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恒昌小组的“传家宝”
1964-08-29群集
群集
十五年前,马恒昌小组以优质高产的成绩,获得了第一面优胜红旗,成为千万工人学习的榜样。现在,马恒昌小组依然是我国工业战线的一面红旗。他们在党的领导下,十五年如一日,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出色的贡献,并且把小组变成一座陶冶人的革命熔炉。这个小组原来只有十名老工人,三名徒工,到现在,小组长已换过十任,组员换过七批,有二百二十七名青年工人进出这个小组。他们把一批又一批的青年工人培养起来,出色地传递着红旗。十五年来,马恒昌小组给国家输送了三十九名车间以上的干部,一百七十四名技术工人,其中绝大部分成为企业的领导骨干和生产骨干;先后有四十一人在小组里参加了中国共产党,有四十二人参加了共产主义青年团,有二十八人成为厂级以上的先进生产者。
十五年来,他们所以能够保持旺盛的士气,充满革新精神,始终高举优质高产的红旗,这和他们关心教育青年一代是分不开的。
从阶级教育入手培养工人阶级主人翁责任感
马恒昌小组,远在一九五○年冬天,就注意到向青年进行阶级教育,使他们痛恨旧社会,热爱新社会,树立工人阶级的光荣感和责任感。
当时,为了支援抗美援朝,党决定把马恒昌小组所在的工厂的一部分人,由沈阳迁往齐齐哈尔,再建一个工厂。马恒昌小组带头响应了党的号召。工人们来到了齐齐哈尔。一天晚上,有件事使组长徐景荣很不安。组里的年轻人躺在床上聊天,有的说齐齐哈尔土气,有的说冷,有的说比沈阳差多了,对城市、楼房、马路、气候、宿舍大加议论,言谈中流露出失望、牢骚、不满的情绪。一个觉悟了的老工人的阶级本能,使他意识到年轻人所说的话的背后,隐藏着一种可怕的东西。他想:“如果这样讲条件,能搞好生产吗?这样下去,小组的光荣怕保不住!”他同副组长董振远商量,在组员中开始了另一项艰苦的工作。
天黑了,风在外边吼叫,严寒时时侵到屋子里来。徐景荣、董振远,和小组的年轻人躺在床上闲谈。徐景荣有意识地谈起自己大半生的经历。他从小、失去父母,八岁给地主干活,不知吃饱饭是什么滋味,不知穿暖衣怎样的舒服,习以为常的是挨打受骂。他十一岁跑到沈阳,找个纺织厂学手艺,终年累月站在潮湿的地上,不敢走开,更不敢坐下,两条腿受了寒,小小的年纪走路时迈着“八”字步。饥饿、肉体的痛苦、害怕失业的紧张情绪,折磨得他得了神经病。有天,他突然昏厥过去,一头栽倒,牙齿磕掉
八个,嘴里还向外喷着血,就被老板吆喝人立刻抬出去开除了。徐景荣讲完过去的生活接着说:“要不是党,我能有今天吗?你们现在是什么日子!什么没有这个、没有那个的。和我们那时候就不能比!”老师傅在旧社会的苦难,使许多年轻人暗中流泪。
有许多个夜晚,徐景荣、董振远由旧社会的苦难讲到新社会的欢乐,由抗美援朝讲到保卫革命果实,由北迁讲到建厂的责任,由建厂讲到马恒昌小组如何保持光荣。慢慢地,年轻人不再议论楼房、马路了,而是着急打听机器什么时候运到。
过了几天,机器运到了。火车站上没有起重机,无法把机器运回厂来。马恒昌小组的工人响应党委的号召,带头冒着零下四十度严塞,穿着单薄的棉衣,唱着歌到车站去了。人手是热的,机器是冷的,抓上去,有的人手上的皮被沾掉了,但是没有人叫苦。……机床拉回来了,很快恢复了生产。
随着生产不断的发展,马恒昌小组的老组长、老工人不断外调,新工人一批批补充进来。徒工中,有的是农民,有的是学生,什么样的思想都有:有来挣钱养家的;有打算农闲时出来做季工,到农忙时回家种地的;有不愿意上学,到工厂找职业的。这些现象,引起了马恒昌小组领导的注意。他们研究了情况,根据迁厂时候的经验,更抓紧了对徒工进行阶级教育。他们把老一辈工人的苦难遭遇同整个阶级仇恨联系起来,把新工人的幸福生活同工人阶级的地位和责任联系起来,并且订立了一系列制度,使得这种教育经常化。每一批徒工来到小组的时候,每年小组庆祝自己生日的时候,过年过节小组联欢的时候,或者在生活检讨会上帮助一个同志的时候,老组长、老组员,总是与青年工人坐在一起,不厌其详地通过亲身的经历,讲讲过去和现在。老组长马恒昌虽然早已离开了小组,也常常来到小组参加各项活动,向青年人谈谈自己是怎样由苦难走向欢乐的。党小组还有意识地组织大家,结合每个时期的工作,学习毛主席著作,学习“党章教材”,学习报上的文章,使每个工人能时刻听到党的指示。用马恒昌小组的说法,就是给新工人讲家史,讲组史,讲党史,统称作传统教育。上一任小组长调走了,临走时一定向下一任组长作交待,嘱咐新任组长把这种做法坚持下去,把红旗传下去。
十五年来,马恒昌小组有组织有计划进行的忆苦思甜会已经有一百零五次了。老工人的千言万语,发人深思,使年轻人知道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劳动了,身上自然地增长了一种力量。“五好”工人马江林,入厂的时候只觉得当工人比上学强,至于为什么劳动,为什么当工人光荣,连想都没有想过。他回忆过去的情形说:“那时真糊涂。听到老师傅讲新旧社会的事,就什么都懂了。一看到徐景荣师傅走路时两条腿发直,就想到他过去受的苦;一看到王占学老师傅,就想到他的奶奶和两个孩子,是在旧社会活活饿死的。旧社会里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受苦,新社会里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享福,这是共产党带来的,是社会主义的好处。一想到这些,就觉得要好好建设社会主义。今天红旗传到我们手里,我们决不能把旗杆撅了。”
“要像个工人阶级的样子”
工人阶级要有高度的组织性和纪律性,可是那些在新社会里无忧无虑地长大,又没有经过严格的劳动锻炼的年轻人,还不了解应该有一种什么样的劳动态度。自从大批徒工到了小组,违反操作规程的事发生了,出废品的事有了,不听老师傅话的事情也出现了,迟到早退的事情已不罕见了,甚至有的徒工到大街上跟孩子们打架。一些自由散漫的习气,在向马恒昌小组的作风冲击。
马恒昌小组的领导骨干,认为必须对新工人严格要求,一丝不苟,训练他们高度的责任心和纪律性,让他们懂得,当工人就要象个工人阶级的样子。他们为此进行了许多思想教育工作,并且建立了一套制度。
康庆春是一九五八年入组的徒工,外号叫“孩子王”。他刚到小组学徒,老实三天,过后又犯了孩子气,不安心站床子,满车间liu da,一下班就跑到外面找孩子们玩,还爱打架,心都玩野了,不好好学技术。师傅王呈祥说他,他还不高兴地顶撞说:“你管不着,业余时间自由支配!”小组的几个领导骨干专门开会研究,决定由党小组长赵福元去谈话,王呈祥教他技术,下了班由老师傅约他去玩,还吸收他参加学习毛主席著作。一次,在念到《反对自由主义》这篇文章时,小康听着听着,不好意思地说:“这怎么都是说的我呢?”“是啊!咱们应该听毛主席的话。”经过一段工作,小康变好了,被大家评为“优秀徒工”。
一九五七年六月的一天,青年工人赵祥上夜班,规定晚八点接班。当他的一只脚刚迈进车间门坎的时候,开工电铃就响了。在班后会上,有人提出要给赵祥去分,在累计分数表上少进一格,因为他迟到三秒钟。赵祥不同意,说:“这不能算迟到,电铃响到车间就算好家伙。”有的人说:“按咱们小组制度,铃响就开车。铃响的时候,我看你还一脚门里一脚门外,这就违犯了小组制度,应当去分。”经过讨论,
一致同意按迟到处理,给他去一分,少进一格。但赵祥还不服气,心想:“这也严过分啦,三秒钟就对我这样,若是三分钟还说不定怎么样呢!”小组的工人又耐,心地帮助他认识:“我们是工人,应当有高度的时间观念。迟到三秒钟看来是小事,小事可以变大,如果放松自己,发展下去,就会养成一种散漫的作风,就会影响集体的战斗力。”赵祥在大家的诚恳帮助下,认清了迟到三秒钟并不是无关大体的小事,他自觉地作了检讨,并表示不再犯。
四千五百多天,马恒昌小组从不间断地执行“班后评比进格”的制度,每个工人都成千成百次地站在评比牌前,让大家来鉴定自己一天的活动,相互开展批评和帮助。日久天长,马恒昌小组养成了对人对事丝毫不荀的作风,便小组的正气传下来了。
培养大公无私的精神
马恒昌小组,不仅教育青年懂得为什么劳动,帮助青年树立高度的主人翁责任感和纪律观念,还把工人阶级最可宝贵的品质_——大公无私传给青年。
这是从马恒昌献千分尺开始的。
一九四九年,马恒昌经过党的教导和亲身体会,懂得了工人阶级是国家的领导阶级,应当事事走在群众头前。当时,他们所在的工厂遭到国民党的破坏,机器残缺不全,缺少生产用具,使生产无法迅速恢复和发展。马恒昌看到这种情况,毅然把自己心爱的一把千分尺拿出来献给工厂。在马恒昌的带动下,全组工人都各尺所有献出了十几件工具,保证了当时生产的顺利进行。
马恒昌等老工人忘我无私的精神,成为许多青年工人学习的榜样。被小组誊为“能工巧匠”的张进亭,是杰出的代表。这个年轻人,十五年来革新技术、改进工具达七十六项,而在这些活动中,处处表现了大公无私的品质。在技术革新运动里,他听到党委书记讲,将来的工厂都要自动化,都要实行遥控,每个工人都必须变成有高度技术素养的工人。张进亭衷心地响应了这个号召。他自己花钱买了许多有关电气、机械原理的书,利用业余时间苦读不懈,困了,用冷水浇头,或空口吃一颗辣椒。为了弄清楚电路的情况,用储蓄的钱买了一块万能表,拆开了自己仅有的一台收音机,仔细观察研究线路情况。为了明liao齿轮传动的原理,他买了一套修表的工具,把自己的手表卸开。拆开以后装不上了,表不走了,看不见齿轮活动的情况了,于是又把自己的马蹄表拆开继续研究。两只表都被拆得不能用了,后来省吃俭用,又买了一只手表。不久,研究技术的热情,使得他又把第二只手表打开了。这些代价并没有白白支付。一九六○年,国家要求提高产品质量,需要一台精密的磨槽机。张进亭和小组的另几个工人一起承担了这项试制任务。他利用过去自己研究的成果,根据齿轮传动的原理解决了减速的问题,利用电的原理解决了磨头自动往复的问题,保证了产品的质量。尽管这样,他认为自己比起马恒昌师傅的精神,还差得很远。
用高尚的阶级感情陶冶青年
除了工作、学习以外,马恒昌小组的老工人,还用相互关怀、团结友爱的无产阶级情操陶冶青年。
还在沈阳的时候,马恒昌小组就有了一种助人为乐的风气,把别人的困难当作自己的困难。那时,马恒昌、徐景荣等老工人,常常互相访问,看到谁家没有劈柴、没有煤,总是要动手帮助解决的。马恒昌病了,大伙关怀地劝他休息。齐正平病了,徐景荣背着他去医院。迁厂以后,老师傅对徒工的生活更是关怀体贴,夜间给他们差被子、通炉子,请自己的家属给单身工人缝衣拆被,过年过节请徒弟到家里吃饭……
老一代工人的行动,温暖着年轻人的心。他们也跟着学起来。
张鸿儒家里死了人,欠了公款。他是和谭寿声在一台机床上倒班。有一次他们得了十六元奖金,应该两个人分。谭寿声却拿了十元替张鸿儒还账,又把剩下的六元给了张鸿儒。这件事张鸿儒一点也不知道,直到去还欠款时才发现谭寿声已替他还过了。
有几天,徒工王成上班时常吃冷汤冷饭,一天到晚总是不痛快。小组的同志一打听,原来是王成的爱人不会管家,钱不够花,两口子常顶嘴。工会组长马景山到他家去,帮助王成的爱人计划怎样过日子,别的人动员王成要对爱人耐心说服教育。老组长徐景荣,也到王成家里去劝说。经过许多人的帮助,王成两口子好起来了。王成上班时带饭,爱人还给做点好的。从此,王成变得十分愉快了。
这些事情,看来是些生活琐事,但正是这些“琐事”引起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变化,引起了感情的变化;正是这些“琐事”反映出了人们高尚的无产阶级情操和共产主义风格。
传谦虚谨慎、永不自满之风
荣誉对人是一种鼓励,也是一种考验。马恒昌小组十五年来一直保持先进,也是他们不断向故步自封、骄傲自满思想作斗争的结果。
一九五四年夏天,小组培养刘瑞民首先突破了“强
力切削”的难关,使他成了“强力切削”能手。许多报纸刊登他的事迹,成为名闻一时的人物。谁知,他骄傲了,已经不安于副组长的职务了。这时,领导上给小组派来了新组长赵丙衡。刘瑞民为这件事窝着一口气。四月十九日,刘瑞民接到家里一封信,知道母亲的胃病犯了,要请假回家看看。车间党支部书记依奎元找刘瑞民谈话,请他考虑是否迟两天回家,先寄点钱回去,因为市里马上要组织“强力切削”表演,表演者正是他。表演订在二十二日举行,小组的人都忙着帮助刘瑞民作准备。谁知,刘瑞民竟在二十一日晚上不辞而别,回家了。
这件事震动很大。五月,市里评选先进生产者,马恒昌小组因为副组长刘瑞民犯了错误,丢掉了连续保持五年的特等模范集体的称号。消息传来,小组里的人都很难受。
小组的领导和工人,没有因为这件事歧视刘瑞民,而是对他进行耐心的帮助,批评他不应该骄傲,忘掉了集体,忘了小组的荣誉。从六月十二日到八月间,小组反复讨论这件事。这时,老组长马恒昌从学校回家度假,听到了这个消息,马上召集全组的人开座谈会。马恒昌在会上又讲到旧社会的痛苦与新社会的幸福,讲到小组创业的艰难与党所给予的光荣。马恒昌的眼睛湿润了,到会的人流泪了。老英雄说:“哭也没有用,咱们要有个教训。小组的荣誉得来不易,想巩固下去更难啊!旧社会,学四年徒要煮三年饭,你们今天有多幸福啊!刘瑞民你是小组的第一批徒工,想想你的本事是怎么来的,怎样才进步这样快的,不是小组大家的帮助吗?老师傅没有骄傲,你骄傲了,不爱护小组的荣誉了!……”老组长的话激动着每一个人的心。刘瑞民痛心极了,当场表示保证改正错误。党小组长高玉祥在会上喊出了庄严的誓言:“我们保证把革命红旗扛到共产主义社会!”
毕竟,刘瑞民是在马恒昌小组长大的,经过党的教育和同志们的帮助,变成了小组里推广先进技术的骨干,不久就被提升为工段长。刘瑞民这件事,给小组的教训非常深刻。小组的人懂得了在一切都顺利的时候,尤其要警惕骄傲自满,警惕错摆个人与集体的位置;并且懂得了把思想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的重要,因为涓涓细流是能够穿透大山的。老组长徐景荣就得好:“思想这玩艺,可是有不少说头。落后的东西,你不整掉它,它要整你。不让坏思想抬头,才能保住红旗!”马恒昌小组形象地提出了“思想不过夜”的口号,把思想政治工作升到了另一个高点。
这些,都是马恒昌小组的传家宝。有了这些传家宝,就使得革命红旗代代相传。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正在蓬勃向前发展,工人阶级的队伍还在继续壮大,青年工人不断涌入工人阶级队伍。老一辈如何把革命思想、革命传统交给年轻一代,年轻一代如何锻炼自己成为坚强可靠的接班人,这是一项严重的政治任务。马恒昌小组,在这方面给我们提供了可贵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