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困难吓不倒的人

1959-08-16王华敏

中国青年 1959年16期
关键词:石棉木板机器

王华敏

在困难面前

七月的盛夏,火辣辣的太阳炙人皮肤,就是坐着不干活,也会汗流满面,可是青岛木材加工厂却展开了火热的劳动竞赛。

在木工对缝车间的东头有一个小伙子,看他干活多得劲呀,他粗壮的手臂操起鉋子,鉋在木板上,鉋花像被风刮起一样在他身旁飞舞,汗珠一会儿就浸湿了他的衣服,他也顾不得擦一擦。鲍完木板又要对缝,只见他拿起木板来,用一只眼睛瞄它的侧平面,瞄完一次鉋几下,然后把两块木板往一起一合,仔细打量,直到认为满意才丢在半制品堆里。一会儿,墙脚的木板木条已经堆得老高了。

这个青年工人叫徐呈龙,自从劳动竞赛一开始,他就全身心投入了这个运动,一天活干下来,手掌被鉋子磨得通红,腰酸胳膊疼。但是,当他走到办公室一看生产进度表,别的工序都是红线直往上升,只有对缝组老是拖在最后。他感到很泄气。

俗语说:“瓦匠怕找平,不匠怕对缝”,木工对缝是一种精密活儿,在制造家俱的时候,如桌面柜面都是用木板拼起来的,而拼缝中间,不能有一根头发丝的差误,一看不准,就得浪费木料,工作又不能快,每当生产竞赛一开展,对缝组就像老牛一样老拖在最后。徐呈龙尽管感到自己浑身是劲,但在对缝工作上却使不出来。

这一天,他跑到生产管理科去提意见,请求分派他到别的工段工作,管理料没有答应他。

晚上团支部书记对他说:“对缝活本来是难做一些,可是生产上缺这一道工序也不行呀!如果大家都不干,谁来干呢!”徐呈龙低着头,半响没做声,从管理科出来时,他就觉得自己错了:“碰到困难就想逃跑,算是什么青年团员呢!”

1955年,工厂里展开了技术革新运动,党支部书记在党团员会上作了动员报告,说明技术革新的意义,号召大家向王崇伦和全国木工技术革新者黄荣昌学习,用主人翁的态度,发挥不怕一切困难的创造精神。

徐呈龙听完报告,心里一直不平静,他反问自已:“王祟伦、黄荣昌是工人,我也是工人,他们对待生产上的问题是什么态度,我是什么态度?现在考验就在面前,对缝组天天赶工、月月完不成计划我怎么办?……为什么不能大胆设想,造个机器来对缝呢?”

在回家的路上,他还念念不忘机器对缝的事。他参观过国棉二厂和四方车辆厂,这时,细纱机上飞转着的靛子,龙门鉋床上滑过的跑盘……都闪现在他的眼前,他想:纺纱机代替了落后的纺车,鉋床代替了笨重的钢锉,将来连农村也用机器耕地,难道咱们这木工活却老停在手工上,这怎能适应国家的需要?“不,无论怎样困难,一定要创造木板对缝机!”他就这样下了决心。第二天,他找到徐厂长,大胆地说出了自己的愿望。徐厂长热情地说:“你想得很好,对缝活正是全厂的薄弱环节,我们要全力攻破它,努力干吧,党会支持你的。”

非叫它自动化不可

徐呈龙这个在旧社会只读过两年书,平时除去拿鉋子、斧头而外,什么机器也没有摸过,现在却要创造机器,真是谈何容易!虽然,他日日夜夜,吃饭、睡觉,都在想着对缝机,但是这机器是个什么模样呀?他脑筋里却连个影子也没有。他想,首先,要观察机器是怎样工作的?木器厂除去电锯以外,又没有别的机器可看,他只好跑到郊外铁路边来看火车头。这怪物只要“呜!”“呜!”一叫,就“轰轰隆隆”地带着一长串沉重的车厢往前跑,一会儿就不见影子了。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它有许多的轮子,这些轮子紧紧地卡在铁轨上,前面有个什么动力一带,所有的轮子都沿着轨道滚得又直又快!他把火车看得入了迷,看呀,想呀,忽然他感到找到窍门了。对缝机不是也可以按这原理来办吗?比加,先造个木头架子,两边安上鉋刀,架子上安两道轨,把要对缝的木板放在轨道上,然后,用什么动力一带,木板就会沿着轨道,紧紧地擦过鉋刀,不是被鉋得又平又直吗?

想的时候倒是挺明白,等他拿起铅笔来画图,问题又来了,架子、轨道、鉋子怎么个安法呀?木板往哪儿搁?他的笔在纸上停住了。

晚上,他想得睡不着觉,就找几根缺棍、木板、木条,按自己的想法摆弄着,一面摆,一面想,突然他记起一个老工人的话:“铁工用的鉋床鉋出来的活不是丝毫不差吗?”他联想到龙门鉋床的原理来:“对缝机也可以像龙门鉋床一样,做上轨道,鉋子底下安上小车,再用架子把鉋子镶住,让它按规格走。”

天蒙蒙亮,他急急地走到工厂,找了两根铁条,四个小轮子就比量着,觉得还有门道。从此徐呈龙开始了他的对缝机试制工作。黄昏时分,四方区的工人们都匆匆地赶回家去洗澡,或到海水里去泡泡,解解热气。徐呈龙从车间出来,披着汗渍渍的衣服,却直奔向试制对缝机的小仓库,拿起铁锤就敲敲打打地干起来,直到深夜。他就这样日夜苦干,经过半年的时间,在老师傅的协助下,一架手推对缝机终于制造出来了。

机器是制造出来了,它比人工对缝提高效率两倍半。可是,这架机器却不受人欢迎。它仅是将来机械化的一个雏型,干活不能使用电力,只能用手推。徐呈龙在用它干活的时候一因为用力过度满脸胀得通缸,豆粒般的汗珠刷刷地往下掉,气喘得不行。所以,谁也不肯用这个笨机器,只有他的好朋友韩祥瑞肯用,人们见了便说:“韩祥瑞,像你这样干活,当心少活十年!”徐呈龙听到这话,心好像被什么猛地刺了一下,他难过地想:“这玩艺儿的确很费劲,难怪别人都不肯用,非叫它电动化不可!”

要像吴运铎那样对待党的事业

要制造电动化机器,首先得说计电动图,那要懂得电动原理、机械原理,要懂物理、几何、要会计算……困难像一重重大山一样横阻在他的面前,他决定一面创造,一面学习。

党非常关心徐呈龙的创造,请重工业局的一位工程师,按照徐呈龙设计的手推对缝机原理,画了一台电动化的车床的图纸,这张图纸经过研究不能用,变成了废纸。但是徐呈龙却把它当成了宝贝,他想,这图纸中间一定包含许许多多科学原理,可以作为自己学画电动机的指南。因此他把这图纸揣在身上,又随身带着粉笔、滑石、尺子,一得空,就把图纸铺在地上,此量着画,吃饭时用筷子比着画,睡觉时在床板上画。下班回家时,他骑在自行车上,脑子里还在想,鉋刀和跑盘的角度怎么安法?他的车子在马路上乱转,他发现脚下的车踏蹬不动了,抬头一看,原来自已的车子正在冲上一个陡坡,四下里一片菜田,他早已骑过家门,跑到郊外来了。尽管这样努力,可是他觉得自己进步很慢,心里不免疑惑起来:“像我这样的文化技术水平,创造机器,行吗?”他觉得面前困难太大了。但是,刚刚想到这里,他又觉得惭愧。近来,他看了一本好书“把一切献给党”,他想起吴运铎同志,人家也是个工人,文化技术水平不高,在战争的年代里,为了革命的需要,出生入死,一个创造连一个创造;自己在和平环境里,难道不能制造一架机器?他鼓励自己说:“要做一个像吴运铎那样光荣的工人,像他那样对待党的事业!”

党为了从多方面支持徐呈龙的创造,好几次派他到上海、北京,南京、长春等地去参观。出去的时候,他也把图纸带在身上,在一些工厂里,看见有电动化的机器,就舍不得离开,蹲在车床旁边就画。一面画,一面向人请教。他在济南开会的时候,和工业厅的一位工程师讨论了对缝机,懂得了这样的机器要用摩擦压力的原理,他又找来关于机械的小册子用心学习。几次参观回来,他的眼界开阔了,积累了知识,经过一年多的辛勤劳动,终于画成了电动对缝机的草图。

电动草图画好了,他兴高彩烈地拿到铁工厂去做,铁工师傅把图拿在手里一边看、一边估算,最后说:

“至少得一万元!”

徐呈龙吓了一跳,卷起图纸就往外跑。一万元,如果不成功,岂不叫国家浪费!

他回到家里,他爱人宿秀美也刚从工厂下班回来(她是青岛国棉五厂的落纱工),显得很疲乏的样子,他才发觉爱人的脸色不太好,就问她:“身体怎样?”

宿秀美羞涩地笑着说:“没什么……我们要有第二个孩子了。”

“那好啊!”徐呈龙衷心地喜悦,但一想到对缝机,却又忍不住叹了一口气,他突然说:“秀美,咱们以后要精打细算,多攒些钱来!”秀美以为他为未来的孩子存钱,心想两个人的工资养活两个孩子还不成问题。谁知徐呈龙却说:“咱们攒钱来制造对缝机!”秀美故意怪嗔地看他一眼税:“看你,心里只有对缝机,要攒多少钱呀!”“一万元!”两人都大吃一惊,他们计算了一下,要积一万元,起码得存五十年!

他终于打消了这个念头,决定利用废料来制造。

木工对缝不能使机器的“理论”被打破了

木材工厂要制造机器,为了节约,而且要用废料来制造,在一般人看来,这也算一件奇闻。但党委书记,支持他,亲自带领徐呈龙和几个小伙子,到下属各厂的仓库里去寻找废机件,派人帮助他做准备安装工作。

徐呈龙小小的制造车间,突然热闹起来,屋子里新砌了打铁炉,买来风箱和铁帖子,还有钢锯、钢锉、电锯,氧气筒等等,徐呈龙、韩祥瑞和另外几个青年木工,现在却要干铁匠活。从此,木工厂里的工人,每天可以听见这间小平房里傅来风箱“呼噜呼噜的吼声,伴随着“叮叮咚咚”击铁的合奏。他们打铁不会使锤子,虎口震得流血,脚背上被火星烧起了燎浆泡,可是他们不知疲倦地劳动着,血红的火光映照着那些年青的兴奋的脸,机器零件终于一个一个地制造出来了,经过七个月的苦战,对缝机初步安装好了。

试事的那天,徐呈龙不敢声张,想偷偷地试,但是还是来了不少人,人们围着机器,指手画脚地议论着。徐呈龙把木板安上跑盘,然后去开电闸,“拍”的一声,皮带转动起来,跑盘在铁架子上缓缓前进,徐呈龙刚刚安下心来,突然,“轰”的一声,一块木板飞上了天,撞在天花板上,震得满屋子灰尘弥漫,人们抱着头东窜西躲。”徐呈龙也惊出一身冷汗,和大家一起拥出了屋子。惊赫未定,只听见屋子里还在“唏哩哗啦”乱响,好像几十个机件都脱节了,满屋子在飞舞,大家面面相观,谁也不敢进去。徐呈龙一咬牙,冲进屋予关上了电闸!

“啊!这就是机械化!可真怕人,下次别来看了!”

“好家伙,今天险些把脑袋砸出了血!”人们纷纷议论着有些保守思想的人,本来对徐呈龙搞电动对缝机就很不满意,他们认为木工对缝,几百年来都是手工干精密活,机器代替不了,因此说他“异想天开”“站着说话不嫌腰疼!”还有人议论说:“徐呈龙是看见王祟伦、郝建秀的照片上了报,想出风头。”

有些“好心肠”的人劝他说:“算了吧,看你搞了好几年,搞出什么名堂没有?白搭功夫。咱们这木匠就老老实实干木匠活,别想那些办不到的事情。”

天色黑了,人都陆续走散,屋子里只剩下徐呈龙一个人,他垂着头望着地下出神,跑盘跌坏了半边,机器零件零乱地散在地上,对缝木板斜挂在车床上……

“咱们木匠就老老实实干木匠活,别去想那些办不到的事情……”人们劝导的话又在徐呈龙耳边响起来。“是啊,我这样干木匠活的人,要搞机械化是困难的,如果我现在就放手不干了,什么人也不能责备我。”徐呈龙心里很乱。他急急走出车间,夜晚的空气十分清新,月色明朗,几朵白云从天空轻巧地掠过,他突然回想起在安装手推对缝机遭到失败时,他也有过失望的情绪,也是在这样有月亮的晚上,党支部书记曾经来看他,向他说:“技术革新的道路是曲折的、艰难的,越是遇到失败和困难的时候,越要坚定,加把劲就能冲上去,不该这么软弱……”他眼前浮现了党支部书记亲切的鼓励的眼光,他想起工厂这几年来,任务繁重了,而劳动效率提高得很慢,生产上存在种种困难……突然一股强烈的感情激动着他“是啊,我搞对缝机不是为了个人名利,也不是想得到表扬,是为了生产上的需要,国家的需要,怎能听了几句话就泄气呢?”他对自己有刚才那种灰心的情绪感到羞愧。

第二天他回家收拾铺盖卷,准备搬到车间去睡,临行的时候,他向妻子说:“秀美,这次试验又失败了,我要日夜跟它缠,非叫它投降不可。”

他就这样把车间当成了家,日日夜夜地拼命地干。实在疲倦了,就把铺盖卷往地上一摊,眯一眯眼,醒过来又接着再干。头几天,他晚上很少睡觉,但时间长了却支持不住,白天疲劳过度,一到晚上,眼皮就像挂着千斤重的锤子,直往下坠,他用冷水浇头,拧耳朵都不行,往往手里拿着锉刀,正在修改一个零件,头一歪就睡着了,还时常做梦。有一次他恍惚走到郊外,天空突然纷纷扬扬下起鹅毛大雪,雪花像拳头那么大!他用手抓一个仔细一看,原来是鉋花,他正在奇怪,那里来的这么多鉋花,忽然听见人喊:“对缝机!对缝机!”一听到“对缝机”三个字他就惊醒了。“唉呀,我怎么又睡了!”他实在想不出更好的办法和瞌睡虫斗争,就索性打开门,跑到街上去,朦胧的月光照着静悄悄的马路,他沿着人行道慢慢地走,走到街尽头又转回去,瞌睡虫总算被他赶跑了。于是他义重新拿起锉刀……。他就这样日以继夜,花了将近四年的时间,经历了千辛万苦,终于在1957年8月15日那一天,把电动对缝机制造成功了。

这机器干活既轻便又灵巧,只要把对缝的木板,安上跑盘,开动电闸,木板自动地走过鉋力,机器上就涌出雪样的鉋花。鉋出的木板拼起缝来分毫不差,比人工对缝提高效率20倍。

从此,对缝车间只要有这么一台机器,两个人操作,可以代替四十个劳动力。

木工对缝不能使机器的“理论”被徐呈龙打破了。

既然没有错,就要斗争到底

三车间的木板,因为没有烘干设备,水分不能充分清除,制造出来的家俱容易裂缝、变形,不能保证质量,这个问题,很使人伤脑筋。因此行政领导向上级打了报告,要求修建一座烘干炉,上级批准投资六万元。这消息使车间的主人和职员、技术自都高兴起来,成为议论的中心。

可是,徐呈龙一听说三车间要花六万元修一个烘干炉,却着急起来,因为他知道青岛市有些小木匠店,利用煤炭烧炉子,架上铁板、木梁,就可以烤干木板,和新式烘干炉同样保证质量,而用土法修建炉子,可以利用本厂的材料,花不了几个钱,那六万元不是就节省了吗?

他骑上自行车,跑遍了青岛市小木厂,终于证明自已的想法是对的。因此,他建议利用本厂一个废厕所来修建一座烘干炉。

谁知他的意见刚说出口,就遭到激烈的反对。

副支书(右派分子),对他的什么土法建炉连听也不愿听,冲着他的脸问道:“徐呈龙,你少管闲事好不好?上级都批准了的东西,你还提什么意见?”

徐呈龙没有想到人们会这样对待他的意见,他满心感到委屈,他一面走一面问自己:为什么说我管闲事,难道为国家节约资金不是大家的事情吗?他想,自己没有别的目的,无非是想省下这六万元。六万元用在需要的地方,要办多少事啊!”党会支持我!”突然一个有力的声音撞进他的心里,“找党去!既然我没有错,就要斗争到底!”他一股气跑到党委会去了。

在党委的支持下,经过和保守派斗争,徐呈龙土法安装的建议终于被采纳了。

于是工人们利用本厂的材料,在业余的间义务劳动,安装工作进行得很顺利,不几天,一座烘干炉就落成了。总共只花了三十元。

可是当第一炉进行试验的时候,由于缺乏经验,烤坏了木板百分之四十。

第二天,黑板报上有人贴了大字报:“徐呈龙浪费木材,对国家财产不负责任!”

徐呈龙没有泄气,他想:“这是第一炉,不能就这样下结论,让我多试几炉,我一定能保证质量。”

他连饭也不吃,冒着高温,钻进炉里去仔细检查了一遍,又和烧煤的工人一起研究,终于发现是操作上的问题:木板堆在一起,火力太猛,着力不均匀,挨火近的木材,容易损坏。他找到这些原因以后,就总结出“三平一均”的操作法,第二炉就百分之百地保证了质量。

已经过去十几天了,烘干炉生产正常地进行着。一天,徐呈龙正在吃饭,工友突然气急败坏跑来:“不好了,炉子要失火了!”徐呈龙一听,丢下筷子就跑,他推开炉门一看,炉膛里三极横梁,断了一根,旁边两根也弯了(这是修建的本工粗心造成的)。大量的木材眼看着要塌下来,一挨到烧得通红的铁板,就会着火了。

徐呈龙脸都吓白了。他冒着95度的高温,一低头钻进炉子里去,迎面一阵热辣辣的烟火袭来,呛得他喘不过气,脸上像针扎一样痛,汗刷刷地往外涌,一下子湿透了衣服,他支持不住,退了出来,他不甘心,再往里钻,又被逼出来,像这样进进出出接连三次。

徐呈龙站在炉子跟前,眼睁睁地看见木板往下沉,有的已经烤黄了,快挨上铁板了,危险越来越近,再不抢救一场大火就会发生,除去到炉子里换下横梁,又没有别的办法。于是他什么也不顾了,抓住一条湿,毛巾包住脑袋,把脚往水里一蘸,一头又钻进去。他利用千金顶托住横梁的两头,和炉外工人合作,拖进去一极四米长的铁棍,架住炉庭,终于保住了国家财产。

当他从炉子里爬出来的时候,只觉得天旋地转,险些一头栽倒在地上,幸好来了些工人团团围住他,把他扶住,他的脸被烧得起了泡,连模样都变了。

“徐呈龙,真是好样的!”人群中发出衷心的赞叹。

困难挡不住勇敢的人

去年十一月,从青岛开住北京的列车在飞驰地前进着,旅客们有的在聊天,有的在打扑克。

有一位旅客突然感到有什么东西直住鼻孔里钻,他抬头一看,半个车厢里飞满了细碎的绒毛,他这才发现车厢的角落里有一个人,正低着头把些石棉绒和棉花正在大腿上搓,周围的几位旅客都在厌烦地瞧着这个人,可是他还一点也没有觉察,于是这位客人走过去,劝他不要弄得石棉绒乱飞。

“你不是青岛木材厂的徐呈龙吗?”这位旅客惊叫起来:“你怎么又研究起石棉来了?”原来他也是一个工人,以前见过徐呈龙。

徐呈龙告诉他,自己是上北京开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大会去的,这次身上带着一个新任务。这是青岛石棉厂请他研究一种石棉纺纱机。青岛石棉厂遇到了很大的困难,这个厂的半制品石棉线过去一直是依靠农村妇女用手工纺,每天需三万个劳动力,自从农村大跃进以来,劳动力紧强,找不到人加工,而国家对石棉用品的需要一天天地增加,工厂都陷于半停工状态。因此石棉厂党委通过上级党组织,邀请他帮助石棉厂试制一种可以代替人工的石棉纺纱机。徐呈龙说:“我从前连石棉厂都没有进过,这半个月刚刚和石棉交上了朋友。”

四周的旅客对他的谈话都很感兴趣,关心地问:“你现在有什么窍门没有呢?”

“我倒是有个不成熟的想法:为什么石棉线不能用机器纺,可能是棉花和石棉混在一起,石棉纤维短,而棉花纤维又不能充分发挥作用,如果把棉花织维组织起来,变成棉线,在棉线中间夹石棉,不是就可能用机器了吗?这个办法你们觉得怎样?”徐呈龙总是这样,他无论想到什么问题,总要到处征求意见。

“这倒是一个大胆的设想,为什么不可以试一试呢?”有几位客人被他这种钻研的精神所感染,并且自告奋勇地帮他进行试验。他们向餐车借来一双筷子,在筷子头上缠上棉线,然后绞动棉线,在交义处喂上石棉,想不到竟可以夹上不少的石棉,这意外的收获,使大家都高兴起来。一个新的石棉纺纱机的原理就这样孕育出来了。

徐呈龙到北京以后,在会议的空隙时间,访问参加会议的纺织技术人员,并且参观纺织厂、石棉厂,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人家,很多人都认为这办法“有识”,给他很大的鼓励。因此回到青岛后,他就画好了一个制造石棉纺纱机的草图,石棉厂派了纺石棉纱能手赵淑美、木工师傅高仁芳,铁工师傅钟立栋帮助他,经过20几天的突击,终于把石棉脑纱机的架子搭好了。很快地就投入了试验。

赵淑美这个年青的姑娘,不但手艺很高,而且性格乐观,她在劳动的时候,总是那么镇静、准确、有信心。

但是,在试验过程中要经过多少次失败的考验啊!

起先,赵淑美看两个锭子,机器一转动石棉线就断头,十二月的冬天,赵淑美忙着接头,累得一身大汗。

徐呈龙把每个机器零件都拆下来,凡是认为有可能引起棉线断头的,都作了修改。有时一天几次试验,但是,接连的失败,断头问题像一头拦路虎,挡住了他血的去路,弄到后来,赵淑美只能看一个锭子了。

“像这样的机器还不如手工呢?”一向乐观的赵淑美也有点灰心了。

青岛木材厂有人来参观,看到这种情况,也认为没有成功的希望,好心的人劝徐呈龙回厂去,不要再干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情了。

徐呈龙呢,却一点也没有灰心。他有一股倔脾气:既然和它拼上了,就得坚持到底!反正不能让石棉厂停工!他说:“现在用棍子打我我也不走了。”

赵淑美惊奇地看着他,这个人的意志多么顽强啊!是什么力量在支持他。现在她才懂得,一个木匠为什么能发明那么多机器了。姑娘想道:是的,一定要帮助他、支持他,一直到制造成功!赵淑美一跳站了起来,愉快地说:“咱们继续干吧!”从此,她和徐呈龙一直合作得很好。

一天又一天,他们反复地试验、修改,胜利和失败的情况交替地出现,不管怎样,一个个技术问题被突破了,他们正朝着胜利的方向前进着。

赵淑美已能看四个锭子,再跃进一步就成功了。

除夕的前一天,人们都回家过年,只有徐呈龙一个人蹲在冷冰冰的车间里,仍然在研究机器。半夜里,他觉得口渴,喝了一口水,感到太凉,一口吐了出来,无意间喷在机器上;他突然想到,宿秀美告诉他,细纱间喷雾的作用,是因为棉线有了水分可以增加拉力。他怀着激动的心情,把三个穗子泡在水里,再用到机器上,很长时间没有断头。

他这才喘了一口气,疲倦地倒在椅子上,欢欣地想:“石棉纺纱机成功了!”

短织维石棉不能用机器纺的“理论”,又被徐呈龙打破了,这机器提高了工效一百三十多倍,为国家节约了一百六十多万元。

徐呈龙啊,徐呈龙,他就是这样,为了党的事业,忠心耿耿,苦学苦钻,在困难面前从没有退缩过。不会绘图学绘图,不懂机械学机械,不会打铁学铁工,几年来,经过艰难曲折的道路,他终于成为一个技术革新的标兵,盛开着技术革新的花朵。第一个五年计划,他创造和改进了六十五种机器、工具和操作方法,为国家创造和节约了财富150万元,应用到生产以后,可节省十一万多工时,相当于一个工人一百三十年的工作量。第二个五年计划,他更加迈开了脚步,朝着科学技术的高峰前进,又有三四、十种创造和革新!他不愧是工人阶级的好儿子。

猜你喜欢

石棉木板机器
机器狗
机器狗
木板上的世外桃源
未来机器城
石棉联社举办农信杯柑甜欢乐拍
木板
不会上浮的木板
欧洲国家应尽快消除石棉相关疾病
READINGS
健康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