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貌——做人的一种美德
1981-01-01斯秀永生
斯秀 永生
不要小看这声“对不起”
在拥挤的公共汽车上常常遇到这样的事:一个人不慎踩了另一个人的脚,这个人马上诚恳地向对方表示歉意,说:“对不起!”被踩的同志虽疼痛未消,却也表示了谅解:“没关系!”同类情况,在一些青年乘客中有时却会出现另一种局面:踩人者无动于衷,被踩者骂骂咧咧。于是开始了一场舌战:“你瞎了眼啦?干什么踩人?”“你才瞎眼呢,没看见车挤!怕人踩,坐小汽车去!”你来我往,吵得不可开交。
同一件事,为什么有截然不同的态度、截然不同的结果呢?很简单,只因前者知礼,后者无礼——青年朋友,请你不要小看这声“对不起”,它可以化干戈为玉帛,使一场令人厌烦的无谓争吵化为乌有,使一触即发的冲突烟消云散!
前些年,由于林彪、“四人帮”极左路线的干扰和破坏,礼貌也被批得“体无完肤”了,弄得一些青年人连起码的礼貌也不懂。粉碎“四人帮”以后,这样的情况大大减少了,但是流毒并没有完全消除。有些青年至今对提倡讲礼貌不以为然。他们说:“搞那些形式客套有啥用?”“都是些生活小事,细微末节,不值得三番五次地宣传。”
讲礼貌是“形式”吗?是的,这是一种形式,但这种形式是表达一定的具体内容和感情的,这内容和感情概括起来说就是四个字:尊重和友爱。据说,早在古希腊战争年代,双方为了友好不再打仗,都把盔甲、面罩取掉。以后为了表示友好,就采用推开盔甲、面罩的那个动作,成为今天沿用下来的举手礼;除敬礼外,为表示友好不再互相争斗,把手伸开,表示手中无武器,和好吧,于是成了今天握手这种礼节。
礼貌是人们共同遵守的一种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它是通往相互友好和尊重的一道桥梁。在日常生活里,一个简单的“请”字,一声热情的“谢谢”,一个亲切的招呼,并不是多余的“形式”和“客套”,而是对人尊重、诚挚的一种感情流露,它能使人感受到亲切、温暖和愉快。
礼貌问题是“小事”吗?的确,比起一些违法乱纪的事,它是比较小的事。但从这种“小事”里,往往可以窥见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反映他的品德和文化修养的高低。通常,不讲礼貌的人除了缺少习惯培养的原因外,往往在思想意识上有些毛病,或者自私、狭隘,或者骄傲自大;而讲礼貌的人则多是关心集体、尊重他人的人。出于这种关心和尊重,讲礼貌的人不论对方是强者或弱者,领导或群众,好朋友或陌生人,有求于人或无求于人,在公共场合或无人监督的环境,都是一样的。而真正做到这一点,必须具有质朴、谦逊、真诚、平等待人这些优秀品质。在这方面,周总理是一个好榜样。总理待人接物,总是谦虚恭敬,彬彬有礼。他去理发时,服务员考虑总理工作忙,请他先理,总理总是坚守制度,按次序理发。理完发,从不忘说声“谢谢”。在招待外宾的宴会上,不管对方国家大小、身分高低,都平等相待。“于细微处见精神”。总理身居高位不特殊,处处以礼待人,不正是他作为一个伟大的人的高尚品德的一个方面吗?
要懂些礼貌要求的“ABC”
当前,一些青年不大讲礼貌,除了思想认识上的问题外,往往还因为对礼貌要求的无知。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礼貌要求呢?青年人应当懂得这方面的“ABC”——一些最起码的常识。
我们说的礼貌,通常是指一个人在言语、动作上表现出来的谦虚和恭敬。
在言语方面,最常用的有以下十几个词:
请、您、谢谢、对不起、请原谅、没关系、不要紧、别客气、您早、您好、再见等等。
具体来说,假如你见到老人、长辈或向对方表示尊敬时,称呼“您”,是礼貌的,而称呼“老头子”、“老太婆”,或直呼其名是不礼貌的;
你请求别人帮助时,要用商量的口气说“请”是礼貌的,而用命令的口气或直呼“喂”、“哎”,是不礼貌的;
当人家给你方便或帮助时,要道谢,是礼貌的,而置之不理、冷若冰霜是不礼貌的:
当别人感谢你时,要说“别客气”;当你妨碍了别人、给别人添了麻烦时,要主动说“对不起”或“请原谅”;早晨或路上见面时,要问“您早”或“您好”,相聚分别时说声“再见”,这都是礼貌的言语;反之,不打招呼,懒于开口,转过头绕开走,装着没有看见,都是不礼貌的。
在动作方面,表示礼貌的通常有以下一些方式:例如进入别人房子时要先“敲门”,得到对方允许方能进入,随便闯入人家是不礼貌的;
在车上见到老、弱、病、孕妇、抱小孩者应主动让座,置之不理甚至去“抢座”,是不礼貌的;
在公共场合看戏看电影看球赛时,不要起哄、吹口哨、大声喧哗或中途退场,演出结束时要起立鼓掌表示对演出者的感谢;
家里来了客人要起立招呼“请进”、“请坐”,倒茶时要双手捧上,而不是把客人拒之门外、冷淡待之;
别人讲话时要注意听,不要中间打断、随意插话;
围观外宾、国际友人是不礼貌的;
给人乱取绰号、讥笑有生理缺陷的人是不礼貌的……
以上种种,都是讲礼貌的一些具体内容和形式。当然,生活中的礼貌内容不止这些,而且每个民族和地区、每个国家,其表现礼貌的习惯也不尽相同,我们和不同的人接触时,还要了解和尊重他们的礼貌习惯。
见诸行动从点滴做起
青年人应当怎样培养自己讲礼貌的行为和习惯呢?在弄清楚讲礼貌的重要性和它的基本要求后,最要紧的是要在实践上下功夫,就是要见诸行动,从点滴做起。
一个人的礼貌习惯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在环境的熏陶和家庭学校的教育培养下形成的。对今天的不少青年人说来,少年时代缺了“讲礼貌”这一课,不但许多起码的礼貌习惯没有形成,还染上一些不讲礼貌的坏习惯。要改变这些不良习惯,还需要有一个自我修养的过程。比如有的青年以前对老师不讲礼貌,现在见了老师要问“您好”,往往还未开口先脸红,觉得挺别扭哩!俗话说:“习惯成自然”,只要严格要求自己,见诸于行动,从点点滴滴做起,坚持不懈,好的习惯是可以形成的。
(摘自1980年第5期《中国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