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业第一线上的小炊事员

1965-08-20闻毅

中国青年 1965年3期
关键词:炊事员伙食毛主席

闻毅

一九六四年夏天,王桂群从山西省榆次中学初中毕业,和二十九名城市知识青年一道,志愿来到榆次县鸣谦公社小南庄生产大队参加了农业生产。进村不久,大队党支部决定在青年中培养一名炊事员为下乡集体插队的青年作饭作菜,管理伙食。选来选去,选上了王桂祥。王桂群才十七岁,说起话来羞羞答答,头都不敢抬。他一听说让自己当炊事员,可发了慌。他想:在家时,我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事事靠别人。让我作饭作菜,侍候三十来个人,这怎么能行呢?

他勉强上任了。帮他作饭的还有村中一位七十岁的老贫农陈瑞章老爷爷。工作可真累呀!一天到晚没闲时候。农忙季节,天还没放亮,别人都在呼呼睡觉,他就得起来烧水作饭了;白天忙了一整天,晚上人家都进入梦乡了,他还在刷锅洗碗,准备第二天饭菜。累得厉害了,王桂祥心里就嘀咕:“你们倒好,到时候下地干活,干完活回来吃饭,吃完饭一睡了事。一桩事,一股心,清闲自在。我呢,早起晚睡累得要死,饭菜做不好还引来七嘴八舌头,图个啥?我是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来干革命的,当伙夫算个什么啊!”

团小组长看出了王桂群的心思。安慰他,帮助他,鼓励他,并且交给他毛主席著作《为人民服务》和《纪念白求恩》让他读。他一边读一边想:张思德同志做的也是平凡工作,可他兢兢业业,忠心耿耿;白求恩同志是外国人,可他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不远万里来到中国,还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开始思索起来。

陈爷爷也看出了他的心思。陈爷爷和他谈家常说:“我在旧社会给有钱人当小伙计,经常挨打受气,有时还不给饭吃。旧社会作饭是给有钱人作奴隶,新社会作饭是为人民服务。”陈爷爷的话使他想起自己的家世:父亲和大哥都从小给地主扛长活,受尽了苦。大哥受不了地主的压迫,参加了八路军。母亲被贫病折磨死了。解放后全家翻了身,没有共产党和毛主席就没有我们全家,就没有我王桂群。怎么能不听共产党和毛主席的话?……他觉得过去想法不对头了,你不当炊事员,我不当炊事员,大家还吃饭不?不吃饭怎么劳动啊!对呀,炊事工作也是革命工作,干革命就不能怕累!

思想通了干劲就大了。王桂祥每天起床在陈爷爷之先,睡觉在陈爷爷之后,干活在陈爷爷之前。年轻人贪睡,早晨常常醒不来。王桂祥就把小闹钟对好了时间,放在耳朵边,告诉它:“到时候你叫我。”晚上干活打瞌睡,他就洗洗脸,精神精神,自己对自己说:“不准你睡觉。”工作再忙他也不觉得苦了。

思想问题解决了,实际困难还很多。十七岁的孩子和七十岁的老爷爷两个人管三十人的伙食,担子不轻啊!开始时,他早晨起来生不着火。扒在灶门前点一遍两遍、三遍四遍,烟熏得眼睛通红,直流眼泪,还是点不着。好容易点着了,吹风机一开,呼扇一下子,又吹灭了。同志们快起床了。他心里真着急:集体的事儿耽误了怎么得了,一人十分钟,三十人就是五个小时啊!有时候村里有些小孩子跑来看热闹,看他生不着火觉得好玩。有一个孩子一边跑一边喊:“哎,你们来看啊,桂祥连火都生不着!”也有人说:“念书人哪能生火做饭!”桂群满脸通红,又着急又羞愧。陈爷爷来了,才帮他解了围。

把生米煮成熟饭也不是件容易事。水多了太稀,水少了夹生。火大了,糊了。火小了,生了。桂群过去哪懂得这些呀!第一次做饭就因为水添少了,把小米干饭煮得又夹生又串烟。但是王桂祥不灰心。做饭时向陈爷爷学习,做完饭跑到村子里向大娘大婶子请教。他在日记上写道:“立下愚公志,定把大山搬!”边实践边研究,他终于掌握了做饭的技术。

开头个半月,陈爷爷常有别的事,顾不过来。王桂群掌握不住大家吃饭的规律,有时饭多了,造成浪费,有时又不够吃。为了让大家吃饱,王桂祥总是等同志们吃完了自己再吃。大家吃光了,他就饿一顿,等下顿再吃。有时下一顿又光了,现做又耽误时间,他就饿两顿。光靠自己饿肚子,怎能解决问题呢?他思想又活动了:“炊事工作真难啊!要不要换个技术高明的人来代替我呢?”但马上觉得这种想法不对。他想起了毛主席的话:“什么叫工作,工作就是斗争。那些地方有困难、有问题,需要我们去解决。我们是为着解决困难去工作、去斗争的。越是困难的地方越是要去,这才是好同志。”对呀!炊事工作就是困难,越是困难的地方越是要去。于是他在工作中动脑筋,想办法,进行调查研究,摸索出同志们饭量多少的规律。然后根据这些规律,按着具体情况决定下多少米,放多少面。果然,剩饭和少饭的现象很少出现了。

俗话说:众口难调。几十人吃饭,酸甜咸辣各有所好,很多老师傅都感到是很难办的事。王桂祥下决心要让大家吃好吃饱又吃得省。众口难调,他偏要调好!他特意跑到八十里远的西山矿务局,向在那里当炊事员的姐姐请教。又特地回到母校,学习了母校炊事工作的经验。他在实践中摸索运用这些经验,在四个月中居然学会了五十余种饭菜花样的技术。光是高梁面他就能做出“包皮面”、“蒸灌肠”等十余种花样。并且依靠领导,依靠群众,建立了“伙食委员会”,制定了伙食管理制度,定出了食谱和菜谱,经常变换花样不吃重样饭菜。这样,同志们对伙食工作愈来愈满意了。

食堂工作有个眉目了,王桂祥又对自己提出了新的要求。他觉得“份内”的事应作好,还应该作一些“份外”的事。为人民服务不分“份内”与“份外”。为了改善伙食,也为了不浪费剩菜剩饭,王桂祥建议集体买了三头小猪,有的同志特地从家里带来八只小鸡,于是桂群又愉快地担起养猪喂鸡的义务。经过他的精心饲养,小猪长得又肥又大,打算过了端午节宰了,改善大家的生活;八只小鸡也长大了,开春以后就能下蛋。那时同志们也可以吃到新鲜鸡蛋了。

他看见同志们早晨、上午、下午出三次勤,两头不见太阳,非常劳累。李贵玉、郭林英等几个女同志为了不耽误劳动,有时连衣服也顾不得洗,使他心中非常感动。他想,同志们都是城里生城里长,在父母身边过惯了。现在参加了革命,过独立生活,父母亲不在身边,没有人给缝缝补补,洗洗涮涮。我应该尽这个责任。于是,抽做饭的空闲时间,给大家洗衣服,洗鞋袜,拆褥子,洗被子,平均每天洗十来件。谁的衣服破了就给谁补。后来还在村中结识了一个贫农大婶,向她学会了使用缝纫机。桂群离开家时姐姐、嫂嫂送给他的三十来块新布和一件旧衣服都给同志们补衣服用完了。同志们下地劳动去了,他为同志们打扫房子,收拾床铺。冬天给大家生炉子,看火。有一次秦安安同志病了,他整夜整夜守在他的身边,一夜为他做了三次饭,为他捶背,倒尿盆。为了同志们休息好,减轻同志们的疲劳,他不论什么事都愿意做。王桂群的行动深深感动了同志们。大家劳动归来,尽管很疲劳了,还是争着抢着为他担水、切菜、做饭。人们也都夸奖王桂祥,亲切地说他是个“好管家”。

秋收期间,全村男女老少一齐上阵,割的割,打的打,运的运。看到了男女社员的干劲挺大,王桂祥手里直发痒。他白天作完饭,晚上跑到地里、场上和社员们一起参加战斗。社员们都说:“你白天做饭那么忙,晚上还来干活,快回去休息吧,小心把身子累坏了!”但他觉得和大家一起劳动是锻炼自己的好机会,累一些也愿意。后来大家又要求给他记工分,会计给他记了二十个劳动日。他心里想,要是为了工分我就不这样干了,坚决谢绝了。

四个多月的时间,和他一起来到农村的二十九个青年,个个都红光满面,精神饱满,身体愈来愈健康了,每人平均增加十斤体重。他心里多么高兴啊!因为这里有他的一分劳动啊!

小炊事员王桂群也成长起来了。但是,他觉得成长更快的是他的思想。他感到自己这个共青团员跟党和毛主席更靠近了。是啊,他真正照毛主席的指示办事,在自己的心中开始树立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这才是他下乡最大的收获啊!

猜你喜欢

炊事员伙食毛主席
“八大”上我为毛主席做了同声传译
读毛主席词《渔家傲》“不周山”的注
完善军队伙食补助费制度之浅见
“火”字歌
浅谈基层伙食管理存在的不足及对策
壮锦献给毛主席
毛主席啊,我们永远怀念您!
炊事员也能立大功
学校食堂食品卫生安全问题与应对策略分析
好伙食顶半个指导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