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第二十四章学习辅导
1959-08-16周琪
周琪
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第三版)第二十四章,以研究生产资料公有制和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性质为中心,概括地说明了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全貌。主要内容是: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社会主义社会经济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作用。
一、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包括两个方面,即社会主义生产力和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大家知道,社会主义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物质基础,同时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社会主义生产力的性质和状况。因此要了解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就需要了解社会主义的生产力;离开社会主义生产力,就不能很好地认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所以教科书在阐述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社会主义经济规律之前,首先阐述了社会主义生产力的特点。
社会主义生产力的特点是:生产高度积聚和技术不断进步。生产积聚就是生产资料、劳动力和产品的生产日益集中在大企业中,大企业越来越大,越来越多。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也是日益积聚,但是,社会主义生产积聚的程度比资本主义更高。因为生产资料公有制,可以根据技术发展状况确定生产规模,而不受私有制的限制。社会主义生产积聚,不但比资本主义生产积聚的程度高,而且在性质上有根本区别。社会主义生产积聚的目的是为了发展生产,改善人民生活,方法是统筹兼顾、全面安排,以便充分发挥经济效果,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本主义生产积聚的目的是为了增加资本家的利润,办法是加强对工人阶级的剥削,排挤和吞并中小企业。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的高度积聚,是和技术不断进步密切联系在一起的,社会主义社会要求技术不断进步,因为只有技术不断进步,才能使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同时,由于社会主义社会实行了生产资料公有制,可以有计划有组织地研究新技术,不断地把发明创造用在生产中,以便促使生产高速度地向前发展。社会主义社会提高技术的基本方针是:在不断改进生产工具和工艺过程的基础上,实行机械化、自动化和电气化,广泛利用化学和原子能。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过程中,不断改进生产工具和技术,是社会生产不断高涨的决定条件。
社会生产力是由生产资料和从事生产的人构成的,劳动者是基本的生产力,因此,教科书进一步从人的方面分析了社会主义生产力的特点。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劳动人民的文化技术水平大大提高了,工程技术人员的队伍已经形成。劳动人民文化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差别逐步缩小,是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也是发展生产力的重要因素。
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基本建立起来,但是“一穷二白”的局面还未根本改变,社会主义还缺乏巩固的物质基础,人民群众的文化技术水平还不高。解决这个矛盾的办法是进行技术革命与文化革命。学习社会主义生产力这个问题,要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这对党中央提出的技术革命和文化革命的意义,将会有更深刻的体会。
二、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
教科书在分析了社会主义生产力之后,进而从三个方面阐述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
首先,分析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区别,说明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优越性。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是生产资料公有制。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最根本的特点,所有其他特点都是从这里产生,或者与它密切关联。以后我们在研究融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其他方面和经济规律问题时,都要从这点出发。
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由于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相结合的方式同资本主义社会根本不同,因此,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关系的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生产资料公有制,不仅使劳动者不再受剥削,而且把他们联合起来,为共同的利益而工作,从此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摆脱了压迫和奴役的关系,形成了新的同志式的合作和社会主义互助的关系。
生产资料公有制也使产品分配的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由于生产资料掌握在劳动人民手中,彻底地消灭了剥削阶级不劳而获的分配制度,劳动人民生产的产品归劳动者所有。在社会主义社会里,产品也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满足劳动者和家庭个人需要的,一部分是为了扩大再生产,满足社会需要的。满足个人需要的产品按劳动的数量和质量分配,即按劳分配。
综上所述,可以看到,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比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具有无比的优越性。
第二、教科书分析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两种形式根源和相互关系。
在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里,社会主义公有制都有两种形式,即以国家为代表的全民所有制和以集体生产或合作社为代表的集体所有制。与两种公有制相适应的有两种经济:国营经济和合作社经济。
为什么社会主义社会存在两种形式的公有制呢?教科书说是因为工人阶级夺取政权之后,遇到了几种私有制经济。资本主义经济,其特点是以剥削他人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农民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其特点是以个人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对资本主义经济要采取剥夺的办法,收归国有,成为全民财产(我国对官僚资本是剥夺,对民族资本是赎买。)对农民和个体手工业者就不能采取剥夺收归国有的办法。因为他们是劳动者,马列主义不允许对劳动者剥夺。另方面因为他们是小生产,一般地说,如果收归国有,国家也难以直接经营,只能通过合作化的道路把农民从私有制引导到集体所有制。因此,我们说,公有制的两种形式的存在是客观的必然性,它反映出工人阶级和农民走向社会主义继而走向共产主义的道路的特点。
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就其社会性质来说,都是社会主义所有制,它们的共同点是:(1)都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与集体劳动为基础;(2)都消灭了剥削,建立了同志平等互助的关系;(3)生产的目的都是为了满足劳动者日益增长的需要;(4)都是计划经济;(5)都实行按劳分配。但是,全民所有制经济与集体所有制经济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别:(1)生产资料和产品公有制程度不同,一个是全民所有,一个是集体所有,一个能根据全民需要统一调拨,一个还不能根据全国需要统一调拨;(2)在个人消费品分配方面,虽然都实行按劳分配,但是范围不同。国营企业在全国范围内同工同酬,集体经济只在集体范围内同工同酬,集体之间尚有差别;(3)国家对国营企业进行直接领导,如委派干部,确定生产指标和计划。集体经济的干部则由代表大会选举,计划由社员大会决定。但是,两种所有制的差别不是根本性的差别,而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范围内两种经济的差别。它们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
我国现在也存在两种形式的公有制。六中全会指出,集体所有制对现在人民公社生产的发展还有积极作用,因为我们的农业基本上是手工劳劲。但是全民所有制比集体所有制更进步,因此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觉悟水平的提高,逐步把集体所有制过渡到全民所有制。学习教科书社会主义公有制两种形式,要研究我国集体所有制存在的原因,社会主义经济规律在其中的作用,以及由集体所有制过渡到全民所有制的条件和形式。
第三、教科书在阐述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时,还提到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个人财产问题。
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个人财产有两种,一种是个人所有的生活资料,如房屋、农服、家具、银行存款和个人劳动收入等。一种是庄(社)员特殊保留下来的生产资料。如小农具,小工具,家禽家畜,零星树木,家庭副业等等。
个人所有的生活资料永远归个人所有。这是马克思、恩格斯在一百多年以前就肯定了的。而且,社会生产愈发展,产品愈丰富,分配给个人的消费品也必然愈多。因为我们生产的目的就是满足人民物质文化的需要。同时,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占绝对统治地位的条件下,个人所有物品不可能用来作为剥削手段。因此教科书上说:“个人财产所有权,同个人财产继承权一样,受到社会主义国家宪法的保护。”
三、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相互关系问题
教科书在分析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之后,进一步分析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相互关系问题。社会主义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性质,为生产力高速度地不断地发展,开辟了广阔的余地。但是,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也还存在一定的矛盾。由于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生产关系的某些方面就会过时,不再适应生产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因之必须改变生产关系使其适应生产力的要求。不过,与资本主义社会不同,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不具有对抗性质,这种矛盾能够及时的正确的加以解决。教科书列举了苏联工业管理体制和拖拉机站改组等事例,说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又适应又相矛盾的运动状况。社会主义生产方式,是在克服社会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非对抗性的矛盾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毛主席在分析我国人民内部矛盾时曾说,在我国,“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建立起来,它是和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的;但是,它又还很不完善,这些不完善的方面和生产力的发展又是相矛盾的。”并指示我们要逐步找寻适应的形式。我国人民在党中央毛主席的英明领导下,在一九五八年大跃进的基础上,找到人民公社这个加速社会主义建设和两个过渡的最好形式。经过半年的整顿,人民公社进一步巩固了,它更加适合我国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日益显示出它的巨大的优越性。学习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相互关系,有助于我们正确地了解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伟大意义。
四、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问题
教科书还阐述了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经济规律客观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问题。第一,教科书指出,由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代替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资本主义特有的经济规律退出舞台,失去效力;社会主义特有的经济规律产生和发展起来。第二,社会主义经济规律和其他社会经济规律一样,具有客观性质,就是说它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否认经济规律客观性就要犯错误。第三,承认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并不是要人去做规律的奴隶。应该特别指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人们已经成为社会经济关系的主人,能够自觉地去掌握和运用这些规律来为整个社会谋福利。同时,经济规律只提供实现的可能性,还不是现实性。要把可能性变成为现实性,要人们做一系列的工作。在变可能性为现实性的过程中,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个决定因素。
学习经济规律客观性问题,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既要反对盲目急躁情绪,又要反对右倾保守思想,发挥主观能动作用,而在当前主要是反对一部分干部中滋长的右倾情绪。经过努力本来可以做到的事情,却有很多人认为做不到。因此,不断地批判那些确实存在的右倾保守思想、就有完全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