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大众文学奠基人劳森和他的作品
1981-07-15力以
力 以
今年春天,我们中国出版工作者代表团访问澳大利亚期间,在悉尼,澳大利亚作家举行了一次招待会,招待我们这些来自中国的朋友。他们的热情、坦率和诚恳,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些作家绝大部分没有来过中国,他们想知道中国的一切,中国的经济,中国现在的人民生活,尤其想知道中国作家的生活,作家和出版者的关系,版权和畅销书,中国翻译了外国一些什么作品。类似的问题,在澳大利亚情况怎么样,也是我们所关心的。因此大家都谈得很起劲,很热烈。
著名的澳大利亚老作家,迪尔·史蒂文斯先生很客气地对我说:“你当然是熟悉世界著名作家的作品的,但不知道你是否读过澳大利亚作家的作品?”
我说:“很遗憾,澳大利亚作家的作品我读得不多。我只读过亨利·劳森的一些短篇小说,还读过柯林·梯勒和柯林斯的一些作品。”
“啊!亨利·劳森,你读过他的作品!”迪尔·史蒂文斯先生说,他兴奋起来。“他是我们澳大利亚近代的著名诗人,他的作品澳大利亚人民很熟悉。他是我们的先辈。可是,这位可怜的人一生很贫苦。”
席间,澳大利亚的作家、朋友,看见我们谈得很活跃,都围过来参加议论。一位作家说:“亨利·劳森是我们澳大利亚大众文学的奠基人。我读过你们中国的鲁迅作品,劳森的作品有点象鲁迅的作品。”旁边另一位作家又插进来说:“我看有些象俄国的高尔基。”
但是,另一位作家摇摇头说:“亨利·劳森的书,现在不好卖,劳森写的是过去生活,现在青年人不爱看。”他接着感慨地说:“现在青年人爱看英国、美国那些打打闹闹的、离奇的东西,纯粹是谈情说爱的东西,还有那些侦探小说。正派的作品倒不爱看。”
“不,正经的青年和读者,还是爱看正派的作品的。”又有一位作家发表不同的意见。
亨利·劳森,不仅在澳大利亚著名,在世界也是赫赫有名。他生于一八六七年,逝世于一九二二年,只活了五十五岁。他诞生在格伦费尔采金地的一个帐篷里。他的父亲原籍挪威人,在十九世纪中期,澳大利亚发生金矿热潮的时候,他于一八六六年移居澳大利亚,同一个有吉普赛血统的女人结婚。开始当金矿工人,后来经营一块贫瘠的耕地。劳森的童年,是在采金场地和丛林的牧场上度过的。他只念过三年小学,十四岁就开始奔走谋生。他小时生过一场重病,耳朵受到损伤,从小就处于半聋的状态。但他学习很刻苦,在放牧时,经常一面放牧,一面读读书。他从小喜爱文学艺术,喜欢听唱民间歌谣。他十二岁就开始学习写作,同时学小提琴和绘画。他大部分有代表性的作品,都是在三十岁前后写的。
劳森生活在社会的底层,日子过得是很苦的。他当过油漆匠、锯木工和电工,一生颠沛流离,经常失业。正是由于他接近广大劳动人民大众,所以他的作品富有人民的感情,与人民血肉相连,息息相通。他笔下的人物是他从小就很熟悉的。他喜欢写丛林人。在澳大利亚丛林人就是指剪羊毛工人、放牧人、淘金者、流浪四方的季节性农业短工、垦荒的小农等。他还喜欢写城市贫民窟中受剥削受损害的工人、童工和贫民。他的作品忠实地反映他们的苦难生活和悲惨的遭遇。
十九世纪末年,澳大利亚随着采矿、造船和牧羊业的发展,经济日益兴旺,工人队伍也随着壮大。澳大利亚人民受英国殖民主义者和本国资本家的双重压迫,曾发生多次震撼全国的大罢工。工人出版了自己的刊物,劳森在这些刊物上发表散文和诗歌,反映工人的悲苦命运,号召他们起来斗争。他的著名诗歌《澳大利亚星星》,充满着爱国的激情,表达了澳大利亚人民要求民主、自由和独立,反对残酷的剥削和压迫,鼓舞人民的斗志。他受到澳大利亚广大人民的热爱,被誉为“人民的诗人”。
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七八年翻译出版了《劳森短篇小说集》。这个集子选择了劳森十二篇短篇小说,这些小说都是劳森最有代表性的作品。编者说:劳森的作品是“描绘他那个时代劳动人民生活和斗争的历史画册。劳森善于从生活中提取具有典型意义的事物,用简明扼要、生动准确的语言把它们如实地刻画出来。他曾说过:‘我挑选我的人物,研究他们,我不写我没有见过或经历过的东西。”这本集子,劳森所写的人物,正是栩栩如生地反映了他同时代的苦难的人民。他描写的这些人物,就是他自己、自己的亲属、好友,这都是他们的影子,他所同情的和他所关注的人。
劳森短篇小说《他爹的伙伴》,描写一个淘金工人的悲惨境遇。这位工人汤姆·梅森,已经有六十上下,他是饱尝辛酸和失望的人,艰难的生活,使他变得很严峻。虽然他已经衰老,但是为了生计,还不得不泡在那又是泥又是水,湿漉漉、冷飕飕的道坑里辛勤劳动。
澳大利亚发现了金矿以后,十九世纪下半期,欧洲成千上万的失业者、移民蜂涌而至,他们从大西洋彼岸,迎着千顷波涛,奔波到地球的南端,另一个新大陆——澳大利亚来。劳森笔下的汤姆·梅森,就是这样的人物。梅森在澳大利亚采金热中,他兄弟俩人,幻想着幸福的未来,乘上那万里路程的帆船,越过高高低低随风翻滚的蓝色海洋,来到憧憬着“那金光万丈、辉煌耀眼的福地”。然而梅森的幻梦破灭了,所谓金光闪闪的福地和大洋彼岸没有两样,这里也是吃人的社会。同来的弟弟因“犯法”,被警察带走了。梅森的大儿子,罪名是“持枪行劫”,也不明不白被骑警弄走。梅森的妻子,经受着苦难,儿子受审,伤心、丢脸,接着又有各种灾难,旱灾和贫穷,使她心碎,悲愤而死。而梅森的小儿子——小岛儿,他爹的小伙伴,他俩相依为命,还是在那被人丢弃的旧矿井中淘矿渣,借以糊口。而这个十一、二岁聪明伶俐的小男孩,他一面跟着他爸爸劳动,一面勤奋地学着文化。可是这可爱的小岛儿,他帮他爸爸打辘轳,因没有足够的力气,不幸被辘轳摔到井下死去了。可怜的老梅森孤苦零丁,也悲愤地结束了他的生命。这些描述,也是劳森本人的生活写照。
这个故事十分感人。当澳大利亚发生金矿热的时候,我们中国的穷苦大众,也有不少人渡过重洋,参加这个淘金热,尤其是广东和福建人。许多是被人口贩子、掮客买去、骗去的,当时被称为“卖猪仔”。这些穷苦的同胞,被困在黑洞洞的船仓里,上得岸来就为资本家卖命,一辈子泡在泥水里,为他人淘金,淘尽了自己的血汗,淘尽了自己的年华。劳森的《他爹的伙伴》,也是苦难华侨的写照。当我在澳大利亚访问的时候,有一天傍晚在悉尼海边散步,一位佝偻的老者,年上七旬,扶着一枝拐杖,坐在海边的石头上。我看去知道他是华侨,就走上前去和他说话,他说他就是来自中国的“金沙客”,他一生为他人做工,没有留下一个子儿,现在靠他女儿供养。他的女儿在一家中国餐馆里工作,女儿也有好几个孩子,生活也是满艰难的。这位穷苦的华侨,满面皱纹和生着斑斑点点的老年斑,他昔年淘金受残的双手,现在不断地在颤抖着。这个苦难华侨的形象,使我联想起劳森的《他爹的伙伴》。
劳森精心刻绘了童工的形象,他对他们表示了无限的怜惜和同情。澳大利亚和其他殖民地半殖民地一样,资本家为了发财致富,不择手段地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大量地使用童工。劳森的《阿维·阿斯频纳尔的闹钟》和《吊唁》,是他在这方面杰出的代表作。
《阿维·阿斯频纳尔的闹钟》,描写一个十一岁的童工阿维,在格兰德兄弟工厂做工。阿维是每天早上六点上工的,但他害怕迟到受罚,早上四点就到工厂的门口。这位可怜的阿维,父亲早已去世,他痛惜母亲给人家洗了一整天的衣服,早上醒来时不想叫醒母亲问是什么时候,早早就到工厂去。可是,小小年纪经不起工作的劳累和困倦,就在工厂门口的台阶上睡熟了。后来阿维虽然有了闹钟,但也总是生怕闹钟不准,生怕铃铛有毛病,为了帮助他妈妈,为了糊口,还不得不早早起来。作者的刻画,感人至深。
《吊唁》,可以说是《阿维·阿斯频纳尔的闹钟》的续篇。《吊唁》中描写阿维在工厂中长期受折磨,不幸就在贫穷中无医无药,病死去了。阿维的小朋友,另一个童工十二、三岁的比尔来看望他,却碰着这样突然的噩耗,他悲痛至极。这位小比尔和小阿维,本是同病相怜,也是死了爸爸,妈妈也是给人家擦地板、洗衣服,小比尔也是在格兰德兄弟工厂里做工。小阿维的妈妈叹息道:“我要是早知道了,我宁可饿死,也不会放我可怜的孩子到这种地方去给人折腾死的。”但是,有什么办法呢?为了生活,为了不挨饿。作者描绘的,不光是小阿维、小比尔两个童工的形象,而是描写千百个童工的典型。他描写的不光是澳大利亚童工的形象,而是代表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里童工的形象。
劳森对澳大利亚辛劳的妇女们,无比同情。他撰写了许多歌颂劳苦妇女的小说和散文。他在小说中,对妇女的形象刻绘入微,并给人以鼓舞的力量。
他的代表作《赶羊人的妻子》,描写一个贫穷勇敢的妇女形象。她的丈夫是一个牧羊工人,为牧场主赶着羊群出门有半年了。她和四个孩子孤零零地留在家里。她住的地方,四面八方都是丛林。袋鼠到处出没。但是可怕的是毒蛇,一天夜里毒蛇已钻入她的屋里。这位慈祥的妈妈,为了孩子,伴着蜡烛,守了一整夜,最后她和她那可爱的小狗才把毒蛇拖了出来,把它打死。作者描述她和疯牛作斗争,疯牛把她和她孩子困在屋里,困了一整天。后来她勇敢地拿起猎枪,装上子弹,从墙板的裂缝中把疯牛射死。作者描述她在倾盆大雨中和洪水搏斗,在茫茫丛林中和野火搏斗。作者还描写她和流氓斗争,无业游民知道她家没有男人,想在她家里过夜,但是却被这位正直的妇女撵了出去。作者通过这些描写,塑造了一个刚毅、勇敢、精明和能干的澳大利亚劳动人民的妇女形象。
劳森被称为人道主义者,他的短篇小说《把帽子传一传》,是他思想的代表作。这篇作品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作品描写一个劳苦的丛林人,他叫鲍伯·布乐泽斯,大家也叫他“大高个”、“长颈鹿”。这位鲍伯当过牧羊人、剪羊毛工人和做过各种短工,他是一个善良的纯朴的人,他无家可归,没有老婆孩子,是一个单身汉。他喜欢替劳累的丛林妇女挑挑水,砍砍柴。他可以“不动肝火地把一个流氓揍上一顿”。孩子发生纠纷,总是喜欢找他来判决,他们打架,也找他当裁判。他经常戴着一顶棕榈帽,谁有困难,就请大家凑点钱,帮助贫穷的苦难者。他为穷困病倒的阿富汗人募捐,为砸伤了腿的架桥的德国工人捐献,为拿不起车钱的抱着生病孩子的妇女凑钱。这位善良的“长颈鹿”,碰着谁有不可抗拒的困难,他就脱下那顶棕榈帽子,自己掏出腰包,先投下一些钱,接着就把这顶帽子传一传,最后把这些钱收集起来,献给受难者。所以丛林人也常常把他叫做“把帽子传一传”。这个动人的形象,反映了澳大利亚丛林人正直、勤劳和助人为乐的精神。
是的,这位伟大作家劳森,他的思想还是受着时代的局限,他杰出的作品《把帽子传一传》,不失为人民喜爱的一篇作品,他为穷苦人民呼喊,同情他们的苦难,号召人们来帮助他们,甚至帮助来自外国的难友,但是他究竟还是一个人道主义者,一个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在他的《把帽子传一传》,篇章的开头有一首诗,这样写着:
“丛林圣书上有一条十分简单,
笨蛋看了也一目了然:
‘别人有困难,你要把帽子传一传,
管他从前是绅士还是囚犯。”
这首诗充分说明他的思想境地。
劳森的作品,艺术水平是很高的,他精心于人物的刻绘,尤其是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他的文字,不轻易多费笔墨,其笔法简练、有力。他不多描写风景,只是有时为了增加环境的气氛,加强人物的境遇,轻轻写上几笔。例如《他爹的伙伴》,在文字开始,这样写上几句:“金谷是个凄凉的地方,即使在废弃的金矿当中也是最凄凉的。那受尽折磨、遍地伤痕的可怜原野,似乎默默地哀求四周丛林把它遮盖。……”这些简洁的描绘,衬托了作品的主人公汤姆·梅森一家悲惨的境遇。其他的作品,也是同样短短几笔的描绘,着眼于加强丛林生活的气息,不浪费笔墨。
伟大的作家劳森,澳大利亚大众文学的奠基人,晚年困苦多病,一九二二年九月二日在阿博茨福特逝世。澳大利亚人民为纪念他,为他出版了纪念丛书。他的作品被澳大利亚进步作家视为经典。世界各国著名的大百科全书、文学史,都有他的评传。他的作品被译成法、德、俄、中等文字,受到世界各国读者的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