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成长三部曲及其它
1981-01-01雷祯孝葛实如
雷祯孝 葛实如
人类创造了以研究自然界为对象的自然科学,也创造了研究社会的社会科学,并且还创造了研究人类自身的医学、心理学等。
所有这些学科的创立和发展都离不开有关的人才。当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的高度时,社会进步和科学发展的需要,促使人们去研究人才的产生、成长和发展规律的科学——人才学。因此,人才学的诞生不过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社会进化的需要。
自然人和文明人
一个人生出来后要吃饭、休息,会自我保护,会从事简单的劳动,还有性的要求等等。这样的人叫自然人。自然人经过家庭、学校、社会的教育,经过自我修养、知识积累、文化熏陶之后,就成为文明人。文明人是一种新人,虽然他每天仍然要表现自然人的一切属性,但他却具备了德、识、才、学这些文明的基础。人才不过是在文明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出类拔萃者而已。
文明人经过专门的训练和培养后,其中的相当大部分可以成为各种专门人才,如工程师、农艺师、教师、医生、科研人员、管理人员等。当前,我们应当特别注意培养和选拔这些具有一技之长的专门人才,因为他们可以把才干直接转化为生产力。因此,具有高度熟练技能的先进生产者的成长规律,应成为目前人才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人才成长的三部曲
人出生之后,从小到大,从不出名到出名,大体上经历了如下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为求学时期。从上幼儿园到结束学业(一般指大学毕业)历时二十年左右。在这二十年中,一个学生大致重复了人类几十万年来对自然、社会和人类本身的认识过程。
以传授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是许多人成才的基础。但历史和现实又为我们提供了不少没有受到过高等教育的人成才的事例,象仪表修理工瓦特、酿酒工焦耳、印刷工法拉第、报童爱迪生等人成才的事迹,已经在全世界范围内成为家喻户晓的故事。在中国情况又如何呢?北京师范大学周菲、黄芩同志,对近几年来我国涌现的科技新人才进行调查发现,其中53.75%的人没有受到过高等教育。这表明没上过大学的人,可以用自学的方式来完成对知识和技能的继承而成才。
一些受到过高等教育的名家,也并不是在受到完备的教育之后才进行发明创造的。高斯读小学时就发现了等差级数的求和规则,爱因斯坦在提出相对论时也并不完全懂得张量分析和黎曼几何。
人才成长的第二个时期包括从结束学业到作出贡献、被社会公认而出名之前,这是不出名时期。对多数人来说,这段时期大约从二十多岁到四十多岁。不出名时期是出创造性成果的黄金时期。
人出了创造性成果之后,往往就出名了,这样就进入了第三个时期。出名后,人的地位发生了变化,其心理也会发生极大的变化。有的继续创造,有的坐吃山空,有的扶植新秀,有的压制后生……
从不出名到出名的转变
有名皆从无名来。在无名或不出名的时期里孕育着成名或出名的因素,但是,究竟是哪些因素促使人才从不出名转化到出名的呢?
要成为对社会进步有所贡献的人才,首先要根据社会的需要并结合自己的特长和其他各种条件选择目标。因此,选择目标是社会与自我的综合运动。“社会需要,现实可行,少有人搞,我就能搞”,这十六个字是科学地选择目标的原则。选择目标是很困难的,一般总要左顾右盼,试这搞那,直到最后选中为止。根据材料统计,这个阶段一般要经历两至十年不等。也有的人长期徘徊徬徨,豫犹不决,最后一事无成。
要达到自己所选择的目标,这是一个具有高度创造性的过程,需要人才自己进行创造性的意志调节、知识调节和方法调节。
俗话说“功亏一篑”。有些人只有十折不挠的持久性,到第十一折就不行了。有些人则具有五十折不挠的意志,但到第五十一折却挠屈了。即便具有九十九折不挠的精神,但在遇到第一百个困难时,如果屈服了的话,那么,本来可以到手的胜利却化为乌有,这是一种多么可惜的失败呀。所以,要想成才,一定要有百折不挠的毅力。另一方面,又不可以使这种百折不挠的顽强性,变成死不回头的顽固性。如果你选择的目标是错误的,那么,你越是坚持到底就越是在死胡同里钻进去,等在死胡同尽头的只是失败。要使顽强性不致成为顽固性,就需要进行创造性的意志调节,在该坚持的时候必须坚持,该灵活的时候就要灵活。
每一个有成就的人都不是具备了全部知识后再去发明创造的,而是在达到目标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缺什么知识就及时而有效地补充什么知识,进行“知识调节”,以改变自己的知识结构。爱因斯坦创立广义相对论时,缺乏关于非欧几何的知识,他下苦功学习,花七年功夫调整了自己的知识结构,扬长补短。
攀登科学高峰是没有现成的路可走的,需要登攀者自己去闯出一条路来。有时候,惯用的方法不灵了,那就要“一计不成,又生一计”,绝对不可以墨守成规。这就是所谓的“方法调节”。爱迪生为了发明一盏实用的电灯,广泛地收集耐热材料,用以制作理想的灯丝。被这位发明家试验过的材料足足有一千六百种之多,连人的头发、胡须都拿来做试验了。正是这广阔的试验路子,使爱迪生找到了炭化后的竹丝来作为电灯的灯丝,第一盏实用的电灯终于不间断地照亮了一千二百多个钟头,把它的光辉投向人间。
〔摘自1980年第9期《科学画报》《人才成长与创造性来潮》]
(插图于福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