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这也是一个禁区

1979-07-15

读书 1979年8期
关键词:亲笔信禁区版画

劳 柯

王冶秋同志曾写过一组纪念周总理的文章,总题是《难忘的记忆》,其第一篇《杨度同志》,引起过很大的反响。最近看到这组文章的续篇,就是刊于《人民日报》七月二十五日《战地》副刊上的《版画<富士山之绘>》。

这幅版画是冶秋同志为举办文物展览去日本时,承日本考古学家原田淑人先生见赠的。作者说,这幅画“看了令人心爽”,带它回国后,“一直挂在我的墙上”。

一九七四年十二月间,冶秋同志把这幅画转送给周总理,让他“在病中看看”。过了一些时候,总理把画送还冶秋同志,附了一封亲笔信,说他得到日本朋友送来的另一幅画了。

故事很简单,文辞很朴素,情节很感人。

作者接到总理亲笔信和送还的版画以后,文章接下去这么说:

我又把这幅画挂在原来的地方。总理逝世以后,我很想写篇短文纪念这件事,但是不知道版画作者的情况。……

当冶秋同志写这篇文章的时候,版画作者的情况,他已经清楚了,在文中作了这样介绍:

……镝木清方的弟子,伊东深水的同年,江户版画流派中比较著名的版画家,一九四五年死去。

我很有些怅惘。为了收集这不到四十字的情况,使这篇意味深长的文章久久不得问世。而这些介绍,对于象我这么一个读者说来,却实在看不出它的必要性。

我还颇有些踌躇:冶秋同志在文章中所介绍的版画作者的情况,真就是他认为不知道就不能动笔的“情况”吗?

我又不免惊讶,文章与生活竟有那么大的距离!冶秋同志不知道此画作者的情况,无碍于他观画心爽,一直把它挂在墙上,然后还转送给总理。但这些生活中的实事,要把它写出来,就忽然必须先了解作者的情况了。

我于是设想:我们可否把“重在表现”的原则,适用于一些作品?用老话来说,大体也就是“不以人废言”。如果一幅画,“看了令人心爽”,我们就愉快地欣赏,不去管这位作者的“情况”。至于作者另外画过一些什么,以及他在绘画以外的其他“情况”,如果你不准备全面论述这位作者,都可以不予考虑。

这也是一个禁区。但现在正在开始突破,例如《中华文史论丛》第二辑刊出了胡适的文章,不是当做“反面教材”,而是当做一家之言。——这是了不起的勇敢的先锋!

如果人们有一些分析的观点,不总是认为“好的全好,坏的全坏”,那么,引用某个作者、某一作品中的材料、论证,欣赏一幅字、一张画、一句诗,当然不等于肯定被涉及的作者的全人。这个道理本来是众所周知的。只是,“背时人家疙瘩多”。由于多年设置下的种种禁忌,于是重足侧目,箝口结舌,百花纷谢,万马齐

破除禁忌,是一种兴旺发达气象。奋发有为的人,应该敢于撷取,敢于称引,敢于直抒胸臆,敢于面对现实,一往无前,所向披靡。我盼望在勇敢的先锋之后,是浩浩荡荡的队伍。

猜你喜欢

亲笔信禁区版画
版画作品选登
快把动物放进冰箱
胆真大!在切尔诺贝利禁区采蘑菇
2018广西版画邀请展作品选登
拓印版画是这样做出来的
老一辈领导人的“亲笔信”
领导人之间写亲笔信有何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