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青年问题应该得到真实反映
1980-07-15常任侠
读《生活的路》
和一些搞创作的同志谈天,常常议论到一个题目:青年题材很需要,但不好搞;尤其是关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这个问题很敏感,很难表现。确实,这类议论不无道理,几年来这类作品并不多见,篇幅较大一点的更找不出来。有人慨叹地说:这是一个难碰的“禁区”!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关系到千百万青年的切身利益,也联结着广大父母和家庭,自然引起亿万人民的关注。“四人帮”时期,也有过一些反映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作品,但大都是宣扬“向走资派斗”、“青年要一心作阶级斗争工具”之类的“货色”,对知识青年真实的境遇和命运,并没有真正的触及和正确的反映。为此,这部出自知识青年之手的新作《生活的路》,引起了我较大的兴趣和喜爱。
这部二十多万字的小说是以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一个生产大队为背景的。作品所涉及的环境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村子,人物也不多,而揭示的那一特定历史时期的情况却是比较真实、比较典型的。作者通过一对相爱着的知识青年张梁和娟娟的形象,概括地反映了两种不同的知青的典型,是有一定的普遍意义的。小说所反映的那个不幸的历史年代虽然已经过去了,它生动体现的一些严峻、深刻乃至悲惨的教训,仍会令人共鸣,激动,思索。
我们都体会到:青年问题,是“四人帮”破坏最大、危害最深的领域之一。耳闻目睹,许多人都可以说出不少令人痛心的事实来。但是,在党的多年教育下的青年一代,在老一辈革命者关注下的广大知识青年,仍是怀有革命理想和一定觉悟的。这集中体现在张梁这一人物身上。有的读者觉得这一青年形象“不够真实”,“思想觉悟写的太高”,我并不同意。由于小说的作者是位新手,经验不足,也可能思想上还有种种束缚,这一先进青年的形象是还不够丰满,不够深刻,但基本上还是真实可信的。从文艺创作上说,典型并不是统计的平均数,作者可以描写那些少数的先进人物;而且,仅从建国以来自己接触过的一些实际例子来看,一些城市青年和来自农村上大学的青年,怀着建设农村的美好愿望到那广阔的天地中去,作出了积极的贡献,这也不是个别的或者十分偶然的。许多人都有到过农村去的经验,相比之下,那里确实要艰苦些,落后些,而广大农村的劳动人民,却有着十分淳朴深厚的阶级感情。我们的青年一代,无疑也和自己的故乡以及广大农村的劳动者,有着血肉的、息息相通的联系。张梁是农民的后代,掌握了科学文化之后又回到故乡建设中去,这是现实,也是我们至今仍需鼓励青年去走的一条理想的路。张梁不仅有理想,有热情,还善于辨别是非,能够独立思考。这正是这一代知识青年的一个显著特征和突出优点。《生活的路》描写的是文化大革命后期的情况。作为一个较有头脑的先进青年,张梁身上已经没有那种文革初期时“造反”青年的特点:狂热,冲动,盲目迷信……。相反,他热情而又冷静;开朗而又细心;耿直而又头脑复杂。这就使他能够较快、较敏锐地觉察到现任大队党支部书记崔海嬴的种种问题:盗窃贪污,拉拢坏人,打击同志,篡夺大权……。多少有点农村经验的同志都会了解,农村中的许多事情看来往往是琐碎的,细小的,平凡的,而在这中间却包含了人和人之间的微妙、复杂关系。张梁正是从水泥质地不同这一容易为人忽视的方面,发现了崔海嬴的马脚的,由此深入下去,终于比较彻底地弄清了崔海嬴的底细。《生活的路》在刻划张梁这一特点方面,是花了功夫的,给人的印象比较深。值得一提的是,张梁能够察觉和弄清崔海嬴的问题,并不是完全由于他个人的力量,作品较好地反映了他和老支书、老贫农、当地青年的密切联系,这就使得这一知识青年的斗争智慧和才能,显得比较真实可信了。我感到,就在当前,张梁这一先进知识青年形象,也会给广大青年一定的鼓舞力量。我们的文学作品,曾经塑造了刘胡兰、董存瑞、黄继光、林道静……这些感人的青年形象,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现今,也很需要描写新的一代的先进青年形象,以鼓舞、引导、团结广大青年为实现“四化”而斗争,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而斗争。《生活的路》在这方面所作的努力,理应受到赞扬和肯定。
《生活的路》描写的另一个知识青年的形象是娟娟——不同于张梁的是,娟娟的年青而短促的一生是一场悲剧。不用讳言,她是一个被邪恶势力迫害致死的悲剧人物。
如果说:张梁这样的青年让人受到鼓舞和激励的话,那么,娟娟则引起人们的悲痛和同情。值得思索的是:这场悲剧是怎样形成的呢?这一悲剧人物,留给广大读者一些什么教训呢?
在小说《生活的路》里,当娟娟这一人物初次和我们见面时,她的境遇和命运可以说是“幸运”的:在农村,她受到新任书记崔海嬴的信任,是他重视和培养的积极分子;她心中喜欢的张梁的到来,更燃起了她对爱情和生活的理想之火。
只是,读者较快地就会看到:当娟娟正对前途、爱情、幸福充满幻想时,以崔海嬴为代表的邪恶势力,正如一头猛兽似地在向她张开血盆大口呢。自然,崔海嬴并不是什么丛林里的野兽,而是所谓响当当的“革命派”,是戴着伪善的面具的两面派。小说所真实、无情揭露的这个革命队伍里的蛀虫,正是娟娟这个女青年悲剧的制造者,是杀害娟娟的刽子手。
只是娟娟那么年青,纯真,缺乏生活经验和斗争阅历,很缺乏对付这种邪恶势力的防御能力和清醒头脑。这是有较大普遍性的。尽管情况不同,在这十年里,不少青年正是在这种思想情况下,上了“四人帮”一伙的当,受了骗。当然,娟娟有她自身的思想、性格、认识上的种种弱点。她生长在一个高级知识分子的家庭,自小是比较得宠的,娇嫩的。“四人帮”卷起的那阵风暴摧垮了她的家庭,她离开父母来到农村。我们真实地看到:她对“四人帮”一伙的阴谋,是并没有什么识别力的。娟娟只是怨自己的父母,一心想以自己勤奋的工作、积极靠拢“组织”来重新取得信任,使她有机会去上大学。这里当然包含有这个人物的弱点:缺乏象张梁那样的思想觉悟,也缺乏象小李子那样的憎爱分明。正是娟娟身上的这种弱点,首先使她在老支书和崔海嬴的一场尖锐复杂的政治斗争中,动摇不定,终于成了崔海嬴的“俘虏”。当然,我们不能完全责怪她,她并不是有意去出卖老支书的,而只是在崔海嬴的欺骗下才迷失了方向的。她是一个被骗者,在政治上也是一场悲剧。
《生活的路》以较多的篇幅,写了娟娟在爱情上的苦恼、冲突,乃至悲剧。这也不是单纯地在写恋爱,而是透过她和张梁的爱情关系、波折以至决裂,比较生动地反映出在这背后的世界观的差异。娟娟不同于张梁,这无疑又是她爱情悲剧的内因。我们在爱情问题上也是同情娟娟的,因为她的态度是严肃的,纯真的,富有热情和理想的。可以想见,要不是有“四人帮”一伙邪恶势力的残害,她和张梁的思想差距将会逐步缩小,他们将会获得幸福美好的爱情生活。
不能说娟娟对这场可怕的悲剧没有一点预感,没有丝毫思想上的察觉——她从一连串发生的事情里,从她和崔海嬴不断接触的感受中,也渐渐意识到这个“现任书记”的可卑、可厌和可恨。只是,这往往还是一些感觉,一个年青姑娘本能上的反应,而缺少足够的分辨本领和解剖能力。十分令人震惊的是:当不幸的事件眼看即将爆发的瞬间,娟娟已经看到崔海嬴这头“凶兽”向她伸出了利爪,她却仍然被他的笑容和甜言蜜语所迷惑,为他手上掌握的权力所威慑和引诱,将信将疑,神志不清,竟把妖魔当作佛爷来顶礼膜拜。读着小说中的这一节描写,真是令人觉得她是多么不幸又何等可怜:“她想,崔海嬴能够克制自己的感情这样对待我,看来这人真的不象自己所想的那样坏,人总是要讲点良心的,人家既然这样自己谴责了自己,我岂能再去谴责他?想着,不禁为自己刚才的那些念头和举动而羞惭后悔起来。她低下头,一阵红潮从脖根涌到脸上,她觉得自己真是太不应该了;再说,招生登记表还在崔海嬴的手里,怎么能就这样得罪了他啊!想到这里,娟娟站起来,为了挽回影响,也为了表示一下自己,她望着崔海嬴说:‘崔书记,你这样为我着想,我也决不会忘恩负义的。”这短短的、很朴素很平常的几行字,却让我们看到了这样一个年青姑娘细微复杂的心理活动。明明在她面前的是一条饿狼,一头恶犬,而她还在那里自我谴责,羞惭后悔,这真是何等幼稚可笑,又何等令人痛心难受啊!读到此处,我禁不住联想到:意外的悲剧往往是人所难以预料、难以抗拒的,但是,眼见前面是泥潭,是深坑,是万丈的悬崖,却还自欺地误以为那是幸福的大道,缺乏准备,缺少抗拒的力量,也全无斗争的策略和方法,这又是多么地可悲呀!在生活中,我们曾不止一次地听到过类似的真实故事,而作为文学作品,作者真实地探索了她的心理、情感、思想,从而更令人思索这场悲剧的原由和深刻教训。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生活的路》写了娟娟的悲剧命运,正是为了让人们从中引出深刻的教训。一部好作品留给读者的思想上的启示往往是多方面的。《生活的路》将增强人们对两面派的识别能力,将促进青年正确对待个人前途等等,这是比较显见的,我就不想多加议论了。
我感到,《生活的路》通过娟娟的真实形象,给读者的一个比较重要,比较深刻的教训是:如何关心人,爱人,帮助人。也就是如何对待象娟娟这样不那么坚强,处境又很不幸的青年人的问题。
毫无疑问,杀害娟娟的是崔海嬴,是“四人帮”这一伙。但是,如果我们从书中所得到的教训仅止于此,那将是远远不够的,是很不全面的。我们的目光还要看到另一方面,那就是我们的同志——在小说中是张梁、老支书、小李子等等人物的“责任”。对娟娟,张梁是她的爱人,老支书是她的革命长者,小李子是她朝夕相处的女伴。他们自然是爱她的,关心她的,从政治到生活,都给了她许多关注和帮助。但是,我们不能不痛心地看到:对待自己的亲人,亲密的同志,大家还是太粗心,太大意了啊!自然,对生活中的邪恶势力难以一一预防,何况那又是发生在那个不幸的年代里的事啊!只是,从中得出这样的教训无疑是万分必要的:假如我们周围的人们,对娟娟这样的知识青年有更多的关心,更细致的了解,更深入的观察,不是将会给她多一点的帮助和提醒吗?即使不幸已经发生,不是将能给以正确的引导,使她免于走上人生的绝路吗?
从小说看生活,我们不也常常能发现(包括自己在内)对青年一代还缺乏足够的关注吗?不往往是责难过多,帮助不够吗?“四人帮”粉碎了,社会风气大有好转,但是,发生在一些青年人中的悲剧,不是也还没有完全解决吗?凡此种种,都应该在我们的头脑里敲响警钟:让我们对青年一代、尤其是在广大农村中的青年,有更多的关心、更深的热爱、更好的帮助吧!让娟娟这样的悲剧少发生一些吧!
王云缦
赠聂华苓
文章风格异群流,
喜读《台北一阁楼》。
故国河山萦笔底,
古潭日月照心头。
春风绎帐沙坪坝,
华厦聚英北美洲。
驾起长桥通宝岛,
天涯携手共遨游。
华苓女士,文章风格隽异,笔挟风霜,使人读之不能释手。昔年读书重庆沙坪坝,未获接触。今召邀吾国各地著名作者,聚于美洲,集一时之盛,广座论文,百花齐放,为诗贺之。
常任侠
赠於梨华
黄埔江头远客归,
重寻亲故更牵衣。
惊看祖国呈新貌,
大地春来花作围。
梨华女士,与吾友孙至锐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