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择妇的启迪
1981-01-01田树德
田树德
诸葛亮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据《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第五》记载:他年轻的时候,“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身长八尺,容貌甚伟”。因此,向他求亲者甚多。可是,诸葛亮却拒绝了许多求亲者,出人意外地娶了沔南名士黄承彦的丑女为妻,受到乡里邻人的耻笑。
根据诸葛亮的人品和才干,当时完全有条件找一个美貌出众的妻子,作为生活的伴侣。那么,他为什么不顾人们的耻笑,拒绝许多求亲者,偏偏与黄承彦的丑女结婚呢?原来诸葛亮着眼于事业,在选择爱人时,看不惯只追求外表美的庸俗作风,一心想找个朴实而有才能、对自己理想的事业有所帮助的人。黄承彦的女儿,虽然皮肤黑而头发黄,长得比较丑,但聪明贤惠,颇有知识和才干,是他理想的爱人。所以,当黄承彦提出把女儿许配给他时,诸葛亮毫不犹豫地满口答应下来。他同黄氏女结婚后,即使遭到别人的耻笑,他也不以为意,并且对妻子十分敬重,终生不悔。妻子对他更是体贴入微,不仅把家里的事料理得井井有条,使诸葛亮能专心致志地看书学习和从事政治、军事的研究,而且结合自己的生活实践,在认真总结沔南一带劳动人民推磨磨面经验的基础上,创造了用木制机器磨面的方法,从而启发诸葛亮在治理蜀国的过程中,重视科学技术,注意桥梁的修建和军事器械的研究,先后创造发明了历史上著名的“木牛”、“流马”和威力强大的“连弩”,使魏兵望而生畏。显然,诸葛亮后来之所以成为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是与他妻子作内助分不开的。
诸葛亮择妇这件事,发人深思。它启示人们:爱情最坚实的基础,在于世界观、人生观的合拍,在于性格的相容和理想、志向、抱负的一致与投契。一个人的容貌,同一个人的内心是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有的人外貌看来比较丑,但内心美常常弥补着外貌美的不足,乃至于形成一种独特的美。诸葛亮选择的爱人,就属于此。所以,从外貌上看,他与黄氏女并不“班配”,但由于心灵一致,因此互相情爱甚笃,终生沉浸在令人羡慕的幸福之中。
与诸葛亮相反,有的人单纯“以貌取人”,只追求外貌美,结果大吃苦头,痛苦一生,甚至造成极其悲惨的结局,这样的教训是很多的。俄国伟大诗人普希金,就是典型的一例。普希金一生写过许多优秀诗篇,在俄罗斯文学史上,享有极高的地位,因此,被尊称为“俄罗斯文学之父”和“俄罗斯诗歌的太阳”,但在选择爱人上却犯了大错误。在一次舞会上,他结识了“莫斯科第一美人”娜妲丽,于是为之倾倒,苦苦追求。他们结婚后,娜妲丽酷爱打扮,整日要普希金陪着她到处赴宴,在舞会上虚度时光,不久,便使普希金陷入债台高筑、思想枯竭的窘境。后来,在沙皇反动政客的阴谋指使下,一个逃亡到俄国的法国贵族——丹特士,公开追求娜妲丽,而娜妲丽也不加拒绝。普希金受了侮辱,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为维护自己的声誉,毅然与丹特士进行决斗。一八三七年二月八日,普希金在决斗中身负重伤,时隔两天,便悲惨地死去,死时年仅三十八岁。
男女之间建立爱情,包含容貌上的互相愉悦。把相貌作为选择配偶诸因素中的一种,原是无可厚非的,因为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是,如果象普希金那样,只看到娜妲丽的外貌美,便为之倾倒,婚后往往给生活带来痛苦,甚至造成悲惨的结局。普希金这个沉痛的教训,是值得记取的。
共同理想是爱情的基础,相互忠诚是爱情的梁柱。鸟美在羽毛,人美在心灵。谈情说爱,内心美胜过外貌美。因此,在选择爱人时,既要看人的模样,更要看人的思想。这就是诸葛亮择妇给我们的启迪。
(摘自1981年第2期《美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