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外优秀文学作品中吸取丰富营养
1978-08-17秦牧
秦牧
某地有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从不读文学书籍的自然科学教授要上城,他的女儿托他买部长篇小说。父亲问女儿要买的书叫什么,女儿说:“你就买部‘枕头吧!”某部分青年读者把很厚的小说叫做“枕头”,意思是说厚到可以用来做枕头睡觉。但是,教授却并不知道年轻人有这么一个独创的形容词儿。他跑到书店去,问店员道:“我要买一部小说,叫做《枕头》。”弄得书店人员面面相觑,好半天才闹清楚这是怎么一回事。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体会到:既有一些人对文学书籍爱得发狂,只要能拿到手,什么都读,越长的越好。也有一些人,是对文学没有兴趣的,以至于整年都难得看它一本。
这一类对待文学书籍的态度,都是值得商榷的。
有的人业余时间多些,有的人少些。各人爱好不同,业务不同,除了基本的政治知识,是人人应该知道的外,业余学些什么,自然不能强求一律。但是我觉得:业余的学习,尽可能广泛一些,是有好处的。列宁讲过这样的话:“只有用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财富来丰富自己的头脑,才能成为共产主义者。”这话所包含的意义值得我们深思和记取。
我们所要阅读、学习的各种各样书刊中,内容有一项就是文学作品。严格地说,完全没有接触文学作品的人是没有的,即使某人完全不读小说,难道他不曾在报纸上读过小品文或诗歌吗?即使他没有阅读这些,难道他没有看过电影、戏剧,或者听过什么演唱、故事广播吗?不会的。既然接触过文学的人已经这么广泛,为什么还需要来谈论这么一个课题呢?
实际上,这个课题仍然值得探讨一番。
看戏剧、看电影、听人讲故事,虽然也是一种文学欣赏,但和直接阅读文学作品,仍然有一定的差别,这其间,有粗知故事轮廓和详细领略全貌和细部的不同,从学习的角度来看,就大有深浅之分了。
我们应该创造条件,使自己能够从中外优秀文学作品中吸取丰富营养,在其他条件的配合下,有利于自己更全面的成长。
什么事情都这么讲究功利吗?是的。完全不讲究功利的事情是没有的。问题在于:是狭隘的功利主义呢?还是广泛的功利主义?是革命的功利主义呢?还是自私自利的功利主义?我们应该执着的是广泛的革命的功利主义。
那些只讲究消遣、开心、寻趣的读书态度,实际上也是一种功利主义,即只讲究个人能够达到开心解闷为目的的个人功利主义。某部分文学作品具有相当的文娱性和趣味性是一回事,而抱着纯粹消遣开心和趣味主义的态度去阅读它却是另一回事。保持这种态度,是很难谈到有所选择和吸取有益营养的。在旧时代,我国也好,西方也好,都有一批胖得发愁的男男女女,一天到晚看爱情小说、侦探故事、冒险故事之类消遣,看了一辈子,却也混了一辈子。这种情形,值得我们引为鉴戒。
我们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是要从中吸取丰富营养,提高我们对于世界事物的认识水平,加深对于社会客观规律的了解,以便更好地从事革命斗争,做大有利于人民的人。
我们只要看看无产阶级革命导师们,是那
样的重视、喜爱优秀的文学作品,对这个问题,也就可以“思过半矣”。
从马克思、思格斯的传记性的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们极其广泛地浏览古典的和当时比较杰出的文学著作的状况,他们对希腊神话、荷马史诗、《一千零一夜》,以及但丁、莎士比亚、塞万提斯、巴尔扎克、歌德、狄更斯等大量作家的作品,都是十分熟悉的;他们还具体帮助过和他们同时代的海涅、哈克奈斯等作家提高创作思想。马克思和恩格斯常常在一起,整段整段地背诵诗歌,以消除繁重工作之后的疲劳。恩格斯还曾经为了阅读某些外国文学名著,而特地增添学习一些外国语文。在优秀文学作品中,他们摄取了什么东西,我们从恩格斯的一段话中就可以窥其大概:
“巴尔扎克,我认为他是比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一切左拉都要伟大得多的现实主义大师,他在《人间喜剧》里给我们提供了一部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卓越的现实主义历史……在这幅中心图画的四周,他汇集了法国社会的全部历史,我从这里,甚至在经济细节方面(如革命以后动产和不动产的重新分配)所学到的东西,也要比从当时所有职业的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那里学到的全部东西还要多。”
恩格斯自然也批评了巴尔扎克在政治认识上的严重缺陷,但尽管如此,他还是从巴尔扎克的小说中摄取了大量养料。
列宁爱好文学作品的状况和马克思、恩格斯也很相似。列宁几乎论述过旧俄的所有杰出的作家,在他的青年时代,他甚至把他所喜爱的作家如车尔尼雪夫斯基等的印刷像片剪来贴在本子上。在列宁的文章中,引述到的世界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例,丰富非常。他和高尔基保持着很好的友谊,不断激励、帮助高尔基,使他能不断进步,健康成长。列宁对高尔基的大部分文学作品,都一一读过。在逝世前卧病医院的日子里,列宁仍然时常要夫人为他读文学作品。这些作品中间,就包括了高尔基的《我的大学》和美国杰克·伦敦的小说。
这些事例,说明无产阶级革命导师们是如何重视和多么大量地阅读了文学作品,并从中摄取了养料。人类长期在三大革命运动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各种知识,这些学问,我们把它们分门别类,成为一个个的学科,物理、化学、生物、天文、政治、经济等等。而“知人之明”这项学问,对于各个阶级的各种人物的活动和心理,阶级的斗争,人物的分化,事件的演变,社会的风貌……这方面的学问,我们除了从政治、历史中去学习外,就只有从文学中学习了。知人之明的学识,毋宁说主要还得从生活和文学中去学习。这项学问,不待说在实际斗争生活中是多么的重要!每当我读到记叙革命导师们事迹的文章,描述他们目光炯炯,仿佛可以看透人们的五脏六腑的时候,我就不仅想到他们艰苦的斗争和丰富的阅历,而且,也想到他们所阅读过的大量的文学作品。
自然,我们从优秀文学作品中不仅学习理解人,还从中认识历史的面貌,社会的结构,印证我们从马克思主义学说中学习到的社会发展规律,并接受崇高感情的陶冶;不少文学作品,还可以帮助我们获得大量的生活知识,并提高运用文学语言表达事物的能力。这一切,在学习上都是相当重要的。
我们首先应该关心和阅读无产阶级的革命文学,它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我们所处的时代,了解我们同时代的人物,了解走在我们队伍前列的英雄的风貌。我们所处的是一个斗争激烈、英雄辈出的时代,我们正在干前人所没有干过的事业,正在消灭一切剥削阶级和这些阶级凭以产生的土壤,向四个现代化的目标前进。我们一定得深刻了解这一切,才能具有百折不摧的勇气、毅力和信心。真正的共产主义者不管个人遇到怎样的摧残和挫折,或者目击内部某些角落存在怎样污秽丑恶的事象,也是决不会灰心消极的。真正的共产主义者无所谓“看破红尘”,也不会学习什么“世故油滑”,因为他深刻知道“消灭私有制”是进步人类唯一的康庄大道。在这方面,描绘了无产阶级革命英雄人物崇高品质的优秀文学作品,
是我们很好的养料。例如,高尔基的《母亲》,苏联早期的优秀文学作品《铁流》《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等,解放以来,我国的《红岩》《暴风骤雨》《创业史》《青春之歌》等等,特别是大量光辉四射、激动人心的革命回忆录,都是值得我们认真阅读的。
但是我们阅读文学作品决不应该仅限于这样的范围,按照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各个时代,都有两种文化并存着,反动统治阶级的文化和人民的文化。不过在反动统治阶级的压迫下,人民的文化时常难以十分蓬勃地发展罢了。正因为任何时代都存在着两种文化,因此,历史上,各国都有些曾经在某种程度上反映过生活的真实面貌,推动过历史前进的文学作品涌现。这也就是各个历史时期都有好些古典文学作品为我们所珍视的原因。特别是到了十九世纪,无产阶级逐渐登上历史舞台,这一新兴阶级的壮大,不仅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也促使资本主义世界的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十六七世纪间,资产阶级的“文艺复兴”本来已经使好些优秀作品逐渐问世,到了十九世纪,文学就更获得了重大的进展。鲁迅曾经这样论述道:
“十九世纪以后的文艺,和十八世纪以前的文艺大不相同。……十九世纪的后半世纪,完全变成和人生问题发生密切关系。我们看了,总觉得十二分的不舒服,可是我们还得气也不透地看下去……”(见《文艺与政治的歧途》)。
就是仅仅从鲁迅的这一段话,我们也可以想见,十九世纪资本主义世界的比较优秀的文学作品,是大有我们可以批判地吸收的养料的。
也许有人会提出这样的疑问:我们要向文学作品中的英雄人物学习,难道在十九世纪以及前此的各个时代的文学作品中,有什么英雄人物可以作为我们的榜样吗?对于这个问题,我以为:不能把文学的作用理解得太狭窄。不错,我们的确要向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作品中的英雄人物学习,学习他们为人民事业英勇斗争的气魄,学习他们共产主义的襟怀,但是,难道历代那些抵抗侵略,或者为了历史的进步辛勤奋斗、鞠躬尽瘁的人们就没有值得我们学习的一面吗?再说,作品中的某些人物可供学习,只不过是优秀文学作品所发挥的功能之一,并不是它的功能的全部。有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它里面甚至并没有一个可资学习的人物,但是它却包含巨大的意义和深刻的思想。鲁迅的《狂人日记》和《阿Q正传》,里面并不塑造供读者作为典范的人物,但是它们在当年却发挥了强烈的战斗作用,我们今天读来,仍然觉得虎虎有生气,增强了对于封建礼教的痛恨和对于不彻底的革命所造成的祸害的认识。西班牙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是世界名著,里面也并无一个可供学习的人物。但是,我们读了它,在对脱离实际,凭空想行事的堂·吉诃德发出笑声之余,不是也增强了“主观主义害死人”这样的思想感受吗!
把文艺作品的作用理解得太狭隘了,例如没有堪为典范的英雄人物的作品,就不值得一读的那种观念,是“四人帮”所散布的文艺谬论所造成的影响。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使得某些人错误地轻视了文化宝库中的许多优秀之作。最近电影《红楼梦》重新放映,一方面是万人空巷,好些城市影院都创造了极高的卖座记录;另一方面,也有一些人忧心忡忡,认为如此这般的影片放映不得,青年人看了之后,就会“天下大乱”。但是事实证明:天下并没有大乱。即使有几个胡涂旦,看了《红楼梦》,就尽想学贾宝玉、林黛玉(听说是有寥寥那么几个),又何伤大局?那些怀着杞忧的人物,不知道《红楼梦》在今天放映,仍然有它一定的积极意义。直到今天,封建思想在中国好些角落仍然颇有势力。青年男女由于婚姻不能自主而酿成的惨剧仍然时有出现。家长制观念、人身等级观念之类的观念,也仍然支配了好些人的头脑。因此,反封建的影片(也包括文学作品)依然有它的现实战斗意义。就是到了将来,这类作品也仍然有帮助我们理解、批判封建社会结构和它流行的观念形态的价值。
看什么小说,就发了梦游病似的,不管时
(下转第41页)
(上接第39页)
代怎样,客观实际怎样,硬去依样画葫芦照学一番,象堂·吉诃德看了古代的骑士小说就想去当侠义骑士,或者我们时代某些人看了《红楼梦》就想学贾宝玉、林黛玉之类,只是极少数人幼稚可笑的行为;我们不必因为世间有极少数这样的人物和怪事存在,就奔走骇汗,因噎废食,在文学欣赏上为别人大划禁区或者为自己大划禁区。首先是当代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其次是历史上曾经起过一定进步作用的优秀文学作品,值得我们广泛浏览。这些作品能够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历史,理解社会,理解各个阶级的人物,理解客观世界的发展规律;以至于接受深刻思想的启迪和崇高情操的陶冶。而凡是能够帮助我们深入地掌握历史和现实客观实际的作品,就能够提高我们的认识水平,以及按照客观实际处理问题、从事斗争的能力。特别是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我们经过努力,是完全可以端正立场,摄取精华,摒弃糟粕,批判吸收,以达到这样的要求的。
打倒“四人帮”以后,中国的、外国的、当代的、古典的优秀文学作品越来出版得越多了,广大青年阅读文学作品的风气也一天天浓厚,我们希望那些从来极少跨进文学欣赏领域的读者跨进这个领域,希望那些“囫囵吞枣”地粗滥浏览的读者知所选择,也希望那些阅读范围狭窄的读者扩大他们的文学欣赏范围。我们应该有意识地从中外优秀文学作品中吸取丰富的养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