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岛”上办学
1965-08-20姜庆义吴蜀平
姜庆义 吴蜀平
湖北襄阳县太平公社新华大队大洲生产队位于汉江之中,四面环水,一遇刮风,沙土飞扬,人们称它为“沙岛”。解放前这里没有一个识字的人。解放后,贫下中农的子弟迫切要求读书,过去群众自办过一所学校,因为请来的教师过于强调“正规化”,学费高,不到两年就停办了。贫下中农叹息地说:“我们的娃子要读书真难呀!”
去年四月,大队党支部决定办耕读小学,并把这一任务交给了二队的共青团员刘明英。这时,有人对她说:“到哪儿都是做活吃饭,你是个初中毕业生,家又不住在大洲,何必隔江渡水去吃‘白沙糖(沙),引娃子呢?”明英毫不动摇地说:“我是贫农的女儿,党和贫下中农需要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白求恩能远渡重洋到中国来,我就不能渡过汉江到大洲去吗?”
她怀着满腔的革命热情来到大洲,看到校舍是一间牛栏,里面只有五张用木棒支起木板的“课桌”,不禁沉思起来:办学不容易呀!但是,当她想到贫下中农世世代代当“睁眼瞎”的痛苦,她暗暗对自己说:明英呵,你得给大洲的贫下中农文化翻身撑腰、鼓劲,千万不能泄气。
耕读小学该怎么办?明英虚心地向贫下中农请教。贫农徐发东说:“我家的娃子多,学校最好让学生带着小娃子上学,一边引娃子,一边读书。”妇女队长张秀英说:“我们庄稼人,不能离开劳动。我看闲了就读书,忙了就劳动。”明英把这些意见反映给大队党支部,共同研究决定:八个家里有娃子的学生,可以带娃子上学;学校开学放假由队上根据农事季节决定;经济有困难的学生不收学费。这样贫下中农子女都能上学了。两个家里娃子太多的学生,实在走不开,明英就利用休息时间,“送字上门”。
怎么上课呢?她逐步摸索,进行改革。讲课以学生听懂为准,不一定看讲多少分钟;教学内容只教语文、算术、珠算、唱歌,作文也以农村应用文为主。学生听了课后,可以在教室自习,也可以回家帮助劳动,再抽其他时间复习。带来的娃子如果在教室哭闹,就由下课的学生带到外面哄着玩。这样办学很受群众欢迎,社员们都高兴地说:“耕读小学又读书,又劳动,这才是我们庄稼人的学校。”
去年秋天,大洲突然遭到洪水的袭击,全队百分之八十的土地变成了沙滩,许多房屋倒塌了。学校除抢起一块黑板外,什么也没有了。明英难过地流下了眼泪。到底还办不办学?这时她重读了《为人民服务》、《愚公移山》等文章,她想,愚公能移山,贫下中农能抢种庄稼,自力更生,重建家园;我是贫农的后代,在这节骨眼上,我更要拿出贫农的志气,克服困难,重新办学。于是,她找来木板当课桌,搬来砖头、石块当凳子;并规定一律不收学费。受灾后的学校又传出琅琅的读书声了。贫下中农满意地说:“刘老师真是我们贫农的好后代,她办的学校,连大水也冲不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