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农村青年和中小学生进一言
1957-08-16邓子恢
邓子恢
青年人年富力强,生动活泼,积极热情,容易接受新事物,是民族之花,是国家的精华,是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力军。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现正处在第一个五年计划就要结束、第二个五年计划快要开始、我国农村现正处在社会主义改造初步完成、合作社需要进一步巩固、农业生产需要进一步发展的时期。这个时候正需要大批农村青年担负起发展农业生产、巩固合作社、建设社会主义的新农村,来配合国家工业化,把我国建成为繁荣富强的社会主义工业国。但正在这个时候却有不少农村青年不安心于农业生产,要求离开农村进到城市工矿中来。许多从农村出来的中小学生在不能升学后不顾回到农村中去,甚至因此产生不满情绪。这种现象之所以产生,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如目前合作社一般还缺乏经验,办得不够好,因此一般农民收入暂时还比较低,去年城市工矿及国家机关人员也有某些工资增加得不尽合理等,这些都是造成农村青年不安心农业生产的物质因素,今后应逐步加以改变。但我认为农村青年不安心于农业生产的最主要原因还在于思想认识上不全面,甚至有偏差。因此帮助农村青年同志们克服思想上的片面性,帮助他们对于整个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认识,就成为目前安定和提高农村青年的生产情绪、鼓励他们积极参加农业生产,从而做好农业生产的重要关键。现在我想从这个方面向农村青年同志们谈一谈以下几个问题:
一、农业生产在国家社会主义建设中所处的极端重要地位
农村青年不安心农业生产和中小学毕业生不愿意回到农村参加农案劳动的首要原因就是他们对农业生产在国家社会主义建设中所处的极端重要地位认识不足。他们认为国家社会主义建设既然是以工业化为主体,因此就只有参加近代化工业生产才算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他们认为在工业化建设过程中仍然从事于落后的手工经营的农业生产是没有出息的。这种看法显然是片面的不正确的。大家知道农业生产是人民的衣食来源,是提高和改善农民生活的主要途径。不能设想,农业生产不发展,粮食和棉花等农产品生产不足,全国人民在吃不饱、穿不暖的情况下、他们还会有能力有积极性去建设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建设的目的,就是为了在充分归展生产力的基础上,来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的生活需要。其中最根本的,就是保证人民的衣、食需要。因此,无论在任何时候,发展农业生产都是我国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最根本的问题之一。农业生产对农民来说,尤其重要。因为发展农业生产,不仅可以保证农民自己充足的食用,而且只有这样,农民才能拿出更多的剩余农产品去交换自已所需要的各种工业品,如布匹、其他日用必需品和农具、商品肥料等。而所有这些东西,都是农民改善与提高生活和生产所必需的。
农业生产又是发展工业生产的基础。大家知道,要发展工业必须有四个条件:第一,必须有充足的商品粮食和原料供应,我国轻工业产品的原料百分之九十是来自农业生产;城市工人所需要的粮食与副食品必须依靠农业生产来供应。农业生产如果不发展,不能够及时地供给轻工业以原料,不能够供应工人以充分的粮食和副食品,那么轻工业生产如何能够维持与发展起来呢?工人的生活又如何能够维持下去呢?第二,必须有足够的资金,这种资金积累很大部分又直接间接来源于农业生产。大家知道,建立重工业是非常重要的,但重工业本身的资金积累是比较缓慢的。为了优先地发展重工业,就必须从农业生产和轻工业生产方面来积累资金。从第一个五年计划来看,直接从农业生产方面所取得资金积累的比例,虽然已在逐渐减少,但仍然占有相当重要的比重。我国目前的资金积累,从轻工案方面所取得的,巳占整个积累的百分之五十。但是正如上边所说,我国轻工业原料中的百分之九十是来自农业生产,如果农业生产不发展,不能供应轻工业以充足的原料,则轻工业生产的发展便会被迫停滞和衰退下来。这样,国家也就会减少从这方面取得更多资金积累的可能。由此可见,发展农业生产对工业的资金积累不仅起着直接的重大作用,而且也超着间接的重大作用。第三,必须要有广阔的销售市场。我国发展工业的目的,不是为了输出,而主要是为了满足国家建设和全国人民日益增长着的生活与生产的需要。因此,我国工业品的销售市场,主要是在国内而不是在国外。五亿农民购买力的提高就为工业发展开辟了无限广阔的市场,轻工业产品百分之七十靠农村销售,重工业产品销售到农村的,同样也占很大的比重。如果农业生产不发展,农民的购买力不高,工业品销售不出去,试问,在这种情况下,工业还能够迅速发展吗?第四,必须要有足够的出口物资,换取外汇,来向国外购进工业设备,建些出口物资除了一部分矿产和手工业产品之外主要也是靠农产品,如果农案生产不发展,缺乏出口物资,无法购进工业设备,那么工业化也就自然成为空谈。
以上这些情况说明了什么呢?它说明:发展农业生产对社会主义建设具有多么重大的意义,说明农业发展
与工业发展两者之间存在多么密切而不可分离的关系。从此可见那些认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只要发展工业而不必重视农业发展的观点是完全错误的,认为工人有前途从事农业生产没有出息,这又是何等谎谬的想法!应该明确认识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正是最好地为加速工业化服务,而发展工业化又正是为了进一步发展农业生产,两者是互相依存而又互相支援的,轻视农业生产,大家都去当工人,都去从事工业生产,不仅工业上吸收不了这么多人,而且因此减少了农业方面的劳动生产,结果只是破坏工业化,而不是支援工业化。从此可见农业发展必须与工业发展相适应,农民在农村中从事农业生产和工人在工矿中从事工业生产同样是一件极其光荣的事业。工人、农民、战士、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人民都是在不同的战线上为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面劳动,是一种合理分工而又共同协作,彼此之间并没有轻重高低之分。因为只有如此,才能把各方面生产汇合成一个巨大的力量,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才能实现。农村青年是发展农业生产的突击力量,是农业生产的生力军,特别是具有科学常识的中学生和中等技术学校的毕业生,是把我国农业生产引向近代化的新生力量。必须认识自己所担负的光荣历史任务,克服那种不全面不正确的观点,而安下心来,从事农业生产,做我国第一代有文化的农民,追随着亿万农民群众在农业战线上创造出新的战绩来。
二、合作制的优越性和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前途
农村青年不安心于农村,不愿意参加农业生产的次一个原因是对合作社的优越性和我国农业发展远景认识不足。当去年春间全国合作化高潮和四十条农业发展纲要草案公布的时候,不仅农村青年安心于农村生产,而且有很大一批城市青年和中小学生从城市转到农村去参加农业生产。那时候他们有一种错觉,看到当时那种高潮,以为农业生产一下子就可以达到四十条发展纲要的要求指标,干部在宣传中也有许多夸大,如说合作化以后紧接着就是机械化、电气化,耕田不用牛,点灯不用油,磨面不用驴了,农业生产可以很快加倍增产,劳动日分值很高,每个劳动日可以分到二、三元四、五元。实际上这是把远景当作现实,是一种夸大和错觉。结果远景还是远景,现实还是现实,这些夸大宣传和错觉当然不可能马上实现。因此到了去年秋后大家看到并没有机械化电气化,农业增产并没有那么高,劳动日分值并没有那么多,合作制的优越性也没有完全发挥出来,甚至还有缺点不合理的地方,从而他们的热情就开始降低,开始杯疑合作制的优越性,并怀疑农业发展远景,题为搞农业生产没有前途,没有出息。而城市工人和机关人员又正在这个时候评级加薪,有些工资加得高了一些,城市里又需要大批工人和临时工,这样就在农村青年中起着极大的引诱力,因此青年不安心于农村生产的现象产生了。中小学生毕业后不能升学的也不愿意回到农村去参加农业生产,这种情况变化和心理变化是很自然的,也是可以理解的。但现在事过境迁,我们应该来回忆一下,究竟去年高潮时期有些想法和说法是否完全对呢?应该说当时有些夸大的想法和说法是不对的,是超越实际的主观主义的想法。这种主观主义的想法是会在群众中造成错觉,并引起不良后果的。
去年敌后农村中有些人对合作社有一种否定一切丧失前途的看法,和许多青年不安心于农村生产,就是这种不良后果的反映。实际上一切事物总是一步一步向前发展的,我们的合作事业和农业生产也是如此,不可能一下子就做到那样美满,但也不可能一下子又变得很坏。因此幻想,夸大的想法固然不对,但否定一切,丧失前途的看法显然更是不对的。
那么现在农村情况究竟怎么样呢?究竟合作制有没有优越性?我们的农业生产是在发展还是在后退?农业发展的远景如何?四十条农业发展纲要能不能实现呢?青年人参加农业生产有没有前途呢?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应该是肯定的,是不容置疑的。由于我国基本实现合作化只有一年多历史,大家都缺乏经验,所以去年各地合作社在生产计划、技术措施、经营管理,组织形式,年终分配等方面都存在若干缺点和错误,因此合作制优越性尚未充分发挥,甚至在极少数的社还看不到优越性所在。加上不少干部民主作风不够,脱离群众,致引起社内一些不团结现象,这是去冬今春有些人对合作社埋怨甚至怀疑合作社优越性的一个客观原因。但即使在这种时间很短,经验不足,缺点不少:灾情甚重的不利情况下,我们去年的农业生产还是发展的,粮食和绝大部分经济作物都增产了,副业也在迅速恢复和发展,70一80%的社员收入都比入社以前有所增加,大家粮食是够吃的。从这种情况来说,就可以证明合作制比之个体经济确实有很大优越性,证明我国的农业生产有着极大的潜在力量。经过一年来的经验,各地在整社过程中总结了办社经验,改正了缺点,采取了一系列的新措施,如“社队分权”,“三包定产”,“超产提成”,计划有“机动性”,技术措施重视“因地制宜”,牲口“分散喂养”等,特别是中央最近指示民主办社的三个事项下达以后,各地干部下放,参加生产,这样农村中便出现新气象,农民积极性大为提高。在这种新措施新清况的条件下,再加上时间因素,估计三五年后我们的农业合作社可以进一步发挥它的优越性,合作社的生产力会进一步发展,合作社会完全巩固超来,我们的农业生产也将进一步发展,四十条农业发展纲要的基本要求可以达到。到那个时候,农民收入比之今天要大大增加,农民生活也要大为改善.农业对工业化支援也要起更大的作用。这些远景是可以预料得到的,这就不再是幻想,而是可能成为现实的。因此怀疑合作制的优越性,怀疑我国农业发展远景,认为从事农案生产没有前途没有出息的想法和说法是不合乎实际的,是完全错误的。希望所有农村青年农民和青年知识分子对这种想法和说法重新加以研究和考虑。
但是合作社是不是从此就不再会有困难?它的优越性是不是从此就可以自然发挥,农业发展的美好远景就可以自流来到呢?这种想法也是错误的。应该看到合作
社的困难还很多,旧矛盾解决了新矛盾又会出现,合作制的优越性是一回事,如何去发挥这种优越性,发挥得充分不充分,又是另外一回事。这就要看人的因素,看我们是否能够实事求是,是否能与群众一起来共同劳动,共同注意新矛盾新问题,并研究解决办法,来推动工作前进,推动合作制优越性的充分发挥,推动生产力向前发展,最后实现农业发展的远景规划。人是一切事物前进的决定因素,尤其青年人是推动事物前进的新生力量,我们要把合作社办好,要把农业生产大大发展起来,这不是靠神仙,也不是靠什么英雄豪杰,而是靠全体农民、知识分子、技术员和科学家的共同劳动。伟大的革命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的国家现在正进入一个新的时代,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代。依靠前一辈的工人、农民、战士和知识分子的共同努力,依靠他们出生入死,前扑后继,牺牲流血,艰苦奋斗,终于把革命事业引导到了今天的胜利。今后建设事业依靠谁呢?就要依靠下一辈的工人、农民、战士和知识分子伸出双手,挺起双肩来担负起这个光荣而又更艰巨的历史任务。农业生产和农村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任务,就要靠广大农民、知识分子、技术员和农业科学家们大家共同来完成。农村青年和青年知识分子就需要担负更多更大的责任。先苦后甘,先栽树后乘凉。希望农村中的青年农民和知识分子安下心来,从事农业生产,希望不能升学的中小学生回到农村学习农业劳动,参加农业生产,做我们国家第一代有文化的农民,把我国的农业生产引导到更高的水平。
三、关于国家工业化速度和城市就业问题
农村青年不安心于农村和中小学生不愿意参加农业生产的另一个原因,是他们对国家工业化速度和城市就业问题缺乏正确的认识。他们看到这见年来我国工业发展这样快,看到城市就业容易,看到工人生活逐年有所改善,他们就产生羡慕心情,产生轻农重工的心理。中学生毕业后总想在机关企业找一些工作做,青年农民大批往城市里钻,想找些临时工做,或在机关企业里做一些体力劳动工作,这也是很自然的现象。本来农民是工人的前身,中小学毕业生愿意到工矿企业工作是一种好现象。但问题在什么地方呢?在于域市中的机关、企业、学校,吸收不了这样多人。大家知道,过去几年我们为了适应工业发展和各方面建设的需要,吸收新工人的数量是比较大的,机关学校也发展得比较快。但是增加工人,招收学生,是有一定限度的,不能超过工业发展和国家建设的需要,而盲目地无限制地去招收工人,招收学生,否则就会造成人浮于事的现象,这样不仅要增加国家的财政负担,而且对于整个国家建设也要产生极其不利的影响。由此可见,所有农村青年和青年知识分子大批要求到城市来就业,这是做不到的。有人说,为什么不可以加速工业的发展,扩大工业方面的就业范围呢?大家知道,工业发展是要与农业发展相适应,国家建设要与人民生活水平相适应。国家资金积累与人民消费需要更要保持一定的比例,过多过少都是不利的。因此工业发展的速度不是那个人可以任意决定的,面是受着财政,经济,技术,农业,交通运输等各方面的制约,城市就业人数随着工业的发展,有时多一些有时少一些,但也总是有限度的,不能盲目地大量招收工人。对学生升学也有一定的限度,不能升学的中小学生国家不可能完全包下来负责安置,这也是很明显的道理,试问安置到那里去呢?因此,农村青年盲目往城市流,只能造成城市的混乱,招致自己的流浪,并耽误自己的生产,这对国家对自己都没有好处。那么,中小学生不能升学到那里去呢?出路只有一条,回到农村中去参加农业生产,这是最广阔也是最光荣的就业道路。希望农村青年同志看清楚这种现实情况,扭转不安心农村生产和不愿意参加农业劳动的那种不现实思想,大家为国家的利益为自己的前途下决心从事农业生产罢。
有些同志说:农民收入少,工人收入很大,所以不愿意留在农村。这种想法也是不恰当的。他们不知道工人和农民不同,农民住在农村,许多东西,如柴草,饮水、蔬菜、付食品等不要用钱买。住房子走路不用出钱,工人住在城市则不同,样样东西,如房租、水电、蔬菜、付食品、坐电车上班等都要出钱。所以工人工资虽然高一些,但每月开支结果一般也是只够开销。只有单身汉和技术较高收入较多的工人有些剩余,但在乡间有家属的还要寄钱养家,何况今后工资不可能年年增加,即使增加也不可能加得很多很快。因此,农村青年应该安心于农业生产,中小学生不能升学的应该下决心回到农村,参加农业生产,为国家为人民为自已都应该作此打算。
四、关于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关系问题
农村知识青年不愿参加农业劳动还有另一种原因,就是他们在思想上可能仍然重视脑力劳动、而贱视体力劳动。我国有一首古诗说:“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四书中有一句话叫做“学以致仕”,又说“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这些话显然是封建时代“重儒轻农”的谎谬理论。在封建社会和它以前的奴隶社会,及以后的资本主义社会,总之在有阶级剥削的社会里,占绝大多数的劳动人民由于受了统治阶级的压迫剥削,生活非常困难,劳动人民和他们的子弟除个别有机会就学外绝大部分根本不可能上学,以致大多数成为文盲。在那个时候文化为剥削阶级所垄断,他们一方面要降低劳动人民的地位,要使劳动人民丧失自尊心,另一方面要提高文人学士的地位,以便于通过文人学士去统治劳动人民。上述这些谬论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我国革命一开始就驳斥了这种论论,从而克服了知识分子的骄傲自大心理,争取知识分子为人民服务,另一方面又以此提高工人、农民、战士,和其他劳动人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从思想上武装自己,来和敌人作斗争。三十年来这种思想斗争是很激烈的,一般知识分子干部经过长期的斗争锻炼、经过整风,这种贱视体力劳动的盲目自尊心的思想巳基本上改造过来,他们放下了架子,深入群众,与工人、农民、战士同吃同住同劳动,与劳动人民生活在一起,从而取得劳动人民的员诚爱戴,自己也从群众运动和劳动实践中改造了思想,
取得了丰富知识。过去三十年中国革命之所以取得胜利,土地改革、合作化运动之所以顺利完成,与干部这种思想改造有重大关系。但是也还有一部分知识分子干部这种旧思想并未完全肃清,近年来干部中官僚主义作风又有所增长,这种盲目自尊心又在抬头。至于未参加群众运动、未经过整风的新知识分子则可能更多地保留着这种旧思想,“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首诗可能对他们的思想仍然起着很大的影响作用。现在有些中小学生毕业后不愿意回到农村参加农业生产,除了上述各种原因之外,这种旧思想的影响可能有很大关系。希望青年同志们,重新来考虑一下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关系。在封建主义资本主义时代,统治者为了压迫剥削劳动人民,需要这种谬论,我们现在正处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代,还保留这种谬论是不应该的,是错误的。没有劳动人民的体力劳动,没有工农业生产,人类是不能生存的。今天我们求学应该是“学以致用,而不是学以致仕”。脑力劳动应该是为体力劳动服务的。将来的劳动者都要受教育,都要成为知识分子,而知识分子又要成为劳动者,是体力劳动者、同时又是脑力劳动者,从根本上消灭劳动人民与知识分子的差别。这就是共产主义社会所要达到的目的。“劳心者治人”的旧时代巳一去不复反了,残存这种谎谬思想的人应该清醒过来,不要做一个时代的落伍者。现在党中央决定重新整风并号召所有干部放下架子参加生产,从现在起就着手把党和国家领导工作人员的脑力劳动和工人农民的体力劳动之间的鸿沟打破,以后再进一步建立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结合的根本制度。这是一个有着重大历史意义的号召。国家领导工作人员尚且如此,青年学生更应该响应这种号召,身体力行。除一部分升学外大家回到农村中去,跟广大农民一起,把农业生产搞好,把合作社办好,做一个好青年,做一个有文化科学常识又有实际耕作经验的新时代的农民。
五、青年的热情要与老农的经验相结合,突击队要与广大群众共同前进。
从上述各方面来看,农村青年应该安心于农村生产,中小学生应该参加农业劳动,这对国家对人民对家庭对自己都有好处。但在农业生产中必须使青年的积极热情与老农老圃的经验结合超来;使青年突击队与广大农民群众结合起来共同前进。我上面说过,积极、热情容易接受新事物,富有创造性,这是青年人的优点;没有青年人,农案生产是搞不好的。青年人的缺点,是在生产上缺乏经验,遇事不够持重,容易产生片面性和盲目性。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限制很大,地区性特别强烈,种类极其繁杂,要把农业生产搞好,就必须把青年们的积极热情和老农老圃的丰富经验结合起来,取长补短,努力协作,共同前进。大家都知道,我国在农业生产方面的经验,是异常丰富而多采的。总结提高和推广这些经验,对发展我国农业生产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当然,这不是说外国的经验和农业科学的新发明就不重要了)。老农老圃和一切有经验的农民,是中国农业生产传统经验的实践者和传播者。固然,他们中某些人也有保守倾向。但无论如何,他们是最有经验的人,青年们必须向他们学习,尊重他们的意见。现在有些青年,高傲自满,看不起老农老圃,甚至篇他们保守顽固,这是非常错误的。青年人的主要工作是学习,在过去个体经济时代,青年们主要是从自己的父兄长辈们身上学习农业生产知识;合作化之后,学习的机会和条件,大大改善和扩大了,不仅自己家里的人可供学习,整村、整社有经验的人,都可以向他们学习。只要自己虚心学习,没有什么事情学不会学不好的。
如何对待保守思想?首先要弄清“保守”的含义,只有对确实需要和可能的新事物不承认与拒不执行的人,才可以叫做“保守”思想。农民坚持自己成功的经验,不能叫做保守。过去一年各地有一些自封为先进经验但实际是主观主义的规定与措施,受到农民的反对,这能够认为是“保守”吗?不能在过去的农业生产中,特别是在推行技术改进工作中,许多地方的确是犯了不少主观主义的毛病。这种毛病不克服,而盲目地去反对农民的保守思想,这样不仅不能解决真正的保守思想,而且把几千年农民在农业生产中许多成功的经验一概加以抹煞,这种割断历史的作法将更加助长主观主义、教条主义和命令主义的发展。这对农业生产是极其危险的。
由于青年富于积极、热情,容易接受新事物,因而他们是农业生产上的突击队和生力军。在农业合作社中,许多困难依靠他们去克服;许多不容易完成的工作,靠他们去完成。但是,突击队不能离开基本队伍,否则就会陷自己于孤立,形成先锋主义。要发展农案生产,是要依靠广大农民群众大家的积极性来共同努力,才能把事情做好,光靠突击队是不行的。
青年们有自己的特殊性,但特殊性是生长在共同性之中,而不是在共同性之外。因此,在进行农业生产时,不应该片面地去强调青年的特殊性。有的地方,青年们单独时组织了自己的青年生产队,把中年和老年分开,甚至把家庭中的父子兄弟也分开来。这种把自己划在群众圈子之外的做法,是不好的。因为这样,不仅青年们不能从老年、中年那里学习到经验,从而影响生产,不仅会失掉先锋队和突击队的作用,从而脱离群众,而且还要影响家庭和睦、影响家庭生活,这种过分强调特殊性的特殊组织形式,是应该加以改变的。生产队是农业合作社劳动组织的基本形式,一般应该按户编队,服从于社的统一领导。青年队则应该作为突击性临时性的组织,而不宜成为经常性的组织。这一点望所有农村青年同志们加以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