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管“闲事”的新社员
1963-08-16项德生胡继洲
项德生 胡继洲
去年七月间,高中学生张秀耕回到了自己的故乡——河北省衡水县北沼人民公社何家庄,当了一名普通的社员。她满怀兴奋的心情,投入了农村的新生活。可是,姑娘的理想和志愿,岂能被所有的人理解呢?
一天,秀耕扛着锄,背着筐从田间回来,偶然碰见一位过去的老师,这位老师一见秀耕的面貌和装束,又惋惜又惊讶地问道:
“哎呀,你干这个,咋不去教育局问问?”
“问什么呀?”
“嗨,起码当个小学教师哪,要不,就加紧准备考大学。”因为,在这位老师看来,秀耕的爸爸在北京中央机关工作,秀耕在学校里功课一向拔尖,呆在农村岂不埋没了自己的前途?谁知秀耕却毅然回答道:
“老师,我何必骑着马儿再找马呢?我已经爱上农村了,我要骑着这匹骏马奔向共产主义,前途远大着哩!”
秀耕积极地参加生产队里的劳动,和伙伴们打窑突击生产,天天带着欢笑去掘土、拉车、抬着百来斤重的土筐,登上数丈高的窑坡。她的肩膀毕竟很嫩呀,磨得肩上肿起血泡来了,但她还是乐呵呵地唱着歌儿干。秀耕回到家乡就像一团烈火,连婶子大娘们都夸她心气热,干得泼,可是她对自己还不满意哩,心想,党号召我们回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使贫穷落后的家乡改变面貌,搞好劳动生产那是首要的,但自己还应该积极关心周围的一切,做更多的事。就是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她开始十分留心地观察着这又生疏又熟悉的环境。
一次修渠的时候,休息了,青年们坐在一起讲故事,说笑话。唯有一个黑黑的小伙子,躲开人们,钻到渠沟里去不知干什么。秀耕跑过去,见他坐在一个土圪垃上,勾着腰,偷偷看书哩。她问道:“你看的什么书呀?”小伙子一抬头,忙把书合起来,不好意思地笑了笑,没有说话又低下头去。翻地的时候,人们刚放下铁锨,这个小伙子又悄悄溜走了。秀耕跟着跑过去,见他看的还是那本磨破了皮的《圣仙传》。秀耕坐在他身边,想和他谈谈心,这孩子扫了秀耕一眼,卷着书跑开了。
这个小青年叫李卷朋,才十五岁,个子不高,两只大眼睛,看来倒聪明,就是胆小怕事,沉默寡言。怪好的一个孩子为什么变得这样?秀耕怀疑是被旧书迷住了。
在窑上劳动,秀耕本来是抬土的,看见小卷朋掘土,便也去掘土,好面对面地和他拉话。
“卷朋,你净看什么书?”
“我没看什么书。”
“别撒谎。”秀耕拿出自己的手绢,让他抹掉脸上的一块泥土,说:“我也净看书,可是没有看过你那些书,能不能借给我看看?你要想看我的新书,我可以借给你。”
卷朋见这位刚从中学回来的姑娘,像大姐似的亲近他,便向她说出心里话:
“你可别看我那些书,那可害怕人啦!我看过的那本《圣仙传》,里边净讲的是老道捉妖的事,回到家一看俺娘的针线笸箩好像变成了鬼脑袋了,看见屋里有黑影也怕闹鬼,晚上吓的我不敢出门。”休息时,秀耕便把自已正看着的一篇小说《芦花发的时候》拿出来,读给卷朋听,卷朋听着这从来没有听过的新颖故事,出了神。
一天傍晚,秀耕拿着一本刚出版不久的《飞云港》给卷朋送到家去。卷朋看到书皮很新、很美,里边的字也比他看的那些旧书清楚得多,高兴极了。秀耕见他这样喜欢,又试探地问道:
“把你那书借给我,咱换换看。”
“你别看啦,那书不好,我早送还了。”
秀耕见他开始有所觉悟,使抓紧机会,进一步开导他,对他讲述看书应有选择的道理,鼓励他多读好书,多看红色书刊。为了让队里的青年们读到好书,秀耕常常不惜花费时间和精力,跑到衡水中学图书馆去借书。
一天早晨,秀耕看见一个放羊的姑娘坐在村头,双手托腮,望着天边呆呆出神。这是庄上有名的“三小姐”之一,也是个回乡中学生,长的挺俊俏,两根小辫用花手绢扎着胡蝶结。秀耕回来,第一次见她是在场里干活的时候,她很怕太阳晒黑了脸,头上老蒙上块花手巾。听说她才十六岁,就想叫哥哥给买个玻璃柜,筹划将来的嫁妆。如今她又胡思乱想什么呢?秀耕想着想着,走到姑娘身边说:
“你出什么神哪,放羊看书多好呀!”
“有什么书可看?”
“过午到我家,我借给你。”
那姑娘点点头,没有回答。
不久,秀耕就和这个姑娘很熟悉了,一次,她拿出一本《人的一生应当怎样度过》的书来,给这位姑娘看,又把自己读过这本书的体会讲给她听:
“人活着,不应只为了多挣几个钱和混个肚儿圆,而应该为一个伟大的理想而活着……。生命,离开了伟大的理想和斗争,庸碌无为的活着,不过是白白耗费了几十年的光阴。爱情,离开了伟大的理想和斗争,不过是一堆令人发哎的窃窃私语。”这是书上的句子,也是秀耕早已背熟了的警句。
后来,秀耕又借给她《迎春花》、《李双双小传》。这姑娘慢慢地读得入了迷。两个人的友情也愈来愈发展。休息时,两人谈生活,谈斗争,谈理想;出工时,两人一块来,一块回。
在一次锄地的时候,又一位姑娘加入了她们的行列,她们并排举着锄,那姑娘道出了她自己的心事说:“我顶讨厌咱村那个媒婆子,你说我该怎么办哪,俺这么大点,媒婆就不离门,娘还帮腔说:这么大闺女找不到婆家,多不体面,要领我这相那看,叫人熬煎地整夜合不上眼……”姑娘的一番话,使秀耕动起心思来。她一方面用《人的一生应当怎样度过》中的道理讲给她听,帮助姑娘赶跑烦恼,引导她到新的生活道路上来。一方面她又联想起许多问题,她想到:小卷朋为什么那么迷有毒素的旧书,他的书是从哪儿来的?是谁造谣说,何家庄的中学生回乡当农民,是因为平了村西一道挡水埝,破了风水?是谁说,有鬼帮着侯春年家推碾子?她打听到那个媒婆是个富农,她不仅常以给青年找对象为名,拉拢青年,企图涣散青年的斗志,还散布封建迷信思想,造谣破坏。了解到这些情况,她又重读了党的八届十中全会公报。读着,读着,她的心亮了。这不就是阶级斗争吗?这不就是反动阶级在向我们争夺青年吗?我们可不能不警惕啊!秀耕把自己的想法,汇报给党支部书记,和富农婆展开了斗争。支书同意她的见解,让她和刚回乡的团员侯俊环等带头把青年们的活动组织起来。很快,团支部选举了,秀耕被大家选为团支部书记;夜校开课了,俊环担任了教员。学雷锋、争当“五好”青年的活动,为集体办好事的活动也展开了。也有不少青年,在劳动空暇,聚在当街的槐树下,排练自编自演的新节目。秀耕还买来一本宣传唯物观点的民间故事,带在身边,走到哪里,讲到哪里。
现在,那位带有小姐气的姑娘,已成为“五好”青年,当了队里的记工员;那曾被旧书迷住了的小卷朋,参加夜校学习,并在雷锋精神鼓励下为集体办起好事来;张秀耕已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当选为河北省第五届团代大会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