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托尔斯泰关于才能的比喻谈起
1957-08-16周崇坡
周崇坡
负有世界盛誉的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曾作过一个很有意思的比喻,他说:一个人的才能好比分数中的分子,而他对自己才能的估价好比分母;分母愈大,则实际价值愈小。托尔斯泰的名言告诉我们:一个人的才能和他对待才能的态度紧密相关;有真才实学的人,必定首先是虚怀若谷、戒骄戒躁、永不把个人看成“老子天下第一”的人,必定是切切关注公众的、集体的、人民的事业而决不“鼠目寸光”斤斤计较于个人名利的人。伟大的革命领袖列宁和毛主席是最有学问最有才能的人,但他们恰时时刻刻不忘学习再学习;伟大的文豪鲁迅的才能是举世公认的,但他从来没有说过自己是什么“才学之士”,而是把自己看成党领导下用笔作战的一名小兵;对世界科学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的俄国生物学家巴南洛夫的才能是无容讳言的,但他也从来没有认为自己如何了不起,相反地,他谆谆告戒青年并和青年共勉,要常常有勇气对自已说:“我是没有学问的”。因为他们的谦逊好学,因为他们热爱人民,他们的才能并没因为他们不会玄耀自已而减色,相反发出了更加闪灼的光辉。这些例子都说明德和才永远如同人的手足一样不能分离。冯渊却不这样认为,而是把它们割裂开来,强调才的重要。我不知道他的德和才究竟有多高,但就他的骄气冲天,旁若无人并且刻刻萦绕在名利小圈子里的情况看,他的德是微不足道,即便他自我夸耀的所谓“才”,也值得怀疑,这样的人,任他把自己的“才”穿上了怎样美丽的外衣,也决不能对人民对集体的事业作出有益的贡献,甚至还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写到这里,我联想起一个故事来。
有一次,佛教始祖释迦牟尼召集了众弟子,在照例的佛事完毕以后,他问:“一滴水怎样使它永远不干?”这个问题可难倒了众弟子,良久,还没一个人能回答。这时释迦牟尼睁开慧眼微露笑容说:“把这滴水汇集到汪洋大海,它就永远不会于!”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特别是一个知识分子,只有汇集到人民的海洋里去,就今天讲,只有参加到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事业中和工农群众的海洋里去,在那里洗清自己肮脏的个人主义的东西,他才能像海洋的无数滴水珠一样永远也不干枯。冯渊蔑视群众,轻视领导,而把自己和自己的一点知识看得高于一切,这样,他即便是一滴金光耀眼的水珠,他的闪耀的时间也不过短暂的瞬时,结果就消失得无形无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