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总路线红旗下,前进!

1964-08-29史大千

中国青年 1964年19期
关键词:抹灰毛主席

史大千

一、没有办法?请教毛主席!

李瑞环出身很苦,从小就受地主的剥削和压迫,“吃的是猪狗饭,干的是牛马活。”

解放后,他当上了建筑工人,在党的关怀和教导下,他感到浑身都是劲,组织上叫他干什么,他总是点着头说:“行!”

一九五八年春,领导上决定让他担任“木工青年突击队”的队长,问他“行不行?”他想了想,还是说“行!”

可是任命一宣布,却引起了一些工人的反应:

“从来当木匠头的都是胡子老汉,一个二十多岁的娃娃怎能行?”

“刚从刨花里打两个滚,就想领导生产……?没门儿!”

果然不出所料,瑞环上任几天以来,生产形势一直不妙,他自己也感到:心中无数,不会指挥。

“一将无能,累死千军哪!”人们又议论开了。

瑞环听到这一句,实在憋不住了,就跑到党支部书记那里说:“我干不下去了!”

“怎么,没有决心啦?”

瑞环低着头:“决心倒是有,就是没办法!”

“没有办法?”党支部书记想了一下对他说:“谁也不是天生下来就有办法的,……没有办法,可以去请教请教毛主席!读一读毛主席的书。”

“毛主席!”瑞环心里一热,“对!读主席的书!”

从党支部书记那里回来,他反复地思考着这一句话:毛泽东思想是战无不胜的思想。他相信:毛主席既然能领导着革命人民推倒三座大山,也就一定会有办法指导我们建设好社会主义。

他怀着热爱毛主席、相信毛主席的阶级感情,翻开了《毛泽东选集》。书上的一字字,一句句都使他感到异常温暖。当他看到《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时,就产生了一系列的联想——书中所说的“敌人”不就相似于复杂的生产任务吗?“军事指挥员”也就好比是生产中的队长,而“作战计划”不就是工地上的“生产计划”吗?

他接着往下看,……呵,毛主席为我们想得多么周到!他教导我们,速决战主要的条件是准备充足,反对不正当的急躁性是必要的。他还教导我们,在战斗中要注意机动灵活,“如果计划和情况不符合,或者不完全符合,就必须依照新的认识,构成新的判断,……只是一味盲干,结果又非碰壁不可。”

瑞环回想起前几天自己在指挥生产时就常常不符合这些原则,因此屡次遭到失败,他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就决心加以改正。

但是自己理解了的事,怎样向群众去解释宣传呢?

在一次比武以前,李瑞环要求队员们在上脚手架前就把长短木料都按尺寸准备好,他说:“胜利的程度决定于我们准备的程度!”

大家正在备料,比武时间却到了,另一个队的队员七手八脚抱上工具、抬上木料全都上了脚手架,这时很多突击队员都沉不住气了:“队长快上吧!人家乘火箭,咱不能赶牛车呀!”

瑞环耐心地向大家解释着:“同志们,我打个比方:我们要是坐火车从北京到上海去,有一班快车,有一班慢车。慢车先开,可是站站都停,两天以后才能到终点,而快车呢?准备充足,站站不停!一天就到了,我们情愿坐哪班车呀?”

“当然坐快车啦!”青年团员和积极分子们响应着。

“同志们,咱们加油做好准备工作,上去以后,准保能打个多、快、好、省的漂亮仗!”

同志们心齐了,加紧把准备工作做好,果然上阵以后得心应手,一座大楼梯,他们只用两个多小时就完成了。而另一个队因为准备不足,停停打打,却用了一天半的时间才完成另一座楼梯。

但也不是每一次,他的说服工作都能成功的。在一次激烈的比武赛中,瑞环发现情况有变化,就想到了毛主席的教导:“只是一味盲干,结果又非碰壁不可。”他决心让大家停下来,重新改变计划,但是喊了半天,队员们却都舍不得放下手里的活,结果这一天的生产任务完成得不理想。

怎样把道理给大家讲清楚呢?他思考着……不久后的一天,他们观看了一场国际篮球赛,战况非常激烈。临终场时,中国队和外国代表队打成了平局,这时双方队员你争我夺,完全浸沉在鏖战的气氛中。离终场只有六秒钟了,中国队的场外指导忽然高呼:“要求暂停”。队员们擦着汗奔向指导,观众议论着:“还剩六秒钟了,还喊暂停做啥?”

瑞环心里想:一定是指导看出了什么门道,重新布置战局哩!哨音响了,中国队发球,只见球飞过了中线,一位高个子队员跳起就投篮,球刚碰篮板,终场的铃声响了。球在篮框边转了两个圈,终于落入网内。裁判立即宣布:“球是在铃响以前出的手,这两分算!……中国队领先!”

大家兴高采烈地鼓起掌来,瑞环就抓住了这个机会,向突击队员们讲解着:“你们看,这个暂停叫得多么好,这叫随机应变!毛主席说过,在打仗的时候,为了前进而暂时后退,这是常有的事!”

通过这个活生生的事例,队员们就都信服了他讲的道理,以后遇到生产中情况有了变化,只要瑞环喊一个“暂停”,同志们就立即围拢到他身旁,一起商量新的对策,改变被动局面。就是这样,他们通过一件件具体的事,逐渐学会了运用毛主席的军事方法去打生产仗。在一九五八年的七十多次大小比武竞赛中,都赢得了冠军。

二、立下愚公志,何愁有困难?

如果说,开始的时候,瑞环仅仅是学到了一些工作上的方法,随着学习和斗争的深化,他就更进一步学习到了敢于斗争的革命精神和踏实苦干的求实作风。

在党的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光辉照耀下,在大跃进形势的鼓舞下,他坚持不懈地研究成功了大小一百多项技术革新,其中影响最大的要算是取消“放大样”的改革了、

故事要从一九五四年谈起,那时工地上正开展增产节约运动,各工种展开了竞赛,可是有一天却因为木工“放大样”而耽误了时间。什么叫“放大样”呢?据传这是自古以来的老常规了——木工凡在制作多角、多圆的复杂物件时,都得先在地上铺设好像戏台那样大的一片木板,然后请老师傅带着图纸走上这“戏台”,把图上的小样放大,画在木板上,木工们照着大样做好了“样板”,才能照葫芦画瓢地干活。

这一天,徒工们把“戏台”刚铺好,准备放屋架的“大样”,而那位领班的老师傅却因为家中有急事请假走了,大家只好干瞪眼。人们不耐烦地议论起来了:“这玩艺儿能不能简化一下呢?”又有人说:“这是高级的手工活儿,到了共产主义也简化不了!”还有的人绘声绘色地讲起典故来了,据说盖故宫的时候,出现过一个白胡子老汉,半天就盖起个屋顶来,后来一打听才知道是鲁班爷下凡。所以人们流传下这样一句话:“放样技术高不可攀,不放大样除非鲁班。”这个故事引起了瑞环的深思,他想:既然有这传说,就说明人们早就盼望着不放大样了,新社会一切都起了翻天复地的变化,难道这落后的旧办法不能改一下吗?于是他大胆地提了出来:“我看这笨办法,早晚也得把它改喽!”他这一句话好似一声霹雷,震撼了人们的心,很多木工举手赞成,但也有不少人讽刺地说:“你这是坐飞机点鞭炮,想(响)的高!”“要是它能改,早就改了!”

有一个工人同情地对他讲:“我也打听过,真要不放大样,得具备工程师那样的水平——会计算才行!”

瑞环一听,心里凉了半截,一个小木工怎可能具备大学文化水平呢?那时,他在工地上担任团支部书记,在一次汇报当中,就把真实思想向党支部书记汇报了,没想到党支书劈头就批评他“没有志气!”

“我怎么就没有志气呢?”他还有些不服。

“你有志气,为什么就被这点困难吓住了?看看人家愚公,都决心把一座大山搬走,你要多学点文化有什么了不起的难处呢?”瑞环不禁振奋起来。他想:愚公最后有神仙去帮助,那是神话呀;可我今天得到了党和进步群众的支持,这却是现实。有什么困难还怕克服不了呢?于是,他就开始努力地学习文化,专

攻有关的数理知识。

一九五八年,在大跃进的声浪中,他受到群众的鼓舞,曾经根据自己学到的一点“三角、几何”的知识计算过图样上各条边的尺寸,去和放大样的尺寸相比,但是屡次都遭到了失败。他检查错误,认识到自己是急于求成了。他再一次认真地学习了毛主席的《愚公移山》这篇文章,深切地体会到:光有远大的理想不够,还得踏踏实实地苦干才行,就提笔写下了一首决心诗:“立下愚公志,何愁有困难;困难如高山,步步往上攀。”

从此以后,他一方面请教老师傅,学习他们的宝贵的经验,一方面又考入了业余建筑学院,深钻科学理论。终于在一九五九年,他才实现了自己的愿望——那是在人民大会堂建筑工地。

人民大会堂——是我国独立设计的一座空前雄伟的建筑,技术要求很高,有很多“活儿”是一般建筑工人没有干过、甚至也没有见过的。而期限却只有十个月,能不能完成这个任务呢?这对建筑者们真是一个严重的考验!

一九五九年夏天,建筑工程进入了最紧张的时期,领导上交给了青年突击队一项极为重要的任务——制作一段二百米长的屋顶外檐模板,当时如果外檐不能在短期内突击完成,就要影响会堂内外的装修工程,天一下雨什么都要被淋坏了,所以领导上只给他们八天的时间。

瑞环拿回图纸一看,“外檐模板”就像一连串大型的屋架,如果按老规矩干,就得把大批木板搬到会堂对面的故宫大院去“放大样”,这样时间来不及,赶出来的质量也不会好。怎么办?要想多、快、好、省只有技术革命。当时他已经具备了计算的能力,自信还可以改革。但在这样重要的工地进行科学实验是否合适呢?会不会有人反对呢?假如出了一点错,自己也担待不起呀……

毛主席教导我们说:我们正在做我们的前人从来没有做过的极其光荣伟大的事业。他想:人民大会堂是前所未有的,那么为什么不能用前所未有的技术来建造呢?他决心已定,就把自己的革新想法告诉了自己的伙伴们,这时却听到了完全不同的两种反映。

有的人说:“座该敢想敢干!只有革新技术才能完成任务!”

有的人却说:“新办法不保险,千万用不得!”

瑞环看清了,当前起阻碍作用的不是技术上的问题,而是思想上的问题,是敢不敢革命的问题。他就先把队里的骨干分子组织起来学习,把自己的体会告诉大家:“毛主席讲:我们的战略是‘以一当十,我们的战术是‘以十当一,……为什么毛主席要把战略放在前面呢?因为干革命、打敌人首先就要有压倒一切敌人的勇气,没有这个就谈不上其他,敢想是敢干的前提!现在全国人民都盼望着‘十一那一天见到新的大会堂,我们能让他们失望吗?当然不能!现在要想多、快、好、省地完成任务,就一定得技术革命!”

他这一番话讲得有声有色,把同志们的心都说动了,“对,干吧!”

瑞环高兴地说:“对呵,我们不作鲁班爷的小弟子,要作毛主席的好学生!我们有了‘以一当十的勇气,还得‘以十当一的做准备工作!”当天夜里,他和他的战友们提着灯来到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前面做科学试验。虽然那一天乱着六级大风,但他们屹立在狂风中一直坚持把试验做好。试验结果,计算数字和放出来的“大样”主线相符合,看来计算是可靠的。

他们接着草拟了一份详细的革新计划交给了直接领导他们的技术主任。

没想到这位主任看完了那份建议却直是皱眉摇头,只说了两个字:“不行!”

遭到技术主任的否决后,又有一位好心的老师傅来劝他。他们顺着人民大会堂后面的一条小街一边走一边谈……“瑞环,这是国家的重点工程,要出点差错可非同小可呵。你从哪本书、哪个老师傅那里学到的——说可以不放大样呢?小伙子,你可要懂得利害!”最后这句话语气很重,给瑞环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天夜里,瑞环失眠了,他严肃地思考着这一个问题——“什么叫利、害?”……“在旧社会,常听说这样一句话:无利不起早!那时候所谓的‘利就

是个人赚便宜,那么到了新社会什么才算是‘利呢?……”

这时已是深夜,运输器材的卡车从窗外驶过,一道道白光照亮了路边的大幅标语。几个醒目的大字跳进了他的眼帘——“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他的眼睛亮了,这几个熟悉的大字一下就提醒了他:“对呀,在社会主义社会,那多、快、好、省就是利嘛,不这样就是害!”……毛主席常教导我们要以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行动的最高标准,现在我当然要听毛主席的话,去坚持总路线,向一切困难作斗争!

第二天,他把道理给队员们讲通,摆清了利害关系,大家一致同意再写一份报告,去向党总支请示。经过请示和审核,指挥部和党总支都批准了他们的建议。

他们在中国建筑史上,就破天荒的第一次,用科学计算的方法代替了“鲁班”祖师流传下来的老办法,把六十九立米——像小山那样高的一堆木料全都按尺寸划好线,依次推上了电锯。

只见木屑在飞,一根根木料被锯好,然后被运到大会堂的屋顶去装配,他们只用了三天的时间完成了二百米长的一段外檐模板的任务,质量全部是优级品。领导上对他们优秀的成绩给予高度评价,送来了奖状。斗争的考验证明了:他们是一支高举总路线红旗的突击队,而李瑞环则是名副其实的突击队长。

三、刻苦学习,掌握客观规律

人民大会堂建成后,李瑞环和一批在斗争中锻炼成长起来的先进生产者一起,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一九六○年春天,又参加了团中央主办的“全国青年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观摩学习团”,到全国十二大省、市去参观和交流经验。经过这—次学习,他的理性认识又提高了一大步,他深切地体会到:“要想多、快、好、省,就一定要敢想敢干,敢想不是胡想,是符合客观规律的想象,敢干不是蛮干,是有科学计划的实干。”由于他认识到了这些问题,所以他就更加发奋地学习。学习回来以后,他安排了一个计划,几乎把所有的业余时间都利用起来了。清晨早起二十分钟,再从起床到吃饭当中挤出二十分钟,——共用四十分钟学毛主席著作。中午读报,夜晚去上业余大学。

不到一年的时间,他通读了一遍《毛泽东选集》一至四卷,又把《实践论》《矛盾论》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三个单行本订在一起,反复读了二十多遍,参考了十八本参考书,研究了这三篇论文的涵义及其相互关系。

由于他过分劳累,眼看着面孔消瘦下去了,他母亲从老家来看他,不觉吃了一惊。“环子,你怎么忙成这样呢?做个木匠嘛,卖力气干活就行啦,读这么多书干吗?你爹和你爷爷,大字不识几个,如今不也过得挺好……”

瑞环抬起头来,诚挚地对她说:“妈,如果光是为了吃饱饭,我可以不用学了。可是要想把工作干好,要想多、快、好、省地铺排好咱们这份大家业,咱就不能不学呵!”

在他的影响下,整个突击队也都掀起了学习的热潮,人人手里都有了毛主席的著作,每天早晨都挤出半小时来阅读、讨论。他们先后学习了《将革命进行到底》等二十多篇文章,收效相当显著。在国家遭到连续三年自然灾害的比较困难时期,突击队的工效一直在百分之一百以上,有的革新项目,工效曾达到过百分之二百以上。

在生产中,他们探索客观规律,总结出了一套“细备速装”(细致准备、快速按装)的施工方法,明确规定了木工在生产前要“周密侦察”的纲目,以及利用机具的办法,灵活用兵的策略,和施工各阶段要注意的事项。

与此同时,李瑞环又进行了一系列的科学实验,研究着各种图样的变化规律,设法把复杂、高级的计算方法简化成一套让小学水平的工人也能掌握的“简易计算法”。

为了创造这种计算法,他费了两年多的心血,有些比较复杂的图形,在计算时不容易简化,他就反复苦思琢磨。

有一天夜晚,瑞环突然发现了投影的规律,就让爱人起来把床上的席子卷成筒,把房顶的电灯拉下来,他爱人拉着一根线,帮他研究投影的变化。这一时期,工地上有较高文化的工人和技术员也都来帮他进行研究,送来了很多有用的资料。最后他终于发现了几种图形的发展规律,制成了几种计算用的表格,工人只要一查表,用百分法就可以计算了。表格上有成百数字,瑞环为了准确可靠,认真地核查了不知多少次。

在一九六二年的冬天,他终于实现了自己的理想,研究出多种简易计算法,写成了一本十万余字(包括图表)的理论书。通过学习训练班和具体实习,前后有三批工人初步掌握了这种简易实用的“计算法”,为全面取消放大样准备了条件。

四、这是革命的需要!

正当瑞环同志乘风破浪,节节胜利的时刻,建筑界却出现了极度不平衡的现象,由于普遍地实现了机

械化和半机械化,有的工种人员就剩余了,而有的工种——尤其是抹灰工,人员就感到奇缺,这十多年,抹灰工基本上没有改变旧的操作方法,在技术革新过程中遇到很多困难。

矛盾越来越突出,怎么样突破这个薄弱环节呢?……领导同志面临着新的课题,经过了几次反复的研究,北京市第三建筑公司党委会下决心调李瑞环青年突击队的部份主力到抹灰行业中去,希望他们去了以后帮助实现抹灰机械化的革新。

“要改行”的消息传到突击队后,就好似一块大石头,扔进了平静的池塘,激起了层层波浪,有的同志伤心地说:“干了半辈子木匠,还得从头当学徒?我想不通!”有的人说:“半路出家难得道!”

只有一部份人思想搞通了,但情感上还有些留恋,他们说:“我们和木头在一起时间长了,有情感哪!”

瑞环这几天,也比较沉默,好似一下子也难摆脱对木工行业的热爱,但当他反复重温了毛主席的教导以后,心里就豁然开朗了,毛主席说过:“严重的经济建设任务摆在我们面前。我们熟习的东西有些快要闲起来了,我们不熟习的东西正在强迫我们去做。”。……形势发展了,新的任务摆在我们面前,这是革命的需要、党的需要,怎能逃避和躲开呢?要迎上去,要毫不留恋地迎上去,当他听到了同志们的思想反映以后,就组织大家学习了《论人民民主专政》和《为人民服务》等文章,在讨论中他向大家讲了自己的体会——“改行——这是革命的需要,党的需要!一个革命者应该对什么最有情感呢?当然应该对党的需要最有情感!”学习会后,他就动手把自己心爱的锯、斧、刨、凿一件件涂上油,用纸包好、捆好,毫不留恋地把它们放入仓库。

随之,同志们也都迅速地收拾好工具,愉快地捆上了背包,他们向党提出了保证:“立下愚公移山志,决心当好抹灰工,只要是党需要咱,克服困难打冲锋。”

由于思想工作做得细致、充分,到了新的工作岗位,个个好似小老虎,在瑞环的领导下,他们经过一个多月就摸索出了抹灰矛盾运动的发展阶段是“打、抹、刮、轧”,而其中每一阶段都有特点,例如“抹”,就应该“中间走直线,两头抹子转,一抹、二搓、三压茬”。……就这样,他们认真探索客观规律,三个月的时间,就基本上达到了三级抹灰工的水平。接着就向机械喷灰过渡。他们搜寻了所有关于机械喷灰试验中比较成功和曾经失败了的经验,加以认真总结。又进一步探索其中的规律,把问题提出来,个个加以解决,终于在一百多天以后,基本上解决了其中的关键问题。今年六月,建筑公司在他们所在工地召开了一次现场会,当那些白了头发的老抹灰工,看到那些能把灰喷得很匀的“喷灰枪”,以及支撑喷枪的灵活支架,还有既可提升又可折迭的活动脚手架时……他们激动得热泪盈眶,兴奋地说:“党可替我们找到了可靠的接班人,有了这些小老虎,我们抹灰工也能多快好省地往前奔啦!”

猜你喜欢

抹灰毛主席
“八大”上我为毛主席做了同声传译
建筑工程抹灰开裂原因及分析
读毛主席词《渔家傲》“不周山”的注
建筑工程抹灰开裂原因及解决办法
一种免拆模、免抹灰框架柱施工技术
磷石膏砂浆在内墙抹灰施工中的应用
浅谈迪拜室内抹灰工艺与国内的差别
壮锦献给毛主席
毛主席来到我广西
毛主席啊,我们永远怀念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