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的由来
1981-01-01廖晓
青年文摘·上半月 1981年2期
廖 晓
“小说”这个名称,在我国古代,很早就有了。如:《庄子》中《外物》篇曾说,“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这里“小说”一词的意义是指“琐屑的言论”。又如:《汉书》《艺文志》有一个门类叫“小说家”,一共列举了十五种书,并认为是“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这里点出了“小说”本身就具有虚构的意义在里面,往后的小说无疑存在着这一继承关系。一直到明、清两代,许多人还是沿袭着这个称呼,把那些内容相当庞杂、几乎无所不有的文言笔记叫作小说。只有魏晋的某些志怪小说和唐宋的传奇小说,以及后来的那些模仿这两类小说而写的作品,才比较符合于我们今天的严格意义的“小说”名称。宋元明清,中国文学史上出现了白话小说。白话小说最早源于“话本”(说书人的底本),其中分有“小说”、“讲史”等家。“小说”讲前人小说、民间传说等,多半是短篇的;“讲史”是根据历史记载、传说而讲的,多半是长篇的。如《水浒传》就是由历史记载、传说到艺人讲演,由话本到小说发展而来的。
至于,小说这种体裁发展到今天,就是由作者深入到生活中,对生活中的人物和事件,加以概括和集中,然后在作品中重新创造出来,反映我们社会现实生活的了。
(摘自1980年第10期《广州文艺》)
(插图:孙凤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