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把它只当小说读
1981-07-15章文
章 文
一年多以前,外国文学出版社出了一本很有意思的小书——《奇特的一生》,出版者期望它“会引起我国读者的兴趣”,可一年多来,除了《中国青年报》和《书林》上各有过不长的评介文章外,似乎注意到它的人不多,也许这是因为它的表现形式不为我国读者所熟悉吧。这本被称为“文献性小说”的书确实比较别扭:它没有连贯生动的故事情节,作者的议论说理占了近一半的篇幅,大量地引用了主人公的日记和书信,而这些日记又脱出常轨、相当枯燥……说真的,它同我们看过的小说全不相同,简直不明白它怎么也算小说,“天晓得它讲的是个什么样的故事呀!”于是你把它丢到一边去了。然而,这一丢却是十分可惜的,因为只要你肯耐着性子往下读,特别是当你联系起我们自己的学习与生活来读它的时候,你就会惊喜地发现,“这本书很有趣!”不,岂只是有趣呢,对于正在为四个现代化奋斗的人们,这是本极有教益的书,是一本非常适时的书!
小说的主人公柳比歇夫是个实有其人而并不出名的苏联昆虫学家。这个人一辈子不顺当,据他自已统计,他一生出了大小十五起“事故”,其中包括三次挨整,整得最厉害的一次几乎使他被捕判刑;七次重病,其中有肺病、败血症、斑疹伤寒;五次外伤,小时摔断过胳臂,八十岁时摔断了腿……。其实这还未包括其它许多倒霉的事:他儿子在苏联卫国战争中阵亡,他自己长期不受重视,生活在偏远的外省,研究条件差,论著不易发表,物质生活艰苦等等。但是这一切打击,一切不利条件,似乎并不影响他出成果。终其一生,他发表了七十来部论著,写了一万二千五百张打字稿的论文和专著。仅此一项,就可以为他赢得“著作等身”的荣誉吧?而与此同时他还进行了大量的科学研究与考察的工作,他做了无数的卡片、摘抄与索引,他写了大量的科学信札,他搜集制做了数以万计的昆虫标本,光是地蚤标本就有三十五箱,共一万三千只,其中五千只公地蚤还做了器官切片!然而,就是这位成果惊人的科学家,不但经常看小说之类的书籍来消遣(有数字为证:一年看9000多页,用247小时),经常看戏、看电影、看展览(也有数字为证,一年65次,每周至少一次),经常散步、游泳、锻炼身体,而且他还从来不开夜车,不突击完成任务,保证每天睡“十小时左右”!
咱们中国人听惯了悬梁刺股的故事,一向提倡的是“拚命”精神,因此在咱们这里,“废寝忘食”、“焚膏继晷”是刻苦勤奋的同义语,“工作”、“学习”与“睡觉”、“娱乐”是势不两立的敌我矛盾。君不见,时至今日,在宣传科技人员大干四化时,咱们还在强调“深夜里,办公室的灯火通明”吗?在宣传“志在四化”的勇士刻苦攻关时,还在强调他们连续若干年月“从来不进电影院”吗?但是,“明摆着,人不能老是每天工作十四五个小时”,前一天开夜车,第二天就会打瞌睡;长时间睡眠不足,疾病就会找上门来,甚至久而久之折你“阳间的寿算”。生命的规律是不可抗拒的,少睡觉并不能保证你多干活!
再说,电影拍出来就是让人看的,公园修好了就是让人逛的;尽管报刊上宣扬一心苦读的精神,剧场与公园的人数却不见减少。其实也不应该埋怨那些剧场与公园的常客,人生三大本能,要生存,要享受,要发展,在社会主义时代,在存在着满足这些要求的物质条件的情况下,想让人们都向蜜蜂或蚂蚁看齐,那是不现实的。我们应该正视人们(包括科学家、劳动模范)的享受的要求,应该肯定人们享受的权利!即使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来工作”的鲁迅先生吧,他也要聊天,要看画展,看电影,要喝茶……就是说,他老人家也有享受生活的时刻!
柳比歇夫是充分地享受了生活的乐趣,然而他又有时间去做大量的工作。他的时间从哪里来?从时间中来,他善于挖掘时间的潜力,能够“从时间中去找时间”。他善于利用时间的“下脚料”,乘电车、坐火车、开会、排队、散步……都是可以利用的时间,都可以用来“看书”、“演算习题”、想问题、捕捉昆虫标本……;他不放过任何零碎的时间,点滴都不放过,一项工作接着一项工作。他“充分使用一天中的每个小时,一小时中的每一分钟,时时考虑实效”,他有特殊的“时间统计法”,“工作中的任何间歇”都要从工作时间中“刨除”,他的工作时间是“不想不相干的事,不听同事的谈话,不听铃声和笑声,也不听收音机……”,他的工作时间是没有多余活动的时间,是出成果的时间,是“纯时间”!他极其注意效率问题,即要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成功地完成尽可能多的任务,写一篇论文,研究某一个问题,他都要事先拟订计划,规定用多少时间去完成,而事后结算,看看是盈余还是亏损……就这样,靠这个“时间统计法”,靠精打细算提高效率,柳比歇夫创造了奇迹,他过得比我们紧张得多,也比我们过得悠闲得多!笔者一向是以“工作努力”自诩的,似乎每天都要超过八小时。受了柳比歇夫时间统计法的启发,我也曾试着统计过我的工作时间,结果相当可怜,连续一个星期,我真正用来工作的时间,哪天也到不了四小时!其它的时间用在什么事情上去了?用在这些事情上:打电话,接电话,接待同事,听别人聊天,想查某项材料而没有查到,喝茶,为了冲茶而打开水,临时找某个文件而顺便翻翻其它文件而又捎带收拾一下文件柜,看报,议论起报上的新闻又联想起其它见闻,多次看表,和别人对表并寒暄两句以及胡思乱想等等。也许其他同志比我会抓紧时间吧,但我建议你也试着统计统计看。
应该严肃地、专心致志地工作;同时也可以尽情的充分的享受生活的情趣。这才是现代化的生活方式。不能把工作当成游戏或休息,也不必为工作挤掉游戏与休息,我们之所以提倡“夜以继日”,其原因在于我们对“日”利用得不充分,利用得不好!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应该以柳比歇夫为师。
科学家也是人,除了潜心专业之外,也要听音乐、打桥牌、喝咖啡、读小说(也许竟是不登大雅之堂的推理小说),也有喜怒哀乐、七情六欲。即使是自制能力极强的柳比歇夫,也曾因“家庭中的融融之乐”而影响他的专心致志,他自己说爱情生活象“草木繁茂的绿洲”,让他“流连忘返”……然而这又正是科学家的本来面目。十年浩劫,造神说的流毒不可低估,不但要神化领袖,而且要神化一切英雄模范,科学家们也未能幸免;头顶上的光环越来越大,离生活的真实就越来越远。因此,仅仅是为了反对花样翻新的个人迷信,也值得读读这本小书。
其实,这本书中益人神智的地方还多着呢,柳比歇夫对待名誉地位的态度,柳比歇夫坚持自己主张的顽强精神,以至于作者别具一格的写作方法,他那些妙趣横生的议论等等,都值得你去好好吟味,认真思考。读吧,想吧,你会爱上这本别开生面的小说的,不过你千万别把它只当小说来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