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下有余”和“过得去”
1965-08-20陈福民
陈福民
“比较”,这是人们经常用来认识事物的一种方法。俗话说:“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许多事情,没有比较,就看不透,认不清;一经比较,就可以比出高低,看出好坏。常言道,“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也就是这个道理。因为一经比较,就能反映出客观事物矛盾的关系。
但是,敢不敢于比较,善不善于比较,并非所有的人都解决了。有的同志敢于比较,也善于比较,他们拿别人的先进思想和先进经验,同自己的工作和思想进行比较,从中发现异同,找出差距,把人家的先进思想和先进经验学到手,达到“取人之长,补已之短”。这样的比较,是一种积极的比较。它可以打开人们的眼界,站得高,看得远,能够促进工作的发展和个人的进步。这是一种向前看的比较。如山西盂县大围大队的同志们,就有这种敢于比较、善于比较的精神。他们在整修下河湾时,正是寒冬腊月,有的人就产生了怕苦的思想。这时,他们和大寨人对比,比比人家,看看自己:大寨人是“天冷冷不了热心,地冻冻不住决心,寒风吹不倒信心”;而自己却怕苦怕累。于是他们决心学习大寨人吃大苦耐大劳的精神,终于促进了生产的新高潮。
也有一些同志,他们也在进行比较,但是他们是向后比。如山西昔阳县井沟大队,和大寨大队同属于一个公社,而且地界相连,可是四年前粮食产量却和大寨很悬殊,当时,大寨每亩平均产量四百多斤,而井沟只有二百多斤。这样鲜明的差别,为什么长久没有引起井沟大队一些干部的注意?因为有的干部提起大寨,总是说,“人家是老先进”,不敢跟它比。可是他们扭过头来却和邻近的后进队相比,说,“咱井沟队比上不足,可比下有余”。当他们感到“比下有余”的时候,就觉得日子还可以“过得去”。后来,当他们认识到“再不能坐在马车上看汽车跑”的时候,才急起直追,最后终于与大寨双双列入全省先进生产队的行列。
以己之“长”,比人之“短”,必然会得出“比下有余”的结论。“比下有余”,这是一种消极的比较,也是形而上学的。我们知道,事物的发展是不会静止的,先进和落后在一定条件下是会发生变化的。先进者不满足于已有的成绩,再接再励,继续前进,就有可能变得更先进。后进者下决心赶先进,能够用高标准要求自己,就有可能进入先进的行列。在这种情况下,满足于现状,沾沾自喜于一得之功和一孔之见的“比下有余”论者,难道不会变成“比下不足,比上更不足”吗?拿低标准要求自己,“比下有余”看来似乎可以“过得去”,可是事物是在发展的,其结果必定是“过不去”。可以这样说,不去“比上”,只去“比下”,不看自己的“不足”,只看自己的“有余”,就有被抛在后边、成为落伍者的危险,就会“过不去”。这是事情本身的辩证法,谁也不能违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