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装帧艺术漫谈(一)
1981-07-15莫志恒
莫志恒
几位年轻的初学书籍装帧工作者来访,我请他们在屋里坐,沏了几杯清茶作招待。他们来看我的目的是要了解一些书籍装帧工作方面的问题,主要是想知道“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的书籍装帧工作的情况,我就将自己所知道的答复他们。下面是客人提出的问题和我所回答的内容。
问:我国古籍装帧方式与现代书籍装帧方式有什么不同?
答:古籍,不谈写在竹简上的书籍吧,只谈用印刷方法印在纸张上的书籍。这种书籍都是单面印的,中缝空两行,印上鱼尾图形(
问:现代书籍装帧工作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呢?请你谈一谈。
答:一九一九年“五四”以后,新文化运动蓬勃兴起,除小学教科书仍用油光纸印刷、中式装订外,一般期刊和文艺书籍渐渐采用白报纸双面印刷、西式装订了。例如李大钊、鲁迅、陈独秀等革命前辈主编的《新青年》杂志,就是用这种方式印制的。“新青年”三个字,开始用美术字,之下,还印有一行法文“LaJeunesse”。下面三分之二地位的中间画了一个图案边框,中排要目,这种形式的封面设计,在当年是很新颖的。一九二五年左右,鲁迅、韦素园等编印丛书《未名丛刊》和专收创作的《乌合丛书》时,就大胆地开始以美术字、图案进行设计封面,计划版式,改进装订方式。还有文学研究会、创造社、太阳社和开明书店等新文学团体、出版单位的出版物,形式都有了大胆的革新。这样,一些规模大的出版单位如: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和世界书局等的出版物的装帧设计,就显得陈旧而呆板了。这是冲破旧的装帧设计框框,树立新形式装帧的时期,受到了广大读书界的热烈欢迎。
问:你能谈一谈二十年代、三十年代的书籍装帧艺术情况吗?请举些具体的例子。
答:我的一点本来不多的藏书,经过八年抗日战争的离乱和十几年“文化大革命”,都损失得光光的了。现在只能凭记忆说一说。
二十年代中期,在“五四”新文化运动高潮中,书籍装帧设计突破了传统的框框,开始了以绘画、图案配合汉字书法、美术字而设计封面。装订形式,因社会物质条件关系,多采用平装,即以普及本发行,精装书比较出的不多。这一时期,装帧艺术工作者还未形成队伍,人数也不多。在北京,有司徒乔、陶元庆等。司徒与陶,原是学西洋画的,他们的画风,竭力注重中国民族化,是主张洋为中用的画家,只画封面画,其余的装帧工作(如:衬页、里封面、版面格式等等)都由新文化运动的旗手鲁迅一手规划的。当时司徒乔设计的封面画有《柚子》(王鲁彦著)、《飘渺的梦》(向培良著)、《卷
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伟大旗手,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他一生同教育家蔡元培一样注重美育,提倡新美术(如编印版画集,指导青年木刻工作者)。但现在的青年们还不很知道,鲁迅又是一个全能的装帧艺术家——这话我在一九四七年就说过。所谓“全能的装帧艺术家”怎么解释呢?装帧艺术,不仅仅为一本书设计一张封面画,它还应为一部著作设计衬页(环衬)、里封面(扉页)、正文排版格式和版权页,还要关心纸张、印刷、装订等等。凡是鲁迅经手付排的书稿,对上面所说的装帧工作,都经过精心考虑。你们如找到先前出版的《呐喊》、《
鲁迅提倡美育,不限于理论,他还见诸于行动:他以千方百计,避开国民党反动派特务的狗眼,把国产的高级宣纸陆续寄给在莫斯科、列宁格勒的曹靖华,托他遍访苏联早期的木刻版画家,要求拓印这些画家的新创作。收到回件时往往喜出望外,如获至宝,展示给国内青年木刻者观看,也开展览会,以教育青年。他选了不少好作品,编成一集,名《引玉集》,自己装帧,方脊精装。这是日本代印的。当“苏联版画展览会”(一九三六年)在上海展出以后,又为良友图书公司选定了画幅,写了序文,名为《苏联版画集》。又翻印了阿庚的《死魂灵百图》。此外,又编选了几种版画集:梅斐而德木刻《士敏土之图》,《凯绥·柯勒惠支版画选集》,《北平笺谱》,《十竹斋笺谱》(以上两种与郑振铎合编)和我国青年木刻工作者的习作选《木刻纪程》。这五种版画集都采用宣纸印刷,磁青纸为封面(《木刻纪程》是用棕色封面纸,白色标签),腊笺纸为标签,由鲁迅自己题字,中式线装,或制做青布函套(如《北平笺谱》和《十竹斋笺谱》),美观大方,到今天已变成稀世宝籍了。此外,还编印了四本意大利版画家麦绥莱勒的连环版画集,白纸黑色印的封面(良友图书公司版)。
自陶元庆去世以后,鲁迅在痛惜之余,凡装帧书籍,比较多地采用他自己功力很深的一手毛笔字题签书名。如:《二心集》、《三闲集》、《准风月谈》、《伪自由书》和《且介亭杂文》等等。一方面,他感到一时找不到如陶元庆那样的美术家,没有如意的切题的图案可以应用;一方面,在国民党白色恐怖的黑暗环境中,如以斗争题材构思成的作品印上封面,反倒会引起反动派注意,出版物会马上遭到禁止发行。他说,一本马克思的著作,在国民党统治区域出版,你设计一幅马克思的头像印上封面,一则刺激反动官僚、特务,招来迫害,二则读者阅读时也不安全。所以封面设计,一面固然要求有美感,一面也要密切注意政治斗争、阶级斗争的“艺术”(战略)。有时将著作者名字“马克思著”改印“卡尔著”,“列宁著”改印“伊里奇著”,以避开特务的狗眼,也是一种巧妙的斗争方式。
我已讲过,鲁迅对于书籍装帧中的插图,是非常注意的。他以为:一部书,多加插图,一方面可以增加读者的兴趣,一方面,加了插图,可以重点突出内容,增加宣传效果。他参与主编的《译文》月刊,每一期的插图都是非常丰富的;他也经常给别的刊物,如郑振铎主编的《文学》月刊介绍、推荐世界各国美术家的创作绘画(多系木刻版画),使刊物增色,读者愉快,加强斗争意志;如《城与年》(费定原著)这部小说,非但推荐插图,而且亲笔以汉文题写说明;当他听到邹韬奋在编译《革命文豪高尔基》时,就主动写信给韬奋,推荐有关的美术品,插印书中。他这种花时间,花精神的无偿劳动,目的都是为的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