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闯大将湖洼地

1966-08-17孙德文闻毅

中国青年 1966年1期
关键词:王庄革命

孙德文 闻毅

种田是为了什么?怎样用革命精神种田?在我国第三个五年计划开始的时候,千千万万的农村青年都在认真地考虑着这个问题。英雄的大寨青年,给我们树立了好榜样。全国各地,还有成千上万大寨式的先进青年。在这里,我们向青年同志介绍安徽省宿县王庄生产队的五名共青团员。他们是革命的闯将,为革命而发愤,闯出了一条稳产高产的大道。

立大志湖洼地里闹革命

五青年发愤图强当先锋

一九六二年,收罢夏的一天,王庄生产队的共青团小组长、回乡的初中毕业生王宗歧,同队里的几名青年挑着空笆斗来到了区粮站。他和伙伴们挤进高高兴兴地争着交公粮的人群,迎面碰见了一个同学。那个同学瞅着王宗歧挑的空笆斗问他:“你们是来干什么的?”宗歧不好意思地轻声说:“俺村去年秋季又遭了涝灾,来领国家救济的豆种……”那位同学一听,嘻开嘴巴就取笑起他们来:“我们都是来交粮的,就是你们王庄又来领救济。大概向国家伸手比自己出力省劲吧?”听着这话,王庄青年们心里象撒了把辣椒面,面红耳赤,一个个低下头,难过得说不出话来。

提起王庄领救济的事情,说来话长。原来,王庄的七百七十三亩地,就有六百八十八亩在全公社著名的南洼里,是“蛤蟆撒泡尿也能淹掉”的聚水盆。一下雨,附近高处的水就往这里灌。每年都是“豆子开花,墒沟摸虾”。一年只收一季夏,亩产只有百十斤。碰上老天发狠,就连一季也没指靠。解放后,贫下中农当家作主了,在党的领导下,修了不少沟渠跟老天作斗争,生产和生活面貌都有很大改变。可是,由于这南洼特别低洼,还是免不了常常受涝,也就短不了领救济。

按说,既是老天刁难,领救济粮就不是这些青年的过错,他们自可心安理得。可是,王宗歧他们并不这样想。他们想:当初回乡种田,为的是在农业上干革命。现在,不光不能给国家作出贡献,还得拉国家的后腿,自己回来是干啥的?全国这么大,自然条件

差的地方也不少,要是都象王庄这样,国家还怎么搞建设,怎么搞革命?难道说,地洼,就注定不能改变面貌了?解放前,地主当家,贫下中农双手给捆着,对付不了老天还可说;现在,自己当了家,又公社化了,还受老天欺侮,不能对国家作出贡献,实在羞愧。

可是,到底怎样才能改变这情况呢?这着实叫他们苦恼。从粮站出来,一路上他们都在苦苦寻思。

在一次团小组会上,大家又谈起了这个问题。王宗歧说:“我捉摸来捉摸去,觉着只套着前人的脚印走路,念叼着‘庄家活,不用学,别人咋着咱咋着的老话,八辈子也别想改变咱村的穷面貌,非得闯出条新路子来不行。”他这一说,大家都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共青团员、复员军人王宗宽主张干脆改水田种稻子。别的人想起南洼是漏风土,保不住水,以前改种水稻就失败过,都不同意。共青团员、回乡知识青年王淑英想起,每次发水时地头的坟顶都淹不着,就说:“我看,把地都抬得象老坟那样高倒是个办法。”大家觉得,把地抬高,虽然能防涝,王庄南洼六百八十多亩地,要花多少劲才能抬成那么高呀?党支部委员、团支书王玉英却支持这个主张,她说:“有党的领导,有集体经济,有群众,只要咱们想干,准能干成。”王宗歧也说:“对!革命前辈把三座大山都推倒了,咱就不能把这小小的涝灾制服!?”

团小组五个人都一致同意这个办法,就去找大队党支部。党支部鼓励他们干,还叫他们去参观三环、宋湖等大队的台田。他们参观回来后,下定了决心:闯,坚决闯出一条稳产高产的道路来!

(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在共产党领导下,只要有人,什么人间奇迹也可以造出来。……我们相信革命能改变一切,一个人口众多、物产丰盛、生活优裕、文化昌盛的新中国,不要很久就可以到来,一切悲观论调是完全没有根据的。毛泽东:《唯心历史观的破产》)

开头难层层障碍全冲破

决心大全心全意为人民

哪知道,他们的计划一开始就碰到了阻力。他们高高兴兴地去找生产队长王宗昌,却碰了一个硬钉子。王宗昌说:“要能搞台田,老几十辈子都不知道搞,单等你们这些‘洋学生来逞能?我看,干多也是吃,干少也是吃,别村多打粮,咱们情吃就是,反正国家不叫饿死人。还是老老实实干活吧。弄不好,搞个鸡飞蛋打,可怎么交代?”一些群众也不同意。有的说:“修台田要挖那么多大沟子,毁地太多,不一定合算。”有的说:“没出窝的羊羔不知老虎的厉害,没抬过大筐的哪知扁担压人的滋味?虽说修台田也是个门儿,可这几百亩大的个洼子,要平地抬高一尺多,全凭一锨锨刨,一筐筐抬,哪年才能修成?”还有地富分子也乘机在一旁刮冷风说:“收成自来是天定的,老天给你吃多少,你就只能吃多少。这帮青年又不是神仙,修台田是瞎搞白费劲。”

该怎样对待这些说法呢?王宗歧和他的伙伴们心

里拿得稳。他们觉着,队长王宗昌想问题是只为个人打算,不能听他这话。至于说担心毁地多了不合算,可以先搞试验嘛,搞成功了他们就会相信了。工程艰巨也不怕。“老愚公能把大山一块块移开,咱们还不能把台田一块块筑起来?”全村大小二百多口,地才六百多亩,一年完不成干两年,两年不成就三年,总有一天会完成。阶级敌人的攻击,更是吓不倒他们,反使他们更要争这口气。他们说:“咱就不信非得老样子靠天不可。咱就要叫它大变个样!”不少贫下中农支持他们只管大胆干,这使他们更坚决了。

队长不同意,怎么办?干。他们在大小会上跟队长展开了热烈的争辩。队委会七个委员中有四个坚决主张干,又有党支部支持,队长王宗昌只好勉强服从队委会的决议,拨出二十二亩地来搞试验。

队长又说修台田先不能记工分,等以后再看。怎么办?干。他们想,修台田为的是国家,是集体,不记工分又算什么?他们说:“咱修台田又不是为了工分,不给工分照样干。”

正当他们准备上阵的时候,一些原先热心搞台田的青年听说队长不支持,也打退堂鼓了,只剩下团小组的几个人和个别青年。怎么办?王宗歧给大家鼓气说:“万事开头难,剩下咱们四、五个人也要闯!咱们干好了,就能把他们带动起来。”

学毛著心明眼亮干劲大

不怕苦地冻天寒干得欢

地冻天寒,正是人们围着锅台取暖的时候,王宗歧、王宗宽领着这个战斗小组,扛着锨,唱着革命歌曲,开到了南洼,正式向老天开战了。

呼呼的北风,吹透了棉衣,象刀子一样扎人。手冻得象猫在咬一样。这地呀,硬得象块钢板。铁锨卷了刃,他们就换上抓钩;抓钩又断了齿,再换上铁镐。一镐下去震得虎口出血,才刨进土里一点儿。中午,地皮化了一层冻,又滑又粘,不小心就会摔一屁股泥。稀泥深了,粘掉了鞋,就得光脚丫干,脚给冻麻了,裂了许多小口子。劳动一天回家,往床上一躺,活象摊泥人。来到工地,攥起镐把,手里就象攥着把蒺藜。可是,这冷,这累,他们都没叫过苦,他们懂得苦中有甜,没有现在的苦,就没有往后的甜。为了抢时间,他们天不明就上工,天黑才回家。中午休息时,他们啃着凉馍,读着毛主席的《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等著作,从里面吸取无穷的力量。有时收工回家,还兴高彩烈地排着队,喊着“一二一”。

团员们的革命精神,感动了一些青年。不久,王宗标、王玉龄等几个青年就参加进来了。眼看着自己的队伍壮大了,团员们高兴得很。王宗歧帮助新战友们学毛主席著作,教他们修台田的技术。王玉英跟他们谈心,王宗宽、王成栋给他们讲部队的革命故事。这批新战士也都是好样的。十四岁的小姑娘王玉龄,肩压肿了,手磨破了,手疼得不能端碗,妈妈劝她别去了,她却回答说:“都不干谁干?!”

贵坚持风浪再大顶得住

定胜利主席思想照心田

天越来越冷,修台田的劳动也越来越艰苦了,这时,从各方面来的阻力也在加大。队长王宗昌的亲属在村里放风,说这些青年是想当队长。王宗宽的爱人担心搞台田搞不好倒落抱怨,为了拖住宗宽,就不给宗宽做饭吃。小姑娘美英的妈妈见她累成那样,心疼得流泪,成天劝她别下地,有时硬是不放她去。更严重的问题是,缺乏阶级斗争经验的宗标听了地主分子王宗干的“干活就为了混工分”的话,又觉着老这么一天天干下去,不知干到哪天,热劲儿下去了。有时不等到收工就扛起工具回家了。

还能不能坚持干到底?成了这个战斗小组面前的尖锐的问题。

在这严重时刻,团小组组织全体修台田的青年们学习《愚公移山》,用毛主席的思想来武装大家。学习了毛主席的“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教导,大家心里全亮堂了。是呵,现在困难是不少,可是就看你怎样对待了。王玉英说:“把地种好了,就象是拿枪上前线打敌人一样,对国家贡献了力量。咱们也要下定决心,不能半道不干。”有点动摇的美英也说:“咱这是在于革命,革一穷二白的命,革低产的命,怎么能怕苦呢?”王宗歧等还揭露了地主分子王宗干的破坏阴谋,帮助宗标认识到自己是上了敌人的当。宗标表示了决心:“大家都在争着对国家做出贡献,我就不能为国家吃些苦吗?我也要争上游。”这次学习会,使这支战斗队伍更坚定了用愚公移山精神改造家乡的信念。有了这个信念,问题解决起来也就不太困难了。宗宽爱人思想不通,玉英就去说服她。哪个青年思想上出现问题了,就开学习会,帮助他学习毛主席著作。阶级敌人要破坏,民兵排长王宗宽就布置民兵加强监督。……

战斗小组胜利地闯过了这次的严重考验,坚持下来了,干得比以前更欢。从早到晚,工地上笑声歌声不停,盖过了北风的呼叫,赶走了寒冷和疲劳。

他们的队伍巩固了,也就吸引来了更多的青年。经过动员,又有二十多个青年加入了战斗行列。全队的青年基本上都给他们带动起来了。

经过三个多月的苦战,到一九六三年春,二十二亩台田全部修成了!青年们挖了大约四千七百多土方,把二十二亩洼地平地抬高了一市尺左右,整理成方方正正的六块。并且把原来地表的淤土和下层的沙土混合起来,改良了土壤。

树样板全民奋起修台田

奏凯歌洼地变成米粮川

一九六三年夏秋,连续下了一千六百多毫米雨水。南洼的庄稼三种三淹,可是台田却一种就成。长满庄稼的台田,就象是一片大水中的绿色小岛。豆子长得象把伞,白薯沟到处笑得裂开了嘴。秋后,这块从来没有收过秋粮的土地,破天荒地收了粮食。共收了二千四百斤豆子,平均亩产一百七十二斤;一万一千斤白薯,平均亩产一千九百多斤。

事实是最好的老师。青年们创造的成绩,使群众感动了,信服了。“人到底治服了老天。”有些社员拿着台田上长出的白薯说,“这不是老天给吃的,这是从老天嘴里夺来的。”七十一岁的老贫农王广波激动地说:“我活了这样大的年纪,第一次见到咱南洼地里长出这么好的庄稼。这下,南洼地的对号锁到底给年青人打开了。”

公社在这里开了现场会,区里领导也来总结了他们的经验。一九六三年秋后,在党支部的领导下,王庄掀起了全民大修台田的热潮。男女老少抬着大筐,跑着上阵。饲养员喂完牲口,还挤时间去干,并且说:“修台田这大事也得有我一份。”王广波老大爷也上了工地,还把从外地来看他的女婿也动员了去,跟他一起抬土。青年们看到这红火动人的场面,兴奋得干起活来也不觉着累了。特别是一九六四年春天,他们学习了大寨人的革命精神以后,方向更明确了,干劲更大了。但是跟大寨人的革命精神一比,他们觉着自己还差得远,要更加劲才行。全村人民拧成一股劲,大干了一冬春,修成了一百二十亩台田。一九六四年,王庄夺得了空前的大丰收,亩产由百十斤一跃为一百九十八斤。比年景相似的一九六二年增产近一倍。

王庄青年要向国家作出贡献的心愿开始逐步实现了。这一年,王庄第一次向国家交售了三万七千斤粮食。送粮那天,村里象开欢送会一样。男女老少站在街道两旁,兴高彩烈地送走了满载着粮食的大车。青年们的心里呀,说不出是什么滋味。见到别村的熟人,他们再也不脸红了,而是自豪地相互打听谁交的粮多了。他们不光给国家作出了贡献,还拿出多余的豆种、麦种换给兄弟队,帮助他们克服困难。

一九六四年秋后,王庄的青年和全体社员一道又修了一百四十亩台田。共青团宿县地委还特别组织了专区内的青年,到王庄来参观学习。一九六五年夏秋又发大水,南洼里一片汪洋,没有修台田的洼地都给淹得颗粒不收,可是,王庄的这二百八十二亩稳产高产的台田,却又一次经受住大水的考验,夺得了亩产二百零二斤的丰收,超过了历史上大丰收的一九六四年。

猜你喜欢

王庄革命
将革命进行到底(节选)
山西翼城王庄乡东庄村:苹果树变身“摇钱树”
都江堰与明朝首富
油改水革命谁主沉浮
清镇市关工委走访慰问极贫留守儿童家庭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饭账
粉红革命
河北蠡县王庄唐代墓群发掘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