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钢铁战线的伟大胜利

1961-08-16严纲

中国青年 1961年4期
关键词:大跃进钢铁工业钢铁

严纲

(一)

一九六0年是我国国民经济大跃进的第三年。在这一年,虽然有特大的自然灾害袭击我们,但是我国人民在党中央和毛主席的英明领导下,继续高举党的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三面红旗,在与自然灾害斗争的过程中,仍然取得了伟大的成绩。这一年我国钢铁战线的职工继续坚持鼓足干劲,力争上游的革命精神,生产了1845万吨钢,比1959年净增510万吨。增长速度是38%。又是一个大跃进的高速度。问题还不仅在于一年增长38%,而在于以这样高的速度发展,在我国已经连续了三年。大家知道,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钢产量平均每年递增31.7%,这在当时已经是很高的发展速度了。但是,这个高速度却不是极限,从1958年大跃进开始,我国钢产量都以比第一个五年计划更高的速度增长着。1958年我国钢产量比1957年增长了49.5%(不算土钢),1959年又比1958

年增长67%,加上1960年,三年平均每年递增51%。连续三年,钢的生产以这样大的幅度增长,这在世界钢铁发展史上,是值得大书特书的。现在让我们看看世界钢产量增长的情况。从1958年到1960年,这一个时期世界各国钢的总产量,比过去有了较快的增长,三年平均每年递增的速度是5.7%,其中,1958年比1957年降低了7.5%,1959年比1958年增长12%,1960年比1959年增长13%左右。如果把我国的增长速度和世界总的平均增长速度相比,可以看出,我国的速度远远超过世界总的平均增长速度。在这个期间,资本主义世界有三个国家钢产量增长速度最快,一是日本,每年平均递增20.8%,一是法国,平均每年递增6.9%,一是西德,平均每年递增6.8%。同样可以看出,这三个资本主义国家在过去三年无论是那一个国家,在钢产最的增长速度方面,都是远远地落在我国的后面。三年的大跃进,我国钢铁工业出现了这样一种高速度,不但大大超过了资本主义国家,而且也超过了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的速度。这就是三年大跃进在钢铁工业所取得的伟大成绩的具体表现。

仅仅是发展速度,还不足以充分地说明大跃进的成绩。大跃进的成绩还表现在钢的绝对增产量上。从1958年到1960年,三年中我国共增产钢1310万吨,平均每年增加436万吨。其中有两年即1959年和1960年都超过了500万吨。这个绝对增加量本身已经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如果与我国原有钢铁产量的基数联系起来看,那就更显得有伟大意义。因为资本主义各国不仅在500万吨(1957年我国钢产量是535万吨)基础上,从来没有在绝对增加量上,有过这样的大数量,就是在基数比我们大得多的国家,也很少有过这样大数量的增加。例如西德,1957年产钢2800万吨,1960年产钢8410万吨,三年共增加610万吨,平均每年增加203万吨。又如日本,1957年产钢1257万吨,1960年产钢2214万吨,三年共增产钢957万吨,平均每年增加319万吨,这还是两个在资本主义世界钢产量增加快的国家。至于英国、法国,那就比这两个国少得多。英国1957年产钢2205万吨,1960年产钢2470万吨,三年共增加265万吨,每年平均只增加88万吨。法国三年平均每年也只增加103万吨。这四个资本主义国家,1957年钢产量的基数都比我国大得多,但三年钢的绝对增加量都少于我国,有的如英国,甚至只有我国的10%。正因为在绝对增产量上我国超过这些资本主义国家,所以我国钢产量在世界上的地位,与1957年就大大不同了。1957年我国占世界第九位,不仅远远落后于英、西德、日本、法国之后,而且还落在意大利的后面,经过三年,我们不但超过了意大利,而且在1960年超过了法国125万吨(法国1960年生产了1720万吨钢),跃居世界第六位。如果用差不多的基数衡量一下,就更容易说明问题。从500万吨左右的水平,到1800万吨左右的水平,我国用了三年时间,日本用了二十多年,西德用了三十多年,英国用了五十多年,法国则还未达到过1800万吨。这就是说,这些资本主义国家用了几十年所达到的水平,我国只用了三年,如果不是三年大跃进,怎能有这样大的变化哩!

应当说明,我们钢的生产水平从535万吨到1845万吨这个变化,决不是一个数量上的变化,而是代表着一个面貌上的改观,也就是说是我国钢铁工业一个根本性质的变化。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三年之前,我国535万吨钢的水平,只相当于资本主义小国如比利时之类的水平(1957年比利时生产628万吨钢),距离英国、西德、法国、日本这些工业化水平高的资本主

义国家是十分遥远的。那时,英国生产的钢为我国的四倍,法国为我国的两倍半,日本也为我国的两倍多。在这些资本主义国家看来,我国生产的那一点钢,实在“微不足道”。可是仅仅经过三年,情况就发生了根本的变化。1960年我国钢产量一跃而超过法国,同时和英国、日本比较,再也不要用倍数来测量距离了。1960年英国只比我国多生产了624万吨钢,日本比我国多生产369万吨钢。从生产水平上说,我国已经和这些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相近了。数量的优势已经从这些国家手中丧失掉或将要丧失掉。这样的变化,如果只说是数量上的变化,而不看到这是一个质的变化,当然是不符合实际的。这是我国大跃进在钢铁工业所取得的伟大成绩另一个具体表现。

(二)

从钢铁工业的内部来说,三年的大跃进也发生了许多根本性质的变化。让我举出几个具体事实,说明这个问题。首先就是我国钢铁工业战略布局大大改变了,或者说基本上改变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所遗留下来的,带着半殖民地深刻烙印的不合理的布局。帝国主义为了掠夺我国资源,也在我国发展了一点钢铁工业。但是这点小钢铁工业,是为帝国主义经济服务的,其特点一是矿石、生铁的生产大于钢和钢材的生产,为的是供应帝国主义原料。二是钢铁工厂和矿山多在沿海地区,为的是便于运往帝国主义国家。这个帝国主义侵略者所遗留的“烙印”,经过我国人民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的努力,到了1957年已有很大的改变,但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过来。所以到了1957年,在二十八个省、市、自治区行政单位,仍有11个不生产钢,或生产很少的钢,生产10万吨钢以上的省、市、自治区只有七个。那时我国钢产量大部分集中在东北辽宁。也就是说当时我国钢铁基地也还只有一个鞍山,而许多人口众多的省,不但不生产钢,而且也不生产铁,或者只生产很少一点土铁土钢。这种情况反映到国民经济上,不能不使这些省在发展地方工业和农业上遇到困难。经过三年的大跃进,情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钢跌工业的生产已经不是只集中在少数点上,而是扩展到全国各省。现在在二十八个省,市、自治区已经有了二十七个生产钢铁了,西藏也在去年的国庆节,流出了第一炉铁水。不但生产10万吨酮的省市,已经不是七个,而且生产50万吨钢的省市,也已有相当数量了。钢铁基地已经不只是鞍山一个,武汉、包头新的钢铁基地已经基本形成或即将形成。特别是上海,我国最大的工业城市之一,也变成了我国最大的钢铁产地之一了。不但省、市、自治区有了钢铁企业,而且许多专区,也有了自己的钢铁工业。这种战略布局上的大变化,不但将旧中国遗留下来的半殖民地烙印一扫而光,而且对我国国民经济将发生深刻的和深远的影响。

我国钢铁工业战略布局的变化还表现在我国许多工业城市都建立了大小不同的钢铁生产基地。经过三年大跃进,不但所有的大城市都生产了钢,而且许多中小的城市,也都生产了钢。人口比较集中、工业比较发达的城市,一且生产了钢铁,城市的面貌也就随着起了很大的变化。我们从以下几个例子中,可以看到这一点。上海是我国最大的工业城市,产品供应全国需要,可是这个大工业城市在1957年只生产50万吨钢,特别品种规格少,根本不能自给,因此它所需要的钢材大部分要从外地运进。可是到了1960年,上海钢的产量超过1957年好几倍。成为我国产钢最多的城市之一,不但数量增加了,而且质量和品种,也都大大跃进了。现在仅仅在转炉上已能炼成百种钢种,不但能炼优质炭素钢,而且能炼多种合金钢种。在钢材规格上,已经能轧制几千种规格,成为我国各种小规格异型钢材和带钢的重要产地。目前不但上海所需要的钢材,本市的钢铁工业已能供应绝大部分,而且能够以大量的钢材供应全国需要。在钢铁工业的带动下,整个上海工业,在原有的基础上又有了很大的跃进。再看中等城市青岛的例子:青岛在1957年还没有钢铁工业,只在机械工厂生产少量的铸钢。全市需要的钢材,全部由外地供应。从1958年大跃进的年代开始大办钢铁,到了1960年情况就根本改变了,不但在数量上生产了相当数量的钢,而且能够炼制50多种优质钢。所出的钢材和五金制品,不但供应本市本省需要,而且还供全国需要,一部分还出口国外。再以湖南衡阳为例,这个城市比青岛人口少,是一个中等城市。三年前当然更没有什么钢铁工业。三年后的今年,建设了自己的钢铁厂,不但生产了普通钢材,而且生产矽钢片和无缝钢管。象青岛、衡阳这样由不产钢到生产相当数量的钢,由生产钢而带动了本市以至于全省工业迅速发展的城市不是三个五个。这也是战略布局上的重大变化。

(三)

我国钢铁工业内部三年大跃进发生的根本性质的变化,除了战略布局方面以外,还有技术水平的提高方面。在三年大跃进的年代里,我国钢铁工业全体职工,继承了党的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传统,以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的精神武装自己,不断向着科学神秘化的观点进行斗争,坚持不懈地向着冶金科学技术高峰攀登,从而大大提高了自己的技术水平,出现了大量的技术上的新发明、新创造。特别是钢铁“小洋群”由于敢想敢干,敢于革命,敢于根据新的实践,总结新的经验,更成为技术革命的先锋。我不可能在这篇文章里把三年来所有的冶金科学技术上的新发明、新创造都例举出来,只能写几个例子:象炼铁这门科学,路多年以来一直受着一立方米的容量只允许鼓进几立方米的风的公式支配,有多少技术人员、学者,指导操作也好,著书立说也好,都不断重复这个公式,谁也不怀疑这个公式。可是到了大跃进时期,炼跌工人冲破了统治了多少年的“权威人士”的旧公式,总结了新的经验,提出了“大风、高温、精料”的操作方针,使炼铁这门科学出现了新的技术理论。在这个理论指导下,我国的许多中、小高炉的利用系数已经不是零点几吨和一点几吨,而是二吨以上了。在炼钢科学方面,许多书本都是这样写着,转炉炼钢由于温度低、炼不出优质钢来。如果要在转炉里炼优质钢,除非使用“氧气炼钢”和扩大转炉炉体,是达不到目的的。正因为受着这种理论的束缚,当青岛市的钢铁工人要用半吨和一吨小转炉炼优质钢时,就有人出来冷讽热嘲,说什么“鸡蛋壳子还能炼出好钢来?真是作梦!”但是钢铁工人没有在困难面前低头,在发愤图强和不断革命的精神鼓舞下,经过千百次的试验,终于找到在小转炉上不用氧气冶炼优质钢和合金钢的规律,创造了一条适合我国条件的多快好省的崭新的转炉冶炼技术路线。在矿山的采掘和运输方面,过去从来没有怀疑过用汽车、电机车和火车运输的优越性,更没有怀疑除了使用大型电铲,还有别的什么东西能够提高装矿效率。但是采掘工人没有作这些“理论”的奴隶,他们创造了滑溜化运输、杠杆运输、高站台低货位、滑坡矿仑、漏斗采矿等等一系列的新技术,既省钱,又省事,而且采矿效率并不比重型设备低。一套中国式的矿山学,已经开始出现了。虽然这样的例子还可以举不少,但仅仅这几个,也足以看出我国钢铁冶金技术面貌,在大跃进的年代里有了多么大的变化。正是由于技术水平的迅速提高,使我国钢的品种比三年前有了很大的跃进。1960年我国冶炼的钢品种比1957年多62%。我们轧的钢材规格,1960年比1957年猛增一倍。三年大跃进,不但在发展速度上和钢的数量上,创造了伟大的成绩,在提高技术水平上也有很大的进步。大跃进大大缩短了我国同工业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钢铁产量的距离,同时也大大缩短了技术水平、钢的品种质量方面与这些国家的距离。过去认为需要十几年时间才能走完的道路,三年我们就走到了或快要走到了,没有大跃进又怎能有这样大的收获哩!

(四)

虽然只从钢铁工业本身的变化已经看出大跃进的伟大成绩,但是如果只谈到这些,还是很不够的。钢是一个国家工业化水平的主要标志,钢的多寡,不只是钢铁工业的水平高低问题,而是整个国家工业化水平高低的问题。三年来在钢铁工业的大跃进的同时,我国其他工业部门也在大跃进,整个国民经济都在大跃进,从而大大提高了我国工业化的水平。钢铁工业发生的根本性质的变化,促进了其他工业部门也发生根本性质的变化。以工业“粮食”的煤为例,三年前当535万吨钢的水平的时候,我国生产了130,000万吨煤,只及英国的58%,美国的28%,占世界第五位,三年后当1845万吨钢的水平的时候,我国生产的煤,不但超过了英国,而且也超过了美国,一跃而成世界第二位。再以发电量为例,在535万吨钢的水平的时候,我国发电量是193.4亿度,到了1845万吨钢的水平的时候,发电量跃为555到580亿度(1960年计划数)。机床生产的增长也是这样。三年前年产量是28000台,三年后产量增加了好几倍。这就是说,当1960年我国生产1845万吨钢的时候,我国工业化的水平,已经和三年前大不相同了。三年的工业生产总值的增长,充分地证明这一点。1958年我国工业生产总值比1957年增长了66%;1959年又比1958年增长了39.3%,1960年虽然遇到严重的自然灾害,影响一部

分轻工业没有完成计划,但仍有很高的增长。正如党的八届九中全会公报所指出的那样,由于连续三年的大跃进,我国工业水平已经大大提高,工业的物质技术基础已经大大加强。

在钢铁工业大跃进的同时,国家对农业的支援也进一步加强了。农业的技术装备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1960年国家分配给农业用的钢材比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总和增长一倍,工业部门生产的生产资料产值中为农业服务的部分所占的比重,第一个五年计划只占4%,最近三年平均达到7%以上。到1960年底农业拥有的拖拉机,比1957年增长二倍半,排灌机械增长八倍,农业水电站增长了16倍。三年来全国增加的灌溉面积超过了前几年的总和。所有这些难道不是和钢铁工业大跃进密切相联吗?

特别应当提到的是,钢铁小洋群的发展,对农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大跃进的三年中,由于两条腿走路方针的贯彻执行,我国出现了数以千计的钢铁小洋群。这些小洋群绝大多数是在农村生长起来的。它的产品一部分供应全国的需要,一部分供应当地农业和地方工业的需要。农村得到了小洋群的钢和铁,对促进农业的发展有很大作用。湖北麻城县1960年国家分给它的钢材是134吨,但它的钢铁小洋群生产了1186吨铁。凤凰窑钢铁厂生产了342吨钢材。因此,当年用于农业和水利的生铁是1134吨,钢材353吨,大大超过国家分配的数量。用这些钢跌生产了大量的农具,这当然会对当地农业生产有很大的帮助。河南温县也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1958年建立县钢铁厂以来,供给了本县农业用生铁2000多吨,制造了许多大小农具,建立六个农具厂,1960年春,遇到干旱,这些炼铁厂和机械制造厂,突击制成100多台排灌机械和300多台打井工具,建成灌井100多口,战胜了干旱,取得夏季作物的丰收。以上事实证明,我国农村有了钢跌小洋群这支力量的支援,必然对实现农业水利化、机械化有很大的推进作用。

(五)

当然,在我们谈到钢铁工业大跃进的伟大成绩时,决不是说我国钢铁工业各方面的问题都解决了。不是的,这是不可能的。大跃进的高速度发展,是不可能不出现新的问题的。事物在发展过程中,每时每刻都必然出现新的矛盾,新的问题。这是客观规律。没有新的问题产生,怎能表现出事物在发展呢?没有新的问题怎能提出今后新的任务呢?不过现在的钢铁工业的问题和任务和过去是大大的不同了,是在新的基础上产生的问题和提出的任务。三年大跃进,我们创造了新的高速度,新的高速度把我国钢铁工业的水平,数量水平和技术水平提到一个新的基础上。在新的基础上出现了新的薄弱环节。在一定的时间内,加强这些薄弱环节,为在新的基础上的大跃进准备条件,这就是我们的任务。具体地讲,1961年的任务,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要集中力量提高钢铁产品的质量,增加产品的品种。上面讲到过,三年来,我国钢铁工业在速度上、在数量的增加上取得了空前的成绩。但是国家工业的发展,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钢铁不仅只是数量的要求,而且还有质量的要求。标志着一个国家的工业水平、科学水平,有数量也有品种质量。越是科学技术发达的国家,需要钢的质量越高,品种越多。一架超音速飞机和一架普通飞机,所需要的钢材质量和品种,是完全不同的。三年来我国钢铁产品的质量和品种,虽然也有很大的进步,但是从总的方面讲,还不能适应国民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因此,需要在数量上大跃进到一定水平以后,把工作中心放在提高产品质量和增加产品品种方面,以满足国民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我们不但要在数量上超过工业水平高的资本主义国家,而且也要在质量品种上,达到和超过他们的水平。三年大跃进使我们赢得了时间,我们要利用赢得的时间,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质量、品种的大跃进,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重要问题。

第二,要加强矿山工作,发展原料生产。在三年大跃进中,钢铁工业从矿山到冶炼到轧钢,都在高速度的发展,而且基本上是按比例的发展。但在发展过程中不可能是绝对平衡的,总会有先有后。从整个钢铁工业内部关系来看,由于矿山的建设比冶炼的建设,要困难一些,花的时间要长一些,因而几年来冶炼的发展决于矿山的发展,冶炼能力大于矿山的生产能力。在大发展时期中,出现这种情况是很自然的。但是我们却不能使这种不完全适应的情况长期存在下去,必须迅速解决这个矿山发展跟不上冶炼发展薄弱环节。解决的办法就是加强矿山工作,加速矿山建设,提高矿山机械化、半机械化水平,增加矿石的产量和提高矿石的质量,使原料生产的能力和冶炼的能力,在新的基础上取得平衡。

第三,要大抓节约,特别是节约劳动力、节约煤炭、节约生铁。由于钢铁产量的迅速增长,投入钢铁生产和基本建设的劳动力大大增加了,消耗煤炭和生铁的数量,也越来越多了。节约越来越重要了。社会主义建设,任何时候都应当节约劳动和物化劳动;不过在产量多需要量大的时候的节约,比产量少需要量小的时候的节约,更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钢铁工业特别是钢铁小洋群机械化水平较低,因而占用劳动力还此较多;许多企业在使用煤炭和金属原料,还存在很大的节约潜力。因此,在1961年必须在钢铁战线上发动群众,大搞节约运动,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原材料消耗定额,降低成本,节约劳动力,节约煤炭、生铁和各种原料材料。只要能在节约方面作出成绩,就为今后继续跃进准备了物质条件。

(六)

党的八届九中全会对重工业战线的工作,提出了极为重要的指示:“重工业方面,由于三年来已经有了巨大的发展,主要产品的产量已经大大超过了第二个五年计划后两年即1961年和1962年的原定的水平,1961年应当适当地缩小基本建设的规模,调整发展的速度,在已有的胜利的基础上,采取巩固、充实和提高的方针。这就是说,应当努力提高产品的质量,增加产品的品种,加强生产中的薄弱环节,继续开展群众性的技术革新运动,节约原材料,降低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坚决地正确地贯彻执行这个方针,是全国钢铁职工重大的政治任务。尽管在前进的道路上还有许多困难,但是我们相信,根据这个方针作去,困难是能够克服的。钢铁工业三年大跃进是党中央和毛主席英明领导的伟大胜利,是三面红旗的伟大胜利。有了三年大跃进的丰富经验,今后只要我们坚持鼓足干劲、力争上游的革命精神,发扬实事求是,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一定会完成今年的任务,从胜利走向胜利。

猜你喜欢

大跃进钢铁工业钢铁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设立山东自贸区对山东钢铁工业的影响及对策建议
四川省钢铁工业能效水平及节能潜力研究
“钢铁侠”
扑面而来的“钢铁鸟”
“大跃进”运动与中国卷烟生产和消费的常态化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药品审批困局:从“大跃进”到“大塞车”
“大跃进”后的产能过剩与城市工业的增效改革
我国钢铁工业“十二五”发展思路及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