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辽沈大捷是毛泽东思想的光辉胜利

1960-08-20周赤萍

中国青年 1960年21期
关键词:林总辽沈战役兵力

周赤萍

东北地区的敌人,经过我一九四七年到一九四八年初的秋、冬、春季三次攻势后,被我分割、压缩、孤立在中长、北宁线上几个大的据点,企图据隅顽守、伺机再起。一九四八年冬,蒋介石犹如热锅上的蚂蚁,几度奔窜于平、津、沈、锦之间,调兵遣将,企图挽救其败北之师。但历史注定了他的失败命运,垂死挣扎挽救不了他的死亡。在毛主席无坚不摧、无往不胜的军事思想面前、在以毛主席军事思想武装起来的人民解放军铁锤面前,终于遭到了彻底、干净、全部复灭的惩罚。辽沈战役这一胜利消灭了蒋匪军四十七万余人,输光了蒋介石在东北美式装备的血本,加上当时我军在其他各个战扬上的胜利,使人民解放军不仅在质量上而且在数量上也转入了优势,敌我力量的对比起了极大的变化。由于解放了东北全境,使我们有了雄厚和巩固的战略后方,为解放平津、华北提供了前提,为解放全中国奠定了重要基础。同时在这一战役中,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部队取得了组织大规模歼灭战、攻夺大城市的丰富经验。因此辽沈战役在人民解放战争中具有重大的意义。作为帝国主义及国民党反动派宣传机器的外国记者也不得不唱低调,当时英国路透社记者只得承认:“国民党在满洲的军事挫折,现在已使蒋介石政府比过去二十年存在期间的任何时候,都更加接近崩溃的边缘。”在南京的合众社记者描述当时国民党一片混乱的情况:蒋介石惶惶不安召开会议,“会议以前所未见的阴郁气氛为特点,描述目前的军事情况,为对日战争结束以来之最严重者”;美联社的记者也懊丧地说国民党“在满洲的严重败北已使南京突呈紧张,人们在公开议论着政府迁移的可能性”。继辽沈战役之后,人民解放军以秋风扫落叶之势,所向披靡,经过淮海、平津战役,在不到一年时间即取得全国胜利,结束了国民党反动派的二十多年的反动统治。

为了全歼东北境内的敌人、解放全东北,毛主席对于辽沈战役的作战方针,作了英明的指示。毛主席提出必须首先歼灭锦州至唐山一线之敌,并攻克锦州、榆关、唐山诸点。为了歼灭这些敌人,毛主席说:“你们现在就应该准备使用主力于该线,而置长春、沈阳两敌于不顾,并准备在打锦州时歼灭可能由长、沈援锦之敌。”又说:“你们的中心注意力必须放在锦州作战方面,求得尽可能迅速地攻克该城。即使一场其他目的都未达到,只要攻克了锦州,你们就有了主动权,就是一个伟大的胜利。”毛主席的正确指示,保证了辽沈战役的胜利,林总根据毛主席的指示,进行的周密组织和英明果断指挥,加速了战争的进程、缩短了战役的时间表。战役进行和发展的结果表明,毛主席关于辽沈战役作战方针的指示得到了完全实现,战争完全按照毛主席指示的方向进行。锦州一战,国民党东北“剿总”副总司令范汉桀的十余万人全部复灭,逼使长春敌人起义和无条件投降;辽西一战,廖耀湘兵团十万余人全部就歼,造成了沈阳解放的形势;沈阳一战,东北全部即告解放。

在辽沈战役中,我们十纵和四纵等友邻部队,担任打援任务,阻击从沈阳南下和葫、锦北上的援敌,截断敌人西逃的归路,筑起一道铜墙铁壁,将东北四十多万敌人关起门来逐个捕打,这也是毛主席关于攻占锦州战略意图的重要环节。当时,林、罗首长指出打援任务能否顺利完成,是保证夺取锦州和辽沈战役的关键之一,要求我们:坚决完成阻援任务,打出一个万古流芳的仗来,创造防御战的光辉范例。毛主席的战略思想和林总等首长提出的要求,鼓舞了我纵全体指战员的斗志,个个燃起了熊熊的阶级仇恨火焰,决心保证完成上级交给的光荣任务。

辽沈战役的胜利是毛泽东思想的胜利,组成胜利的要素很多,我体会到主要有如下四点;

充分准备,奠定了战役胜利的基础

这一战役是在我军夏季军政整训训之后的基础上进行的。为迎接新的战斗任务。一九四八年我东北人民解放军进行了夏季整训,取得了预定的胜利。当时我纵在开源进行的为时四个多月的政治和军事整训,完成了保证辽沈战役胜利的思想上、组织上、技术上、物质上的充分准备。

关于部队整训,毛主席说:“……人民解放用诉苦和三查方法进行了新式整军运动,将使自己无敌于天下。”我们正是按照毛主席这一指示来进行军政整训的。为了迅速有效地歼灭敌人,我们作了周密的部署,进行了长时期的准备。事实证明,军政整训对我们迅速取得胜利,有着决定性的意义,这种准备正是体现着毛主席关于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的重要标志。根据上级党委及首长指示,我们要求:广大指战员通过整训在政治上达到进一步了解战争性质、了解为谁而战、划清爱与恨,以提高阶级觉悟;在组织上纯洁组织、整顿纪律、增强团结;在作风上要“联系群众、勇敢顽强、能吃苦、不怕困难、坚决执行命令、上极指到哪里打到哪里,有高度战斗积极性和机断专行”;在战略战术上结合总结春季攻势经验,在全军中反复学习了毛主席十大军事原则以及林总根据毛主席军事原则提出的战术要求。根据我纵在东北战斗中担负阻击战较多、以及当时部队在开源集训的情况,我们假设我军主力攻长春,敌人由沈阳北援,我纵必须在新老开源间进行阻击,因此全军认真进行了防御战的训练。训练中纵队党委提出防御战必须树立坚守阵地、不让敌人前进一步的决心,应以以我为主之精神,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随时掌握战斗中的主动权,使干部认识一点可能决定全局,全局成败亦可能决定一点的意义;在具体战术训练上讨论了打援的兵力配置与火力配备,坚守与反突击、包围迂回与反包围迂回,工事构筑与打坦克、防空、防御战斗的后勤工作等问题。在连队中还反复讨论了构筑最巩固的工事、一个工事要多少人来守、能守多久、一个阵地能消耗敌人多少炮弹、,一个核心阵地又能消耗敌人多少炮弹,上述问题在训练中逐个加以解决。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我们也准备了两手,既进行了防御战训练,又进行了进攻战训练,特别是深入学习了毛主席军事原则及林总根据毛主席军事原则提出的“一点、二面、三三制、四快一馒”<注>等战术。总的说,我们防御战的训练是比较成熟的,进攻战的训练也有较大成绩。我们在训练中军事整训与政治整训得到紧密结合,军事整训与战斗准备得到密切结合,进攻训练与防御训练得到密切结合。经过整训,使我们的军队具备了既有高度的政治觉悟,又有优良的战斗作风,既勇敢顽强又粗掌了战术,既能进攻又能防守;进攻中能迅速集中优势兵力,以多制少,以十歼一;在防御中则能以少胜多,以一顶十。经过整训我军军力得到空前充实,战斗力得到空前提高,部队求战心切,要求战斗任务之请战书如雪片飞来,故一经投入战斗就如猛虎下山,蛟龙入海,所向无敌。

精辟的调查分析,决定了正确的战略方针和战役部署

毛主席经常教导我们:只有正确地认识客观世界,才能正确地改造世界。认识客观世界,就要靠调查研究。调查研究是决定政策的依据,“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因此,一切工作均需从调查研究入手。孙子所谓“知已知彼,百战不殆”,说明调查研究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根据,更是军事指挥员取得战争胜利的重要环节。林总根据毛主席关于调查研究的指示,作了深入的阐述和应用。他经常告诫我们:了解敌情、地形是攻击的基础,只有把敌情了解后才有正确的决定,才能正确选择攻击目标,只有摸清情况的指挥员,才会有勇敢的指挥员,不摸清情况一般是要打败仗的,即使打胜仗也是偶然的。他又说:要坚决反对打主观主义仗、反对打官僚主义仗、反对打莽撞仗;打主观主义仗必然要碰得头破血流,必然要打败仗。林总为此作了一些重要的规定:敌人一天驻防须有半天以上侦察准备,敌人五天驻防须有二天以上侦察准备;各级指挥员一定要看地形,行进时要走在部队的最前头。侦察的目的就是了解敌情、选择弱点,以便决定主攻方向,以我之强,攻敌之弱,取得速决全歼的胜利。关于什么是弱点,林总告诉我们是足以瓦解敌人全局而不是不关紧要的地方。

辽沈战役的作战方针指示是毛主席精辟地调查分析研究全国和东北战场敌我形势后提出的作战纲领,毛主席在指示中给我们英明地选择了整个战役的钮结——敌人的致命弱点——锦州为主攻方向,同时安排了整个战役的打法,因为锦州是联结东北与华北的战略要点,锦州一下,敌人就前进不得、后退不能,成了瓮中之鳖,说明选择锦州为主攻方向是带有全局意义的。林总根据毛主席的指示,作了周密的部署,而他在部署每一战斗中也总是首先了解情况,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自己的行动。因此,他了解的情况具体深入,而他判断敌人的作战弱点和动向又是那么准确,选择攻击方向正是敌人的弱点和致命之处。锦州之役,林总亲自带领各兵种指挥员看地形、选择敌人弱点和要害、决定突破口,由于选择目标的正确,故能对敌人一战就歼。锦州、辽西大捷,歼灭了蒋匪有生力量的主力范汉杰、廖耀湘兵团,正是突破了敌人的致命弱点,因而,实际上已完全决定了东北蒋军的命运。在战役部署中林总把四纵放在塔山阻敌北援,把我纵等部队放在新立屯、黑山一线进行运动防御,阻击廖耀湘兵团西进,是完全按照敌情分析、地形选择、部队特点而作出的正确部署,战斗发展的结果不出所料,敌人的行动完全按照林总规定的计划进行。

总之,辽沈战役的胜利充分体现了敌我态势分析的正确、战略方针和战役部署的正确。由于敌我态势、敌我力量分析的正确,因而战略方针和战役部署正确,这是毛主席正确掌握了敌情、所作出正确指示的结果,也是林总坚决执行了毛主席英明正确指示、作出了正确的战役部署所取得的结果。

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保证了辽沈战役的全面胜利

辽沈战役的胜利,具体地说是毛主席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军事思想的胜利。毛主席告诉我们,“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作战方法,不但必须应用于战役的部署方面,而且必须应用于战术的部署方面”;“集中兵力各个歼敌的原则,以歼灭敌军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不以保守或夺取地方为主要目标”。毛主席根据他的“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原则提出了在每一战役中,使用二倍、三倍、四倍,有时甚至五倍、六倍于敌人的兵力,四面包围敌人、力求全歼,不使漏网。林总总是最善于运用毛主席集中兵力歼灭敌人的思想。因此,每打必歼。林总在每一次战斗中都告诉我们:必须集中兵力和火力、组织强大突击力量、突击敌人弱点,在一个缺口打进去,得胜后迅速扩张战果。辽沈战役的胜利正是根据这个军事原则而进行的。东北战场上的四十多万蒋军是国民党拿出来与我较量的所谓精锐部队,绝大部分是美式装备,有两个军是蒋介石的五大主力中的两个,歼灭这一支不仅是一般的而且是精锐的有生力量是我们的主要目标。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东北人民解放军集中了包括地方武装在内的七十多万人,并以其中75%到80%的力量、与敌人五比一的绝对优势兵力,集中歼灭锦州敌人,不管敌人如何顽抗,经过包括扫清外围战在内的半个月的准备之下,仅仅三十一小时战斗就攻下了锦州,歼敌十余万人。辽西大战,我们同样是以大于廖耀湘兵团四倍到五倍的兵力,以我十纵阻击防地为基础,以压倒优势之兵力全线突击,将敌人十万余人穿插分割、包围成四分五裂,然后各个歼灭,经过一天多战斗,即全歼敌人。没有以多胜少,要速决全歼这么多敌人是不可想象的。

在防御中我们是以少制多、以一顶十的,这是集中优势兵力的另一侧面。不能以最少限度的兵力来防御和阻击敌人,就会妨碍最高限度地集中兵力于主要方面,就会分散进攻力量,顾此失彼。在锦州攻坚战中,我纵队在新立屯一线进行运动防御,以少制多地牵制敌人,制止敌人向锦州增援;在我军攻克锦州后,敌人以五个军组成廖耀湘西进兵团,我纵以一顶十地在黑山进行阻击战,一方面阻止廖耀湘兵团西逃,一方面咬住敌人,保证我军争取时间、集中优势兵力、包围敌人,待我攻打锦州队伍回师时,我军已布下了天罗地网,将廖兵团团团围住,使其西进不得,东退不能,终于全部就歼。辽西大捷后,大军云集沈阳,沈阳敌人已如瓮中之鳖、兵无斗志,我军再以绝对优势兵力攻克该城。因此,辽沈战役是我军贯彻毛主席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战术思想的良好范例之一。

为了保证主要方面集中优势兵力围歼敌人,我们以少胜多的阻击战是十分激烈的,但我军有高度的阶级觉悟,是用毛主席军事思想武起来的,我们已准备好了防御工事,在我阵地上敌我兵力虽然我是处于

绝对劣势,但从全局上我是占于绝对优势。我们懂得一点决定全局的道理,要我纵队一口吃掉敌人是不可能的,然而我们却能狠狠咬住他们,这样就能引来无数钢刀锐箭,将敌人剁成血肉酱。这样即使我们被拉脱几颗牙齿,有什么吝惜,即使有些伤痛,有什么不能忍受呢。十纵能否守住阵地、抓住敌人,不让敌人跑掉,决定了兄弟部队能否顺利歼灭敌人和整个战役能否取得全胜。因此全军凭借工事及火力大量杀伤敌人,减少自己伤亡,不惜一切代价,浴血苦战,死打硬拚,阵地失而复得,反复争夺,最终拖住了敌人,阻击敌人寸土未进,特别是换取了时间,使我军能集中优势兵力将敌人围而歼之。由于黑山阻击战关系全局,上级对我纵队以十二分的信任,将这一重任交给我们。当时我们充满了乐观主义精神,是有充分的信心和决心能完成阻击任务的。我们相信依靠上级的正确领导,相信我们十纵战士的觉悟和战斗力,我们阵地是固若金汤、牢不可破的,因而总的说是从容地来指挥战斗的;但由于黑山阻击战的好坏关系全局,因此我们的心情也是十分紧张的,我与梁兴初同志连绩四昼夜在指挥所,已达到了废寝忘食的程度,兢兢业业指挥这一场你死我活的战斗,为每一阵地的得失,为整个战斗之成败而担心。经过数天苦战,终于取得了阻击和歼灭敌人的完全胜利,使敌人在我纵阵地前尸横遍野、血流成渠。瞬间我军全线出击,以绝对优势之兵力,以排山倒海之势,大举围歼敌人,炮火之激烈震撼天地,夜间熊熊大火,胜过赤壁。之后,战场俘虏如蠕动般的蚂蚁,茫茫如丧家之犬,大炮、汽车历历在目,枪枝子弹满山遍野皆是。辽沈战役的胜利是我军集中优势兵力于主要方面歼灭敌人的光辉范例,集中兵力之多胜利之大,为此次战役之前中国历史所罕见,无怪乎敌新六军军长李涛在被我俘后,不服输地说我们“狡猾”,使用兵力太多;正说明我们集中了绝对优势兵力狠狠打击敌人的正确。

政治因素是军事胜利的重要因素

辽沈战役的胜利既是军事上的胜利,又是政治上的胜利。毛主席说:“人民解放军的战争所具有的爱国的正义的革命的性质,必然要获得全国人民的拥护。这就是战胜蒋介石的政治基础。”由于国民党发动的内战是反人民的非正义的,由于国民党政府贪污腐化、横征暴敛,他们的部队到处奸淫掳掠,因而激起人民无比的愤怒,完全处于全民包围之中,他们与群众的关系是水火不相容的关系,反动派的反动本质,使他们脱离了99%的群众,因此它是由强到弱、由弱到失败,从失败走向复灭。敌人为挽救其垂死的统治,曾经采取镇压的恐怖手段拚命抵抗,亦逃不出死亡的规律。由于蒋介石脱离了人民与人民为敌,因此他与历代王朝的衰亡一样都逃不出死亡的命运。毛主席说,我们进行的是人民战争。我军是人民的军队,为人民利益而战的,是大兴仁义之师,因而所到之处群众箪食壶浆,夹道欢迎,与人民有着血肉相连、水乳交融的关系。特别是根据毛主席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的指示,我们在北满、东满、西满解放了的地区,进行了根据地的建设。毛主席要求我们“将正规军队的相当部分,分散到各军分区去,从事发动群众,消灭土匪,建立政权,组织游击队、民兵和自卫军,以便巩固地方,配合野战军,粉碎国民党的进攻”。关于根据地的建设,毛主席曾说:“没有这种战略基地,一切战略任务的执行和战争目的的实现就失掉了依托。”在这些地区我们开展了全面的清剿土匪,土地改革,东北局派出80%的干部下乡放手发动群众,进行了土改,发展生产,翻身了的人民积极支援解放战争,送儿送郎参军普及农村,使部队得到源源不断的补充。我们军队来自人民,力量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因而能由弱到强,由强到最后取得胜利。历史证明谁是人民的军队,谁代表人民的利益,站在人民一起,谁就立于不败之地,中国人民解放军正是这样的军队。毛主席经常教导我们,政治工作是我军的生命线,在政治整训基础上,我们在军队内部又做了充分的动员和组织工作,因此,战士阶级觉悟和政治素质大为提高,变自在阶级而为自为阶级,虽然新战士多,但他们知道为谁而战,复仇火焰炽热,因而不怕伤亡、不怕困难,单衣薄服,不怕十月寒风凛冽、霜雪飞飘,防御中战士们均抱了与阵地共存亡的决心,愈战愈勇。战斗中莫不以一顶十,人人想办法、个个动脑筋。战斗激烈时,所有人员包括文书、卫生员、司号员、理发员、炊事员,均投入了战斗。地堡打垮了就转到战壕打,战壕打平了就跳到弹坑打;子弹打光了就用手榴弹打,手榴弹打完了就用石头打,或者摸到敌人尸首上去搜集;正面挡不住就插到敌人侧翼去。干部、战士都轻伤不下火线、重伤不叫苦,排长牺牲了班长自动代理,班长牺牲了战士挺身代理,有的班排即使战到最后一人一弹亦仍然坚守阵地。82团某连只剩七、八个伤员和炊事员一起仍然坚守一天,保守了阵地;某排排长李永发同志,把口袋里的钢笔、零钱一把掏给指导员,作为最后一次党费,决心与阵地共存亡。李永发同志身受三处重伤仍坚持用刺刀拼倒了五个敌人,最后壮烈牺牲;战士崔天吉腿受重伤,自己把它割掉,最后与敌人在搏斗中同归于尽;有的死后还将敌人抱住不放;有的表示牺牲了,只要求向家里报一信,表现了为了阶级利益、为了胜利杀身成仁的坚强决心。象李永发、崔天吉等式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在全军中带有相当普遍的现象。战士们不顾一切伤亡前仆后继,共产党员每次冲锋和反击总是走在最前头,一次一次地打退敌人进攻。敌人以大炮、飞机轮番向我们阵地轰击,二十四日下午到二十六日,敌机盖天蔽日而来,轰炸扫射交织,几乎每一阵地均挨过几百发甚至几千发炮弹及炸弹,纵队指挥所也整天弹如雨下,战斗激烈时敌我犬牙交错,敌人甚至逼近了离纵队指挥所不到一千五百码的大小孙家台、贺家洼子,占领了我后勤部的驻地中安堡,但均被我击退了。特别是我二十八师阵地之一的一○一高地,是争夺焦点,敌人以成师、成团的兵力在飞机,大炮配合下,发动了数十次进攻,阵地反复争夺达二十多次,山头被削去了二公尺;廖耀湘最后的王牌——用伪金圆券收买的所谓“敢死队”、由国民党党徒和尉以上军官组成的所谓“效忠党国先锋队”也最后使用上去了;但结果是敌人一次一次地复灭和溃退,我阵地象一把插在敌人喉上的尖刀,始终屹立未动,红旗飞舞。一○一高地战斗是黑山阻击战的高峰,是我纵阻击战斗的光辉范例和英雄诗篇。

黑山阻击战表现了我军为解放事业而战斗的气壮山河、惊天地泣鬼神的壮烈场面,表现了我们阶级战士英勇牺牲、顽强善战的高贵品质。这一战斗我们按照林总指示取得了完全的胜利,实现了上级党委和林总对我纵打援任务的要求。在战斗中我们也付出了相当的代价。正如黑山烈士碑文中林总所题:“任务重于生命”。碑文在叙述当时战斗的英勇顽强时说:昼夜鏖战、奋勇忘生,负伤再战、折骨又冲,以一当百、以少胜众,衣单风寒、忍饥苦撑,三昼三夜、炮火轰轰,黑山阵地、屹立未动,血染黄沙、黑山变红。一九五八年,我因公事经北宁线,特往黑山旧地,以鲜花凭吊英灵,见烈士墓碑塔巍峨、松柏长青,万卉争荣、花圈满目,墓前碑后管理得整齐干净,一片肃穆浑雄、清新和谐气象。每当清明节日,当地党政机关和群众前来祭吊者络绎不绝。站在烈士墓前回忆当年烈士浴血苦战、杀身成仁的英雄气概,我不禁感慨万千,曾即志诗作悼念:

十月天寒冬降临单衣薄服事戎行

恐后争先勇杀敌为民为党敢忘身

血洒黑山泣父老气凌红日动乾坤

跃进之花今遍地心香亿瓣慰忠魂

黑山阻击战虽然付出了相当代价,但守住了阵地、大量杀伤了敌人,争取了时间,换取了更大的胜利,保证了整个战役的全面胜利。在这一战役中,敌人遭到了全军复灭,在我纵阵地面前即横尸数千具,被我纵俘虏一万五千余人,数百门大炮、千辆汽车和其他无数战利品,敌军包括各级军官在内无一漏网。美国训练的新六军军长李涛,曾企图三次逃跑均被我抓住,李在逃跑中装扮成商人,但这位只身逃跑之将饿得实在走不动了,走到我连队来乞饭吃。我警觉的战士见其形迹可疑,于是一再追间,李原形毕露,不得不支吾其词地说:“给我吃了饭,我什么都说!”于是这位“威吓”一时的封建主和洋人的忠实奴仆蒋介石王牌的新六军中将军长就成了我们的战俘。

辽沈战役的胜利是毛泽东思想的光辉胜利,历史告诉我们毛泽东思想是我们一切工作胜利之母,在连年的战争烽火年代里,毛主席思想总是如明亮的灯塔,永远照耀着我们前进的道路。正是如此,辽沈大捷的每一个环节都体现了毛泽东思想的无限生命力,都渗透着毛主席战略思想、作战方针、军事原则的灿烂光辉。在战役中我们深刻体会到:战役的每一个组成部分,不论是政治工作、组织工作、组织战役指挥而至哪怕是一次很局部的战斗都离不开毛泽东思想。按照毛泽东思想去做就是胜利,离开了毛泽东思想,就如置身于茫茫大海、迷失方向,点滴成就也不能取得。

辽沈战役迄今已十有二年了!人民解放战争取得全面胜利后,我们伟大祖国在毛主席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了翻天复地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又取得了光耀夺目的辉煌成就。回顾我们走过的道路,历史教导我们: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用毛泽东思想来武装我们的头脑,不断提高我们政治理论水平和思想水平,按照毛主席所指引的道路前进,才能使我们不走弯路、不犯错误,使我们思想永不退色,工作永远向前,不断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

<注>

“一点、两面、三三制、四快一慢”是林彪同志在解放战争中,根据毛主席的军事原则提出的战术原则。

“一点两面战术”,是指在向敌人进攻的时候,必须集中优势兵力,选择敌人弱点,从一点上突破进去,在敌人内部“开花”,而不是分散兵力到处出击;同时以一部分兵力从另外方向进攻,形成两面、三面或四面包围,以便促成主攻的突破,保证全歼敌人。

“三三制”是一种疏散的进攻战术。通常是一个班分成三个小组,每组三四个人。这样便于班长掌握和指挥,有利于部队进行小群的灵活动作和互相掩护,也有利于在敌人火力下减少伤亡。

“四快一慢”,“四快”是:1,向敌前进要快;2,攻击准备要快;3,突破后扩张战果要快;4,追击要快。“一慢”是指确定总攻击或发起攻击的时机。就是说一定要在一切准备好了的情况下,才发起攻击,如果尚未准备就绪,宁可慢一些,使部队有充裕时间作好充分准备。

猜你喜欢

林总辽沈战役兵力
依赖是最深的爱
Leçon de chinois Parcourez la Chine avec des notions de chinois
Leçon de chinois Parcourez la Chine avec des notions de chinois
企业的贴心人
中央红军长征初期兵力损失考
对辽沈战役中两个有争议问题的看法
辽沈战役历史经验述论
辽沈战役中的电子情报战
官渡之战中曹军兵力考
百团大战参战兵力究竟有多少?——与袁旭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