团长、预备会议
丰都包鸾竹席 满山冷竹满山翠,一床竹席一床珍
别无长物
失眠
抢亲
建筑装饰装修工程的环保节能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