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认识和对待我们的现实社会?/谈“透”
1980-08-20田芬
田芬
青年杂志上关于人生意义的讨论,每每使我落泪。我是个年轻作者(当然,这里的“年轻”是指文笔而不是指皱纹),“怎样认识和对待我们的现实社会”,这个问题几乎是我天天要思考、时时要遇到的问题。在深入生活,采访人物当中,不论是端庄的老者,还是勤恳忠厚的青年,或是失足少年,往往都要谈到一个词儿:“看透”。然而进一步探索,我发现,“看透”有各种各样的看透法儿,看透之后又有各种各样的做法。
潘晓的经历是当代许多青年都经历过的,就连我们何尝不是从阳光灿烂、鲜花美丽的幻想世界跌落到现实中的?悲观、痛苦是不可避免的,然而,以为“生活如此残酷,社会这样黑暗,人们真是可憎”,从此“看透”了,我倒觉得恰恰是“看”了却没有“透”的表现。何为“透”?小时我馏馒头,往往摸着外皮软了就以为透了;可大人教我说:“要用筷子戳戳,各部分都变软才算透了。”这里强调了“各部分”。就象一面镜子,从正面看,平滑光泽,而从背面看呢?它却是乌涂涂的一层粉末,远不如正面可爱。但若没有背面涂上去的水银,就没有正面的光泽;而若没有正面的光泽,涂水银也就失去意义。正是正、背两面缺一不可才构成了镜子。社会、人比镜子不知复杂多少倍,善与恶、美与丑、真与假的各方面交错,恰恰组合完成了社会、人这样一个概念。不是吗?只看到鲜花是幼稚,只看到垃圾也是偏激的,把它们结合起来看才谓之“看透”哪!
是的,十年动乱,恶性大爆炸,甚至蔓延开来。社会、人都向坏的方面迈了不小的一步。但美的东西依然存在,坚实地存在。能够迎来今天就足以证明了这一点。我不想说昨天,想说今天。正因为今天是从昨天过来的,它必然带有昨天的污浊;但今天总是给人以希望的。我说今天比昨天好,不是想粉饰太平,讨好谁,而是生活的真实感觉。有次会上我说了坐汽车的事。我说,在汽车上听见售票员喊:“给抱小孩的让个座”心里就痛,想这与文明古国太不相称,中国堕落了。可一转念,我又乐了。回想一下,那十年中,哪个售票员这样喊过?因为他明知喊也无用,说不定会招来一顿骂。但今天他喊了,因为他相信喊一声,喊两声,喊三声总会有人站起来。从不喊到喊,今天比昨天好。再如我晚上路过北太平庄农贸市场,看到卖西瓜的农民,就铺一块塑料布,合衣睡在又脏又潮的地上,不免有些心酸,想中国太贫困,人民太穷苦了。可我走近他们身边,仔细观察,却发现他们睡得很香,很甜,甚至带着微笑!这是为什么?噢 !因为他身边有大堆大堆的西瓜,身子底下的荷包里有为数不少的“大团圆”。比起昨天,他满足多了。对于社会来说,市场有了大批西瓜,农民手里有了钱,也是昨天做不到的好事,尽管农民可怜地睡在地下还不是大好事。就拿潘晓自己来说,如在过去,她的这篇文章即使不使她当反革命也会使她被“内控”起来;而今天,在国家级的刊物刊登,引起全国性大讨论。当然,今天不是完美的。象卖西瓜的农民中有投机倒把犯一样,好与坏是并存的。就一个人来说,它们也是并存的。我就听说过一个成天辛苦劳累、可谓之积极肯干的老干部,当他的爱子被拘留时,却忍不住打个电话“询问”了一下。象我们这般中年人何尝没有自我矛盾?一会儿为爱国激情所燃烧,似乎贡献生命在所不辞;一会儿却又心灰意冷,想躲进深山老林……不要强求吧1这就是人。在现实生活中,2×2往往不等于4,而等于8或等于0。
然而,正象要找出每个人面部主要特征才能在亿万混杂的人群中辨认一样,我们必须找出生活的主流,不找到它,就没有生存下去的勇气,更没有服务于社会的力量。有些人对“生活的主流是好的”这话不以为然。我写过一个漂亮姑娘爱上小眼儿的丑小伙的故事,有人讲全是编的。其实生活中真有这模特儿,她们结婚时还给我寄来了结婚照。但美好的东西,为什么有些人不相信呢?莫非美好生活只在作家面前展现,而不肯在这些人面前展现?绝对不会。可他们为何就看不到呢?我想是因为他自己戴上了特殊的眼镜,这副眼镜是“对未来丧失希望”眼镜厂出的名牌货。就象一个人得了重病,最高级专家告诉他是不治之症,他失望,坐以待毙了,就不会再去找药。连药都不找
了,何以找到好药呢?仙丹就是放在面前他也看不到或不承认,更不会去服用。
所以,我想劝劝有些青年朋友,先把特殊眼镜摘下来,平心静气看看周围,只怕你认真看过之后,这副名牌货就会被自己砸烂了。我就是这样一点一点把它砸烂的。这应归功于生活,是生活教育了我。有个基层科研单位的头头关美君,不安于等待,为建立祖国新型的科学事业做出了不可低估的成就,但还不完全被理解,甚至受责难。是的,当初打她反革命,去掉她丈夫领章帽徽时,没有谁想到需要查证落实。而今天报道她,刊登她照片时,却要“慎重”再“慎重”,“研究”再“研究”,这样的现实不太美好。可谈到这些,她总是一撩头发,爽朗地说:“我算看透了,越这样越得干。”虽然她未明确说过看透什么,要干什么,但我理解了。她看透这些是必然的,不足为奇,只要再干,坚持地干下去,就逐渐会被更多人理解、拥护。半途而废倒下来,对事业对个人百害无一利。有一个很有才华的中年画家曹新林,从自己才能被埋没的惨痛教训里,感受到践踏人才的残酷、可恨,看透了伯乐和园丁的巨大作用。所以,今天尽管他已是小有名气的画家,完全有能力再发奋“大有名气”一番,但他却宁肯拿出三分之二的精力在个不起眼的少年宫里教少年画画。几年来,他送走了二十多名考进美术学院的学生。我不用再多举例了,这些受过寒才倍知暖的人,有一种共同的本事:坏的物质条件、领导的不支持、同行的冷眼、群众的不理解,都被他们“看透了”,明智地转化为自己发动汽车的电瓶,推送弹头的火箭。我总认为脚踏在实地上,从实际出发,创造自我,发展自我,从而有利于人类的人,才是最明智的志士,才是最能看透生活,而又自如驾驭它的大能人!这样的人是社会的中坚,中国复兴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