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拉紧你生命的纤索

1981-08-20孙兴盛等

中国青年 1981年11期
关键词:队里自学

孙兴盛等

廿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农村一个土生土长的庄稼汉,坚持业余自学12年,考取了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实习研究员。

他,就是江苏省建湖县草埝公社上岗大队27岁的社员皋宇飙。他只有初中毕业的学历,一面坚持参加集体生产劳动,一面自学了大学哲学专业的全部课程和英、日、俄三门外语。12年来,他养成了一个习惯,只要一趴在书上,就象劳动时拉水泥船的纤索一样,躬下身躯埋着头,走在艰难曲折的纤道上……

纤索系着他的理想和希望。他成功的秘诀何在?

“谁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就必须拉紧自己生命的纤索。”他,就是这么走过来的……

有些青年埋怨自己命运坎坷,总希图自己的自学成才的道路一帆风顺。

可皋宇飙呢?他的自学正是从命运把他这叶小舟搁浅在沙滩上的时候开始的……

十年前的一天,灰蒙蒙的苍穹飞舞着鹅毛大雪。一条沉重的纤索,紧勒着一个小青年的肩膀;一双破胶鞋,在河边纤道上留下一个个深深的脚印。17岁的皋宇飙弯腰弓背,浓黑的眉睫上结着冰花,汗珠滴在白雪上,手臂机械地晃动着。滑倒了再爬起来,他拼着全身的力气,紧紧拉着肩头的纤索,心里默默地哼着号子:“我要上学!嗨唷!我要读书!嗨唷……”

这是一幅催人泪下的画面。他从来到人间,一直沐浴着党的阳光,爱读书,肯学习,天资聪明,也有过金色的理想和梦。然而,仅仅因为他出生前的十多年,祖父给当地土匪运粮被我地方政府镇压了,1968年初中毕业后,15岁的皋宇飙就被迫挑着小小行李卷,回到家乡接受劳动“改造”,蒙受着人生的屈辱。

“我一定得干出成绩来,让人瞧瞧我是个有用的人。”倔强的皋宇飙决心用汗水来换取做人的资格。割麦子,别人割一垅,他割一垅半;薅麦茬地棉花,大人一天薅1亩,他薅3亩多。手上的血泡破了一个又一个,老茧脱了一层又一层。冬天罱泥是最重的活,小孩从不参加,谁也不要他同在一船。他就拿了父亲的罱子,独自撑一条水泥船。风大稳不住船,他就将纤索一头拴在岸上,撑到有泥的地方再拴住船。天寒地冻,提出水的罱篙一会儿结上层冰,滑得抓不住,他就用稻草裹着罱篙,手冻得钻心的痛。上午罱满一船,下午又一个人逆风撑到2里外,戽到地头的泥池里。这一下,人们惊叹了,佩服了,队长把他作为“罱泥手”编到队里劳力最强的一个班。

皋宇飙感到了做人的自豪和欢乐,但他并不满足于这一点,总觉得生活中还缺少什么。是的,人除了求生存和温饱,还要求发展。他爱自己的故乡,想用自己过剩的精力为队里多做一点好事:看到家乡缺医少药,他就自学中医,给群众看点小病。可是,当他请求参加“红医班”培训时,却被粗暴地拒绝了。他又自学起柴油机知识,想当个柴油机手,然而这也不让他插手。他不甘心,想参军,可是连体检的资格也没有。……他象一股清流,到处受堵;他象一叶小舟,被命运鄙夷地抛在沙滩上。

这太使人伤心了。他常常站在茅屋前长叹:“我的命怎么这么苦?”“难道就这样算了吗?难道成天就只

满足吃饭、干活?”“哪个有志青年不想有新贡献?世上就唯独没有我走的路吗?”……头上,满天繁星眨着眼,默不作声;身旁,风吹树叶沙沙响,不知所云;眼前,串场河水发出不平的呜咽……他陷入了痛苦的思索:“我为什么不先探索命运呢?”

皋宇飙带着几分农民的执拗,要去探索人的价值和实现价值的道路。偶然间,艾思奇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书打开了他的心扉:“啊,多么神奇的世界!”他象是在寂死的荒漠中发现一片生命的绿洲,凄凉的迷雾中得到了探索人生和世界的一支支火炬。“别的不让学,我就自学哲学,去探索真理”!

他,就是这样选定了学习的目标。

求知的烈火,在他的胸中燃烧着,他感到初中文化程度太低,许多哲学观点和名词难以理解,心里腾起一股热望:如果能上高中多读点书,自学就更有基础了……于是,他跑到射阳县找在一个中学当校长的舅舅帮忙。那年月,政治运动正搞得人人自危,舅舅那敢收他?他往返一百多里,一趟又一趟,苦苦哀求。舅舅火了:“象你这样出身的人,学社会科学太危险。你死了这条心吧!”心,怎么能死呢?他拿刀割破手指,当即写下血书:“坚决要求学习……”

淋淋鲜血,使舅舅的心动了:“只要生产队肯让你来,我就想法收你。”

他没有别的办法,只有用自己的行动来赢得队里的同情和支持。这次,队里急需从100多里外拉回一船粪。眼下就过春节了,又是大风雪,谁去呢?队长正犯愁,皋宇飙霍地站到了面前:“我去!”

……皋宇飙紧拉着纤索,时而爬上高高的堤岸,时而穿过乱草荆丛,这坎坷不平的纤道啊,不正是他人生之路、自学之路吗?他这哪是在风雪中拉纤,明明是在逆境中和命运搏斗,要把生命之舟拉出险滩啊!老队长终于感动了:“好小伙,你要上学,就去吧!”

当希望之灯突然在眼前熄灭,生命之舟猛地撞在现实之礁上的时候……

皋宇飙苏醒过来,挣扎着站起,拨正航向,以更大的毅力从头开始……

1973年的夏天,在北上的列车上,皋宇飙一边吃着炒面,一边看着北京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的信。信,他早背得了,说他的论文已转到北京大学哲学系,“希望你能来北京大学联系”。这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自己的论文得到有关方面的重视,兴许能在北大进修深造哩。……他的心被列车摇晃得更激动、更兴奋了……

他想起在射阳县插班读高中的一年,是怎样拼命地读书啊。去年底毕业了,他不敢奢求能“推荐”上大学,但心里想:“只要我发愤自学,搞出点名堂,还怕不能上学深造?”他根据手头的资料,拟了个写作计划。县城里有学校、书店、图书馆,比在农村自学的条件好多了,他就在射阳县化肥厂当了临时工。白天劳动,晚上自学。干半个月的活挣来全月的生活费,就一碗开水、几个烧饼,从早上6点多钟学到深夜2点多钟。在借来的这间小屋里,掀开被褥,床板就是桌子。整整奋战了3个月,终于写成了15万字的《中国先秦哲学史概论》初稿,寄到北京有关单位征求意见,期待着命运中的突变……

他想起收到回信的时候,手颤抖了,泪水滴落在信笺上。为了凑够路费,他一天干两个班的活,又把家里的全部鸡蛋卖了几块钱,背上一袋炒面,兴冲冲搭上了这列火车。

“这是梦么!”他露出了自信的微笑。

北京大学一位老同志对他的论文作了较好评价和热情鼓励,希望他能来北大进修。这正是他梦寐以求的啊!一提到要由当地的社、队“推荐”,他茫然了,脸上的红晕迅速消失。他知道自己根本不可能被推荐。他曾为别人“推荐”代写过几次答卷,可从来没有人提及他。他如实地说明自己的一切情况和遭遇,希望能感动对方直接收留他。对方确实感动了,可长叹一声说:“眼下,象你这样家庭有历史问题的,就是被推荐来了也要被送回去的。”他彻底失望了,眼前一黑,自己这只不幸的小舟猛地撞击在礁石上……

人生的路啊,怎么这么狭窄!皋宇飙不知道自己是怎样上了这归去的列车,只觉得头重脚轻,一阵阵昏眩。失血的脸紧贴着车窗,失神的眼紧盯着窗外。列车在祖国的大地上奔驰,好象在摇晃着他的身躯呼唤:皋宇飙啊,皋宇飙,你难道就这样沉沦、绝望下去么?为什么不真正化作一道狂飙?……他从希望之巅跌落到现实的尘埃,使他渐渐清醒了,就象在这呼啸的列车上,自己的命运是和祖国的命运紧紧相连、休戚与共的。只有祖国有了前途和出路,才有个人的前途和出路。我能为祖国做些什么呢?今后的路该怎么走?正视现实,既然不可能升学深造,就回到家乡,在农村一边劳动、一边自学深造!……抖落了沉重的精神枷锁,他又振奋起来:“这是我自己选择的路,不管前面是高山还是深渊,我也要向前走去!”

他回到眷恋的故乡,一心扑到这块生育他、饱含他的汗水的土地上,这块洒过革命先辈鲜血的土地

上。每天,他照样和大家一起出工。冬天lan泥、上河工、夏秋抢种抢收,他干得更欢更卖力。那一天收割小麦,他白天挑了一天累得很,晚上刚拿起书本,突然要下雨,刚割的小麦放在地里还未上场。他连忙放下手中的书,和大伙一起突击抢运。黑沉沉的夜,冒着小雨,他每担都挑一百七八十斤,脸上的汗和雨水混在一起流,步子和乡亲们一样快。过度的劳累,有时候反而使他夜不能眠,他想些什么呢?

也许正因为对故乡爱得深、爱得真挚,他看到农村落后的东西也越多,越是激发他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的决心。他摸摸手上的老茧,“这是需要的。可光凭这茧多、汗多行么?还要靠科学和文化。”这些年来,他生活在农村,耳闻目睹了许多难解决的怪现象:文盲本来很多了,还说“知识越多越反动”;“割资本主义尾巴”,使队里穷得连买化肥的钱都没有,还说“越穷越革命”;“大批判”斗得人人自危,还说这是“斗争的哲学”;平均主义,“吃大锅饭”吃掉了社员的积极性,还说这是“社会主义优越性”。这一切,难道不是贫穷的原因么?想到这些,皋宇飙再也坐不住了,心里又翻起一股热浪,更觉得自己选择自学哲学社会科学选对了!他读了不少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的书,还利用劳动和外出打水草,对附近的一些社队进行调查。他调查了生产管理和粮食分配等问题,给当时的江苏省委写了一封长长的意见书。有的伙伴怕他捅出大漏子,可他说:“人类并不因为有危险而放弃真理的探求。不然,我自学还有什么意义呢?”也有的说他自学是想一鸣惊人,跳出“农”门到大城市。他付之一笑,说:“把脱离农村作为奋斗目标的人是最没出息的人,因为他追求的不是事业,而是安逸的生活。”

寄出的“意见书”如石沉大海,但他并不灰心。当他带着一身泥土和汗水,再读起这些书的时候,他感到精神在升华,心更踏实、脚步更稳了。

路,确实是艰难啊!繁重的劳动,就象陡峭的高山耸立眼前,常常使自学者望而生畏。

皋宇飙呢?凭着惊人的毅力,一分一秒地争取时间,艰难地攀登……

人们常说,是雄鸡最早啼来黎明。而上岗的人说,是皋宇飚的读书声最早迎来了黎明。

每天凌晨4点,串场河边、茅草屋前,皋宇飚就在读英语,背读书摘要了。哗哗流水声伴着琅琅书声,奏出和谐、动人的晨曲。

上工了。他匆匆吃完饭,扛起工具就走,嘴里嚼着饭还在念外语单词……

劳动,无疑是异常繁重的,和自学天天发生尖锐冲突。但他从来不埋怨,那双浓眉下的大眼好象在说:我们的祖国、我们的家乡是落后,但我能撒手不干,去埋头读书吗?不能!既要为祖国的将来自学,也要为建设今天出力。用一个肩膀自学,一个肩膀劳动,两副担子一起挑。

这需要多么大的毅力、多么强的体魄啊!“硬功夫”是练出来的:劳动疲累,读书犯困,他就打拳,耍武术,游泳。深秋水冷,也要游一阵。人们说他是“怪人”,他却说:“这表明我的毅力。”

累和苦他都不在话下,唯有一些活儿磨时间,实在叫人心痛。皋宇飙特别珍惜时间,一分钟恨不能掰成两半用。可在农村,时间最难得,也最易丢失。许多有志于业余自学的人常常为此苦恼,皋宇飚也苦恼过,后来,他渐渐地悟出了一个道理:时间只能从提高劳动效率来获得。

lan泥,是个又苦又累的活。队里规定一天lan2船,皋宇飙站在水泥船上,长长竹篙不停地舞动,大半天就完成了。虽然汗水比别人淌得多,却挤出了几个小时的读书时间。锄棉花,一天得锄10垅,一垅就有30来丈长,又是项“硬任务”。皋宇飚头不抬、手不停,不到地头不歇气,半天就保质保量完成了。队长乐呵呵,皋宇飚也笑嘻嘻:又有半天可以读书了。

一到插秧大忙季节,每天从清晨三、四点一直干到晚上八、九点才收工,皋宇飙负责挑秧,一个人要供十几人插。这又是对他能不能坚持自学的严峻考验。“不能停”,皋宇飙严令自己:“胜利在于再坚持之中,‘滴水穿石在于持之以恒。要拉紧生命的纤索,用毅力来夺取时间吧。”只见他赤着脚,挑着秧,在这田间小塍上一路小跑。他比别人跑得快也挑得多,别人一担挑50把,他就挑80把;别人跑一趟,他就跑了两趟,抢来片刻喘息的时间,坐在扁担上读几页书。大伙看在眼里,痛在心上,劝皋宇飚说:“小皋,这样不行,会累垮的。”皋宇飚拍拍胸脯笑道:

“不会,壮得很哩!”也有的说:“瞧你这么拼命,学了有啥用?”皋宇飙说:“国家将来总有用的。祖国的未来,不会被那些‘白卷先生、狗苟蝇营之徒主宰,需要有真才实学。趁现在年轻多学点,等着为祖国效劳的机会,而不能让祖国等着我们学。”

就这样,皋宇飙每年都要做400多个工,和同等劳力不分上下。同时,他每天要坚持自学4个小时以上,一年就是1500多个小时,相当于在学校读一个学期。这一分一秒啊,都浸透了他的一滴滴汗水和心血。

我们的祖国目前还是贫穷的。正因为贫穷,才更激励她的儿女们去发愤图强、刻苦学习。

在这串场河边,我们正是从一间茅屋、一盏油灯,看到一个有志者的精神……

夜幕垂落大地,笼罩着这间山墙糊着麦秸秆的旧茅草屋。皋宇飙住的那间小房只有床那么宽,除了一张靠墙的桌子和不多的书,再没有别的东西。这是间名副其实的“陋室”。

一天里主要靠晚上自学。那时天天“突出政治”,晚上经常开一些莫名其妙的会,谁不参加就扣2分工。皋宇飙咬紧牙付出这昂贵的代价,吃完饭就钻进斗室,点起那盏自制的简易油灯。

这里没有电灯。点煤油又嫌贵,皋宇飙怕家里舍不得,就买来0.12元一斤的柴油。腾腾浓烟弥漫小屋,强烈刺鼻的柴油味,辣得他眼泪直流,呛得他嗓子发痛,痰里混着丝丝黑色烟油。油烟灰落在头发上,衣服上,落在洁白的书页和那酱黑色的桌面上。

是皋宇飙太吝啬么?不!那年月极左的东西把人们折腾得太穷了,他连写字的纸都得向老同学求援。有时也不得不拿几个鸡蛋,买来点学习用品和最必需的书。要生存又要自学,不能不更艰苦一些,买不起那么多的书,就到处借。有一阵子,他为借列宁的《哲学笔记》伤透了脑筋,跑了好多地方、求了好多人,一个地方跑了四趟,也没借到。他又生气又伤心:在这穷乡僻壤里要走自学之路,真是“难于上青天”啊!可是,因为难,就不上“青天”了么?他想起王勃在《滕王阁序》中的名言:“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这时,队里派他到建湖县城拉氨水。他二话没说,拿起康斯坦丁诺夫的《历史唯物主义》就上了船。船到县城要排队等候,他就趁这个机会跑到图书馆借书:“同志,请借一本列宁的《哲学笔记》……”

“什么?”管理员简直不敢相信,打量着这个满身泥土的庄稼汉,怎么也和这部伟大名著挂不上钩,惊讶地问:“你看?”

“是的。我在自学哲学,非常需要……”

“自学哲学?你?”管理员淡淡一笑,重新又打量着他,半天才说:“你有借书证吗?”

“没有。我是给队里拉氨水来的,就在这里看……”皋宇飙知道管理员在怀疑自己,便讲叙了自己的自学情况。管理员被感动了,破例接待了这个没有借书证的青年。他省下吃饭的钱买一叠纸,每天早进晚出,边看边做读书笔记和摘要。装氨水等了4天,他读完了厚厚的《哲学笔记》,还抄了1万多字的笔记。

这一路回来,皋宇飙高兴得不得了。他们一路拉纤,两个小时一换。休息时,他坐在船头看书;拉纤时,还念念有词地背要点。伙伴们笑他:“你这么用功,将来必定大有出息。”

“能做一滴水珠、一棵小草也就心满意足了。”皋宇飙微微一笑。看着这两岸青青的原野,他想起了祖国,即使自己成不了栋梁之材,做一棵青青小草,为祖国的春天献上一点绿也是幸福啊!……他拉着纤索,步子是那样的轻快而又坚实有力。

友谊和爱情,对于一个在崎岖小道上攀登的青年人来说,是多么宝贵啊!

皋宇飙在这艰难的土地上,播下一片热情和赤诚,收获的便是友谊和爱情……

独自一个人在这艰苦的环境中自学,又背着祖父的历史问题,这在以“斗争为纲”的那些年月,免不了招来一些讥讽,嘲笑,冷言冷语。但他从不按“斗争哲学”去争斗,不怨天尤人,却憧憬人和人之间的真诚相爱、热情相帮。他渴望支持和友谊,也就特别注意发现和开掘身边一切积极有利的因素,用自己主观努力去赢得客观支持。他相信:只要自己一片诚心,就一定会感动“上帝”。

在这远远近近,象皋宇飙这样劳动好、文化又高的人,确实不多。所以,社员有什么事,公社和队里要写个总结、经验之类的东西,常常来找他。他也从来不因为自学忙而拒绝或敷衍。他觉得,一个人不能只闭门读书;多为大伙服务,才能得到人们对自己自学的了解和支持。大队党支部书记杨鹏生非常赞赏他的决心和毅力,热情支持他自学。一天,老支书又找来了:“大队要写一份总结材料,给你五天时间怎么样?”皋宇飙诚实地说:“两天就够了。”老支书笑道:“那三天给你在家读书,肚子里多装些,将来就

有大用了。”两个人都乐了。

皋宇飙是个热心人,谁有困难都爱帮个忙。一次,他替一位朋友到合德镇买煤,一上船就聚精会神读他的《中国通史》。一位素不相识的下放干部贾成章感到惊奇:在这“读书无用”的年月,竟有这样“手不释卷”的青年。也许是“臭老九”有种特别感情吧,几句交谈,他们便成了知音。老贾说:“在农村自学很不容易,我家里有些书,你需要就来拿。”他不仅支援了一些书,还成了皋宇飙求知的“采购员”。

只要你有诚心,到处都会伸出友谊的双手。有一次,城里书店到了一批热门书。皋宇飙一下工就骑上自行车,赶了60多里,奔到书店时早售完了。这正是盛夏酷热,烈日当头,他顾不上擦满头大汗,懊悔不迭。售货员见他那个样子,心被打动了:“这是我买的一套,你先拿去学吧。”皋宇飙挺不好意思,售货员已经把书塞到了手上:“你比我更需要。”

300多公里外的东台县,有位离休军人王忠仁研究《孙子兵法》颇有造诣。皋宇飙为了学懂《孙子兵法》的辩证法,利用为队里出差的机会,专程登门求教,老同志全家都很感动。老少促膝畅谈,临别还送他一大捆书和一本《毛泽东军事文选》,鼓励他说:“我们的国家是大有希望的,将来会需要大批人才,你年轻,努力打好基础吧。”

这是一些多么美的心灵啊!当他们被有志者的毅力和真诚打动的时候,便不惜为他搭梯、开路、扬帆。更有知音,捧出一颗爱的心……

那是6年前的一天,皋宇飙同队里几个人到邻近公社打水草,借一家的灶烧顿饭吃。皋宇飙一边烧火,一边看书,火烤红他的脸,烟熏着他的眼,他还是那么专心。这打动了主人家的一位姑娘。姑娘只读过两年耕读小学,识字不多,对这样勤奋好学的青年,禁不住投来爱慕的目光:“我来替你们烧饭,你一边读书去吧。”

皋宇飙抬起头来,望了一眼这位热情的姑娘,感到她是那样的忠厚、朴实,勤劳、善良……没想到,这偶然的相遇,这深情的一瞥,竟使他们结下了金玉良缘。

皋宇飙和这位朱良凤,没有电影里那种甜蜜的恋爱生活,也没有那种时兴的排场的结婚仪式,但他们的心是纯朴的、爱是真挚的,共同的生活、共同的愿望,使他们的爱更深了。朱良凤主动承担起全部家务,从不让丈夫动手操心,好让他有更多的时间专心学习。皋宇飙也常帮妻子学文化,讲解看的电影。他每天早起学习,她也同时起来烧饭,操持家务。她看见丈夫自学外语吃力,常为发音不准而苦恼,便把结婚时攒下的几十元“彩礼”,托人到上海买了一台半导体收音机。夏夜蚊虫太多,她一声不响地给丈夫扇凉、驱蚊。冬夜寒冷,她端来泥做的火盆轻轻放在丈夫脚下。她没有慷慨动人的言词,只是默默地燃烧着自己的心……

青春的闪光,在于奋斗。要达到理想的境界,还得靠自己努力。

皋宇飙不因失败而悔恨,也不以成功为满足,生命的纤索在他手里,总是拽得紧紧的……

听到粉碎“四人帮”消息的那天深夜,正是月明星稀,柔云若水。田野里秋虫在放声歌唱,串场河水发出畅快的欢笑。妻子淌着激动的泪,皋宇飙倚在窗前眺望:“国家得救了,我们有盼头了,可以抬起头来迎接灿烂的明天啦!”

他把几年前遭到厄运的《中国先秦哲学史概论》寄给了南京大学哲学系,很快收到了他们热情的回信,并寄来他们招考研究生的简章,建议他前来报考。

“时代真的不同了!”皋宇飙噙着泪花,沿着串场河奔跑。但由于知识面狭窄,缺乏综合推理能力,外语基础较差,结果没有考取。

这对皋宇飙来说,是个不小的打击,但十年来走过的道路,已经把他磨炼得坚强了。他不愿在母亲——祖国面前去诉说个人的创伤,去怨恨农村自学条件太苦,而是把失败当作通向胜利的基石,以更大的勇气和毅力走下去。针对自己暴露出来的弱点和不足,他加强了大学哲学专业基础理论的系统学习和外语的训练。不仅继续攻英语,还开始自学日语和俄语。他还是那股子劲,象一座上足了发条的钟。他只觉得春天的时光太宝贵了,抓住每一分钟,抓住今天,就是抓住了生命,抓住了希望和未来。因此,他没有功夫去叹息,去埋怨,去幻想……

成功,永远是属于那些在崎岖小路的攀登上不畏劳苦的人。1980年11月,这个年轻地道的庄稼汉凭着一双捏锄头把和拉纤索的手,以出色的答卷,考取了实习研究员。乡亲们引为骄傲,串场河以此自豪。临去南京,皋宇飙在队里又做了30多个工。在这田间小路上,在这串场河边,他走了一趟又一趟:这是自己成长的土地啊!告别串场河,他知道今后的路更加漫长而艰巨,就象这纤道,还需要自己继续扑下整个身心,拉紧自己生命的纤索,坚韧向前……

(照片:李以荣汪文华图:邸乃基刘效义)

猜你喜欢

队里自学
基于先学后教 培养自学力
教学与自学
对“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的认识和思考
沈尹默:如何自学书法,才能少走弯路?
咏 松
驻村队里的手擀面
告读者
编者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