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玄奘取经

1981-01-01郑一奇

青年文摘·上半月 1981年3期
关键词:佛经玄奘佛教

郑一奇

家喻户晓的唐僧,在《西游记》里被描写得十分怯懦可笑,上西天取经,全仗着悟空、八戒、沙和尚三位高徒保驾,这当然是文学作品的虚构。历史上的唐僧——玄奘正相反,是一位具有坚忍不拔性格,百折不挠毅力的旅行家、思想家、文学家、翻译家,是一位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值得中华民族引为自豪的历史人物。

玄奘(公元六○二一一六六四年)俗姓陈,名袆,洛州缑氏(今河南偃师缑氏镇)人,十三岁出家为僧,玄奘是法号。唐初,他去长安、成都等地受学,还游历国内,请教了许多有学问的僧俗,他发现我国佛教宗派分歧,译经不全,不能传实,决心到佛教发源地天竺(今印度半岛)去学佛学。玄奘二十五岁那年,唐朝初定,不准出国。他就偷偷离长安西行。

在出嘉峪关的路上,一位老人听说玄奘要西行取经,再三劝阻。老人说:“西行道路极险,在伊吾国八百里大沙漠里,上无飞鸟,下无走兽,成群结队的人还会迷失方向,何况单人,还是回去吧!”玄奘说:“我立志西行,决不东退一步,纵死途中,决无怨恨!”老人见他意志坚定,就把所骑的赤马送他,并说:“这匹马脚力矫健,别看老瘦,它往返伊吾国已经十几次了,认识道路。”玄奘寻求真经的坚定信念把边境上几个烽火台的校尉也感动了,他们不仅放他过关,还多方协助。

玄奘进入大沙漠后,迷了路,找不到野马泉,一时心慌,又把一皮囊水全部倒洒了。他想回去取水,但想到“不达印度,决不东行一步”的誓言,下决心“宁肯西行而死,怎能东归而生”,立刻策马西行。走了四、五天,滴水未入口中,终于昏倒在沙漠上。其实此地离沙漠中的绿州已不远了。夜晚,阵阵凉风吹来,他苏醒过来,鼓足勇气,又往西走,终于找到了水草。人马喝足,又走了两天,才脱离了莫贺延碛(大戈壁)。他由天山南路横穿新疆,自葱岭北隅翻越终年积雪的凌山,行经素叶城(即碎叶),渡过乌浒水(今阿姆河),转向东南,重登帕米尔高原,过西突厥南端要塞——铁门关天险(在阿富汗巴达克山),路过吐火罗(阿富汗北部),于六二八年到达天竺西北部。

印度,唐时称“天竺”,这时分为东、西、南、北、中五部,称“五印度”。其中东、北、中三部由乌苌王朝统治。玄奘是第一个周游五印度的中国旅行家。他在印度留学十五年,经历七十多国。当他到达北印度迦湿弥罗国时,受到国王、群臣和僧侣们的隆重欢迎。玄奘在这里停留二年,与当地名僧探讨佛典。该国国王派二十名抄书手为玄奘抄录经典。

玄奘在中印度摩揭陀国停留最长,他在著名的那烂陀寺就学于佛教权威戒贤法师。戒贤年高,久不讲学,为了玄奘,他破例开讲十五个月。玄奘五年内攻读了佛教经典、因明(逻辑)、声明(文法)等,成为第一流的佛教学者。公元六四二年,玄奘应邀出席在戒日王都曲女城举行的经术辩论大会。参加这次盛会的,有十八个国王、三千佛教僧侣、二千婆罗门和其他宗教徒,以及那烂陀寺来的一千多名和尚。玄奘受请为大会主讲人。据说在十八天的会议上,没人敢对玄奘的论点提出异议,玄奘成为全印度知名的学者。

公元六四三年,玄奘离开印度回国,六四五年(贞观十九年)正月回到长安。他带回佛经六百五十七部。在他主持下,于长安、洛阳集结众多高僧、学者,组织大规模的佛经翻译工作。玄奘等人花了十九年的时间,译出佛经七十五部,共一千三百三十五卷,一千三百多万字。玄奘主持建造了大雁塔以贮佛经,还把《老子》和印度已失传的佛经《大乘起信论》译成梵文,介绍到印度。他奉唐太宗之命写了《大唐西域记》,记载了他亲历的一百一十个国和传闻的二十八个城邦、地区、国家的情况。他一直工作到六十几岁去世时。

玄奘创立的佛教流派并没有流行多久。但他译出的众多佛经,却成为今天研究印度半岛古代文化的宝藏。他在中印文化交流史上留下了重要篇章。他的《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亚、西亚、南亚历史地理的科学巨著,为近百年来世界科学界所重视,并被译成法、美、俄、日、德等国文字出版。

(摘自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祖国》一书)

(题图:邓中和)

猜你喜欢

佛经玄奘佛教
美丽的佛经故事
佛教艺术
太宗&玄奘:西游前后的帝与僧
玄奘的晚年很凄凉
看中国·在浙江
推销有方
推销有方
五代两宋佛教雕塑的佛学内涵
陈哲文(韩国)佛教题材作品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