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需要有什么样的“人情味”!

1963-08-16贾霁

中国青年 1963年23期
关键词:林道静集体利益人情味

贾霁

××同志:

你来信说,你们同学中有个别人,在文艺欣赏中,提出了所谓“人情味”问题。譬如,对于影片《李双双》,曾这样议论过:“李双双这人好是好,就可惜大气太大,不论在什么场合,对什么人,都是一味批评、斗争,有些不近人情。”因此,他们认为,这样的作品没有“人情味”。对于这种说法,你和大多数同学都不赞成。你希望我也发表一下意见,谈谈这几个问题:什么是“人情味”?文艺作品里又需要有什么样的人情味”?该怎样看待影片《李双双》有没有“人情味”的问题?下面,我就谈几点意见供你参考。

要辨别不同阶级的不同的“人情味”

文艺作品反映现实,是通过活生生的艺术形象,是耍写人,而且要在人和人之间的联系和矛盾之中来写,因而不能不接触人物在各种社会关系中的“人情”,不能不表现人物在生活和斗争中的感情态度。然而,要弄清楚:“人情”的实质是什么,我们又应该怎样分别和对待种种不同的“人情”。

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在对资产阶级人性论所作的批判中,早已明确指出:“只有具体的人性,没有抽象的人性。在阶级社会里就是只有带着阶级性的人性,而没有什么超阶级的人性。”同样,“人情”也都是具体的。所有的人情,包括友情、爱情、人伦之情,在阶级社会里也就都是带着阶级性的。不同阶级、不同社会地位的人们之间,由于阶级利益不同,是不可能有什么抽象的超阶级的“人人所能共同感应”和“相通”的“情”的。

由此可见,在我们谈论文艺作品中“人情味”问题的时候,不应该只是片面地或者孤立地强调作品要“以情动人”。虽然作品总是要有“情”的,但是,绝不是所有的“情”,能动所有的“人”。虽然好的作品一定是动人的,但是,动人的作品却不一定都是好的,有些动人的作品在思想上恰恰是很不好的。所以,首先和主要的是要看作品有什么样的思想内容。我们所需要的好作品,不应该是一般笼统地“以情动人”,而应该是要以鲜明的共产主义思想教育人、感染人,给读者和观众以正确的观点、健康的感情和高尚的趣味。在这里,思想是作品的灵魂,也是感情的基础,如果撇开客观的真理而谈抽象的人情,撇开思想性而谈人情味,那是无法去辨别作品里所表现的那些“人情”和“人情味”的实质以及其是非好坏的;其结果,对于整个作品的看法和态度,也必然会是不对头的,以至于是错误的。我们对于文艺作品的“以情动人”,必须以科学的阶级分析去给以辩明:那是什么样的“情”,又有什么样的“味”,从而决定我们正确对待这些“情”、“味”以及整个作品的态度。

有各种不同阶级的人情。我们主张无产阶级的人情,反对资产阶级的人情。只有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人情才是真的、善的、美的;而资产阶级和一切剥削阶级的人情都是假的、恶的、丑的。因而,对于我们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来说,资产阶级的人情,一切剥削阶级的人情,不但不能动人,并且只能使人反感和引起憎恨。不用说,资产阶级和现代修正主义者是主张资产阶级的人情,反对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人情的。但是,他们为了欺骗人民,反对革命,以维持剥削制度,就把资产阶级的人情说成是什么“普遍的人情”,大肆宣扬超阶级的所谓“人道主义”和“人类爱”同时,就把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把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革命斗争,说成是什么不合于人情。这当然是一派胡言!

让我们从电影作品中举个例,说说这一点。在我们优秀影片《金玉姬》所描写的金玉姬和日本天皇侄女见面的那场戏里,开头,那个日本女人竟俨然是个超阶级的“人性论”着,她以“我们都是女人”的姿态和“女人的同情心”,来“打动”金玉姬,“同情”金玉姬的遭遇。日本女人在这里是不是出于所谓同样是女人的“人性”和“普遍的人情”呢?当然不是;而是出于她卑鄙自私的要求,她所宣传的女人的同情心,不过是为了达到她的阴谋的一种手段:企图用来把她那被俘的丈夫的下落探听出来。一个真正的革命者,当然是不会拿原则做交易,不会被这“都是女人”的“人情”所软化和诱惑的。金玉姬正是这样,她决不因为“都是女人”而忘记阶级斗争,而稍微放松一点革命的警惕性。她一直到被打伤倒下去,也始终不屈地进行着斗争。这正表现了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英雄本色,表现了她伟大而崇高的阶级之情、革命之情。而那个假冒为善的“人性论”者的日本女人,气急败坏地拿枪把“都是女人”的金玉姬打伤了,也就恰恰是当场暴露了她那反动的阶级面貌,暴露了她那帝国主义侵略者的“同情心”是多么虚伪丑恶,表明了这个女人是多么残酷无情!这就说明了:这里并没有什么“都是女人”的“人情”,而只有阶级的仇恨,金玉姬对她是如此,她对金玉姬也是如此。这就告诉了我们:在敌对的阶级之间,阶级斗争是不可避免的,不可调和的,不可能有什么“普遍的人情”和所谓“同情”。影片的这些描写,反映了生活的真实,揭示了客观的真理;同时又饱含着创作者们强烈的爱憎、强烈的阶级的革命的感情。这种描写既是正确的,也才是真正地动人的。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人情味”?

像《金玉姬》和我们所有优秀的作品所表现的那样,我们的革命文艺正是以崇高的革命之情、以憎爱分明的阶级观点和阶级感情,来影响读者和观众,使人们受到感动和教育的。作为读者和观众,我们也正应该从这里汲取养料,以丰富和提高自己的精神世界:在生活中培养自己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的革命之情,使自己具有鲜明的阶级观点和阶级感情。而不应把自己局限和束缚在狭小范围和平庸的个人感情生活的圈子里,仅仅去注意和追求所谓个人幸福、家庭温暖之类。这样,才既有可能去正确对待日常生活中的“人情”问题,也才有可能去正确对待文艺作品中的“人情味”问题。

我们时代的青年,是伟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应该有远大的生活理想,应该有充沛的革命热情。固然,革命者也是有感情生活的,也是有家庭之情,父母儿女之情的。但是,我们革命者有最高之情、即革命之情。我们的家庭之情、父母儿女之情,都以革命之情为前提,并且服从革命之情;就是说,我们所有的“情”,都是与改造世界、建设新世界这一革命利益相结合,并且是可以为这一革命利益而献身的。这在我们许多的文艺作品里,都有着突出的表现。以电影作品而言,像《钢铁战士》《革命家庭》等等所描写的主人公们,在他们父母儿女之间、夫妻之间、爱人之间,以及这些人物和战友之间、和普通人民群众之间,所有的情:人伦之情、爱情、友情等等,都体现了这样富有社会意义的内容:革命者的最高之情、即革命之情。这就是这些作品所描写的:不论是怎样疼爱自己的儿子,敌人对自己又是怎样地威逼利诱,那年迈的母亲、一个普通农村劳动妇女,也始终是为了革命的利益而不给敌人回答一旬话,并以自己的行动鼓励儿子更坚定地去斗争。也不论是一个家庭在革命斗争中有多少牺牲,其处境又有多少艰难,他们一家人都是前仆后继地斗争着:丈夫倒下了,做妻子的站起来,儿子倒下了,做母亲的站得更高。……这些把集体利益放在首位、为集体利益而牺牲个人利益的行为表现,都是最富有情感的,最合乎人情的,这在我们看来,也就是最有人情味的。当然,只有为共产主义思想所武装、有远大的生活理想的革命战士,才能有这种革命的人情味的。

那些没有什么远大理想,只注意和追求个人幸福、家庭温暖的人,或者理性上也还有些“理想”、感情上却又摆脱不开个人幸福和家庭温暖之类的人,是很难具有这种无产阶级的革命的人情味的。因此,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使自己成为真正的革命战士?如何使自己走出那狭小的平庸的个人幸福、家庭温暖的圈子,而放眼看世界、看阶级、看集体,使自己具有伟大的崇高的革命之情?

让我们再从电影作品中举个例,说说这一点。在大家都很熟悉的影片《青春之歌》里,林道静和余永泽这两个人物对“人情”就有不同的看法。余永泽的“人情观”、他对待生活的看法和态度,就是:为了他个人幸福、家庭温暖,他一心指望把林道静束缚在锅台边服侍自己,成为他的“驯服的小鸟”;他把林道静给他做饭侍候他叫做:“你太伟大了!”这就是他的“爱”,并且用未来的“教授夫人”的支票,付给林道静以这种“爱”!看这有多庸俗丑恶!严重的还在于,余永泽出于剥削阶级本性,不仅不赞成林道静去找职业、到社会上做独立的人,更惧怕林道静的思想进步和参加革命活动。他怕因此而影响了他的个人幸福和家庭温暖,而在林道静表示自己不怕参加革命活动会被捕等等的时候,余永泽这个人居然说得出这样的话:“你是我的!”就是说,林道静是他的私有财产,是不能支配自己的命运的。一切为了个人自私的利益,这就是余永泽这种市侩、这种剥削者的“情”。更不用说,他对待贫农魏老三、对待共产党员卢嘉川这些人物的态度和行动,表现出他是多么残酷无情、多么卑劣无耻了!至于林道静,她是三十年代知识青年的一个先进人物。她的“人情观”,她对待生活的态度,又是怎样呢?她是有生活理想的,尽管由于当时历史条件和阶级出身的局限,她最初只是要求在社会上做个独立的人,但是就在这个时候,她也不满足于余永泽给她所设计的那种幸福和温暖了,她实际感觉到的是空虚和冷漠。而在她接受了党的思想教育,把个人命运和集体命运结合起来,投入革命斗争之后,她的精神面貌才有了深刻的变化:一方面,她得到了真正的幸福和温暖,这就是革命斗争的幸福和革命集体的温暖;一方面,她不但对和余永泽在一起的所谓“幸福”和“温暖”感到厌弃,重要的是在思想上政治上和余永泽更加不能“和平共处”,终于完全丢开了“儿女情”,而和余永泽决裂了。不用说,她对同志、对敌人是那样爱憎分明,对斗争那样坚决无畏,都表现了她的革命之情,表现了她美好的心灵、高尚的情操。也由于这样,这部影片所表现的林道静的生活道路,包括她如何对待个人幸福、家庭温暖这类问题的思想上的变化,和为摆脱那庸俗卑微的个人幸福和家庭温暖的束缚而采取正确而坚决的斗争行动,也使我们今天的观众看了以后,受到感动,受到深刻的教育和鼓舞。

因此,我们要反对和鄙弃资产阶级的反动腐朽的“人情味”,以及一切不健康的、庸俗的“人情味”;我们所主张和所欣赏的只能是无产阶级的和人民大众的革命的、健康的“人情味”。

《李双双》是部充满革命“人情味”的影片

根据以上的一些看法,现在我们来回答影片《李双双》是不是有“人情味”的问题。

首先,让我们考察一下,李双双这个人物,在她同周围人物关系中的所行所为,特别是对一些落后的有缺点错误的人所作的批评、斗争,是不是由于她“火气太大”,因而就叫做“不近人情”?例如,影片开头她跟孙有婆在争吵,这是不是由于她“火气太大”引起的呢?当然不是。李双双不让孙有婆偷拿公共财物,并为维护集体利益而进行批评斗争,是对的;把这说成“不近人情”,是不对的。同样,在队委会上李双双反对金樵拿救济工分,并为坚持干部参加劳动这种正确主张而对金樵提出批评意见;李双双知道了孙有、金樵等人在麦田撒粪中偷工取巧的错误,就到公社去告发,——这些都是做得对的,都不是什义“火气太大”、“不近人情”。相反,这是表现了这个人物的集体主义的新个性和她的集体主义之情。那么,为什么影片中有的人物以及影片的有的观众,却认为李双双是“不近人情”呢?

这不是偶然的。在我们社会里,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还存在着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存在着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这两条道路的斗争。因此,尽管同是劳动人民、而由于出身、教养、经历不同,思想觉悟水平不同,他们对于世界事物和生活的看法、态度,就有种种不同和差别。这也就表现为他们在相互关系中种种不同的“人情”的内容,表现为种种不同的“人情观”。

孙有、金樵这些人,为了个人利益,不断侵蚀集体利益,就都是农村中受资产阶级思想毒害颇深的代表人物。他们的思想,是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障碍。这些人的资产阶级思想以及其“人情观”,自然是我们所要坚决反对的。

孙喜旺,以个人的友情代替和淹没了集体利益,认为批评、斗争是“得罪人”,对干部更要少提意见,多“放点人情”也就是私情。他这种不顾集体利益而维护个人交情的“人情观”,是资产阶级个人主义思想的一种表现,这也是我们所要坚决反对的。

影片热情地肯定和表扬的是李双双的“人情观”。这个社会主义新人,是以无产阶级的集体主义的情和理,来衡量事情的是和非,来决定自己的态度和行动,从而表现出自己的爱憎喜怒之情的。在这里,她是把集体利益放在第一位,而不是以个人和个人之间的利害关系,来待人接物的。这一方面,就表现在,如她所说的是:“情理不顺,我就要管”。她是出于对社会主义集体事业的真正热爱和高度责任感来管的,因此,她是大公无私地对待自己的丈夫、对待干部和群众的,不论是谁,只要他们所行所为与社会主义集体事业的“情理不顺”,她是都要管,都敢于斗争的。同时又一方面,她对别人又都是真正热切地关心的。说她“没有感情”、对别人“只是一味地批评和斗争”,是不对的。这首先在她对那些损害集体利益的行为毫不讲情面的斗争中,就表现了她对公社的集体和广大社员的极其深厚的感情,而且,在影片中我们看到:首先,她对喜旺是爱得深的,但是,她同样地不是以个人对个人的关系来考虑问题的。这就是:她决不把夫妻感情盖过集体利益,决不拿集体利益作牺牲,去换取所谓个人幸福和家庭温暖。只要喜旺的所行所为有错误,不利于集体利益,她也是耍“管”,要进行“批评斗争”。而喜旺既然是以个人和个人之间的利害关系来待人处世,因而李双双和孙喜旺之间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其次,李双双不是只顾自己家庭,而是对周围人们都是关心爱护的。例如她帮助桂英反对包办婚姻,坚持正确的恋爱观,对司机小王谆谆告诫;以及关心大凤在劳动中一点一滴的进步和成长等等,这不都是对别人充满了革命热情、体现了阶级之爱么?

总之,在李双双和周围人物之间的种种关系乃至和孙喜旺之间的夫妻关系中,我们都可以亲切地感受到她身上不平凡的思想感情的光辉,那就是:集体主义的思想,大公无私的品质,为集体利益而斗争,同时又充满对别人的关心。这当然不是什么“不近人情”,而是正合于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阶级之情、革命之情,正合于社会主义之情、集体主义之情、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之情。李双双这种人情,正体现了我们新时代新的阶级斗争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一代新人物、先进人物精神中的真、善、美。我想,这也就是这部影片的“人情味”的所在。我们是需要作品有这样的“人情味”的。虽然,影片对李双双的描写还有不足,例如这个人物在工作方式方法上还有些简单生硬。但是,整个说来,这个人物是刻划得鲜明生动和相当完整的、成功的。正因如此,李双双这一艺术形象一出现在银幕上,就受到了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成为人们、尤其是广大社员和农村干部的学习榜样。

在文艺欣赏中也要贯彻革命观点

至于你在来信中提到的,有个别同学说影片《李双双》没有“人情味”,其所以如此,也的确如你所说,固然是欣赏问题,却又并不单纯是欣赏问题。尽管我们的青年是在社会主义社会长大的,却并不因此就能自然而然地具有社会主义思想感情,相反的,还可能受到资产阶级思想影响和传统习惯势力的束缚,这在文艺欣赏上也是要反映出来的。因此,我们要以鲜明的无产阶级观点和阶级分析眼光,考察一下:在文艺欣赏中,自己所感兴趣和喜爱的东西究竟是什么?究竟好不好?对不对?而不要放任自流,以为这仅仅是个人兴趣和爱好问题,以为对这感兴趣,对那不感兴趣,喜爱这种人情味,不喜爱那种人情味,好像无所谓,关系不大;而要认识到,文艺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很大,影响很深。我们在文艺欣赏中也要贯彻革命的观点,这样,才可以从革命文艺作品的“人情味”中不仅得到艺术的欣赏,而且重要的是将能得到启发、鼓舞,以无产阶级的革命之情来丰富和提高自己的精神生活。

猜你喜欢

林道静集体利益人情味
长篇小说《青春之歌》的爱情研究
——以林道静为例
试析《青春之歌》中的爱情叙事与革命理想
充满人情味的雅量
人情味
《大鱼海棠》个人与集体利益的价值冲突
集体主义话语权的重构
为马克思的集体主义辩护
浓浓的人情味——记中华情老年公寓护理员郝在有
人情味与人情风
“身体-主体”视角下的《青春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