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孟子

1956-08-16任继愈

中国青年 1956年18期
关键词:劳心贵族阶级

任继愈

身世和师承孟子姓孟名轲,生于公元前372年,死于公元前289年,是战国时孔子学派的一位著名的思想家。他是鲁国的邹(在山东省邹县)地方的人,是鲁国的贵族孟孙氏一族的后代。但是在孟子以前若干世代,已失去了贵族的地位,所以孟子的父亲、祖父以及以上各代的名字也失传了。孟子这种没落贵族家庭出身的情况十分像孔子。孟子是靠他个人的社会活动和学术地位而知名的.

据说孟子的母亲是一位聪明能干、关心子女教养的妇女。当孟子还是小孩子的时候,家住在靠近坟墓的地区(从这一点可推知孟子幼年家境贫困),孟子天天学做埋葬死人的游戏。孟子的母亲认为这个环境对孩子没有好处,就搬到一个市场附近的地区居住。因为靠近市场,孟子天天学习论价钱、做生意的游戏,他母亲认为这也不能使自已的孩子增长知识,又开始第三次搬家。这一次搬到了一所学校的附近。由于耳濡目染,孟子也学习学校里学生们读书、行礼的举动。这是孟子接受鲁国傅统文化的开始。

以后,孟子跟着子思读儒家的经典著作,正式继承了孔子的思想。按照学术傅授的系统来说,曾子(姓曾名参)是孔子的学生,孔子的孙子子思(孔子)是曾子的学生。孟子是孔子第四传的学生。从孔子到孟子中间相隔107年,他们中间思想传授的线索是清楚的。孟子自称是孔子学派的继承人,事实确是这样。但是孟子并不是简单地继承孔子的学说。他在某些方面修正和发展了孔子的学说。

时代和著作

战国时代,中国社会激烈地变化着,旧贵族处在新时代的面前更加显得无能,他们在统治人民,管理军队方面的本领都很差。因此不得不以高官厚禄来招聘一些有专门知识的“士”来帮忙。战国时代各国养“士”的风气比春秋时盛得多。孟子成名以后,受到当时各国君主优待。孟子到各国游说的时候,经常有几十辆车子,和几百名随从人员(里面有他的学生和服役的人),比起春秋时代孔子的生活来,显然阔气得多。孟子曾在齐国作过一短时期官,此后一直没有机会参加政治,和孔子一样,在各国诸侯之间游说,希望实现他的政治理想。他一生活动的地区不出今天山东、河南一带地区,幼年和中年在鲁国,中年成名以后,在齐国、魏国,除了在他家乡鲁国住得时间较长以外,他在齐国住得最久,其次是魏国、滕国,还有其他小国。

孟子生活的时代,是战国时代学术思想最活跃、百家争鸣的时代,由于当时阶级的分化,社会上涌现了各种思想流派。就和孟子先后同时,有专门带兵打仗的军事家,像吴起、孙膑、庞涓;有主张变法图强的法家,像商鞅、申不害;有专门进行外交活动的纵横家,像公孙衍、苏秦、张仪;有宣傅隐居退守的杨朱学派;有宣傅唯物主义的稷下学派,像宋、尹文、田骈、慎到;至于春秋以来影响广泛的墨家更是儒家的有力的敌人。孟子在思。想上,为了发挥孔子以来儒家宣传仁义的主张,必须对其他各派展开激烈的思想斗争。

孟子的政治主张不像纵横家、军事家、或法家那样,实行后马上可以见效,所以孟子尽管在当时享有很高的荣誉,但各国的国君都认为他的办法空洞、不切实际,因而各国都不采纳他的政治主张。孟子一生也和孔子、墨子一样,始终找不到实现他的政治理想的机会。他到了老年,不得不也走了孔子所走的道路,

和学生们讲学著书。现在保有下来的“孟子”这部书,就是他们活动的记录。

“孟子”这部书约三万五千字,是孟子学生们的笔记,里面记载着孟子的政治活动,有关学术问题的问答,以及和其他学派的争论。这部书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百家争鸣、思想斗争的实况。由于这部书说理透辟,文笔犀利、流畅,能够深入浅出,因而被公认为是少数优秀的古代散文的典范。孟子不但是一个哲学家,在文学史上也有很高的地位。

贵王贱霸的政治主张

孟子继承了孔子“仁政”的理想,他认为只有推行“仁政”,才是稳定社会秩序的唯一办法。仁政的主要措施之一就是恢复井田制度。据说古代每八家划作一个生产单位,把田大致划成一个“井”字的样子。每一家耕种一百亩(相当于今天的三十亩)。“井”字中间的一块田是贵族的,叫做“公田”;八家农民的田叫做“私田”(私田的所有权并不归农民私人所有)。农民共同负责耕种中间的“公田”。“公田”的收获物全部归贵族所有;私田的收获物归农民自己。这是比较原始的一种对农民的剥削方式。春秋中叶以后,井田制度就改为按每亩的实际收获量按比例收租。这样,贵族可以不必监督农民生产,可以不必照顾农民的耕作季节,可以随时征调农民去作战,也可以刺激农民加紧生产(因为生产的多,农民也可以多留一些)。所以到了战国时期,井田制度不能复活了。孟子这种想法是开倒车的,行不通的。

但是孟子的主观愿望认为井田制恢复,可以使农民的负担相对地减轻,可以减少一些战争。孟子把他的理想建筑在“仁政”的基础上,认为只要国君天良发现,从思想感情上关怀人民,人民就可以过着幸福的日子。他无法理解,在敌对的阶级社会中根本不可能使剥削的阶级不剥削。所以孟子的“仁政”的理想,只能是个空想,不可能实现。

孟子看到当时贵族们残酷的剥削会引起统治秩序的崩溃,为了统治者们的长远打算,他提出了“省刑罚,薄税敛”的口号。并且他以愤激的感情揭露了贵族们不顾人民死活所造成的罪恶。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对贵族的警告。他指出当时情况是:

“厨房里堆着肥肉,马棚里养着肥马,可是农民脸上有饥饿的颜色,野外躺着饿倒的僵尸,这真是带着一群野兽在吃人啊!”

当时那些荒淫无耻的贵族非常欣赏儒家尊君的主张,因为孔子以来就宣称臣对君要忠顺,小允许造反.有一次齐宣王和孟子谈话。

“听说古代汤把他的国君夏桀赶跑了,武王把他的国君纣打败杀死了。有这样的事吗?”齐宣王问。“在古书上是这样的记载着”,孟子回答。“为臣的居然造反,杀死他的国君,可以这样做吗”?齐宣王问,并希望孟子能够为了国君的利益发表一些只能服从,不能造反的议论。他料想不到孟子说:

“伤害了‘仁的原则的人叫做‘贼,伤害了‘义的原则的人叫做‘残;具有‘残和‘贼这种品质的人叫做‘光棍,我只知道古代曾杀掉了一个‘光棍叫做纣的,没有听说以臣杀君。”孟子这一段激烈的议论,不但说得齐宣王张口结舌,连后来孔孟的追随者都觉得孟子这些话不大像圣贤口吻,我们今天看来,这种让贵族们听来感到不舒服的言论,正是孟子思想中光辉的部分。

孔子只谈到君要像个君的样子,臣要像个臣的样子。至于那些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的人,孔子没有进一步表明态度。孟子对君臣的关系提出了他的相对义务的观点,君对臣不能有绝对的权利。他说:

“君待臣像手足,那末臣待君就像腹心一样!君待臣像大马(只养活他,使用他,但不尊重他),那末臣待君就像路人一样(各走各的路,互不关心);君待臣像土芥(看得一文不值),臣待君就像仇敌一样。”孟子又说过“民为贵”,“君为轻”。孟子这种极有价值的思想,几千年来,一直在人民口头传诵着。事实上,后来的进步思想家多半从孟子那里得到启发。我们应当认为孟子的思想中这一部分,可以算是中国古典哲学中民主思想的萌芽。

孟子一方面提倡仁政,他认为能推行仁政的人可以为“王”。另一方面,又反对“霸政”。晋文公和齐桓公,是春秋战国时代知名的强国的国王,先后都作过各国诸侯的盟主。可是孟子却认为他们是不值得称道的。那么,王与霸的分别在什么地方呢?孟子认为,以德来服人的叫做“王”。在孟子看来,德的主要内容就是“仁义”。如果是以力来服人的叫做霸。孟子所说的力,是武力。孟子贵王贱霸的政治主张,是针对当时各国诸侯互相争战来说的。这种主张的目的在于减轻人民的痛苦缓和阶级矛盾,但对于当时社会矛盾发展的必然趋势来说,却是不合时宜的。

劳心和劳力

孟子说,社会上必须有两种人,一种是劳心的,

一种是劳力的。孟子认为:

“劳心的人统治人,劳力的人被统治;被统治的人养活人,统治人的人被人养活。这是天下的普遍原则”。孟子这种社会观点,后来被历代的剥削者利用起来,作为人剥削人的理论根据。几千年来,剥削阶级都认为是“天下之通义”。我们应当说,在很长久的时期内它是起着反动的影响的。

但是我们对孟子的这种社会观点也要加以具体的分析。孟子这段话是为了反驳许行的学说才提出来的。墨子学派有一个叫许行的人,认为人人都应当自耕而食,自织而衣,国君和人民一样,也应过这样的生活(即所谓“君臣并耕”)。许行这话的目的在于反对压迫和剥削,这是好的。但他在反对压迫和剥削的同时,把社会的分工也反对掉了。这是不符合历史发展的情况的。从原始公社制到奴隶制社会,在科学和文化发展上跃进了一大步,这里重要的原因就是由于奴隶制社会有了体力和脑力劳动的分工。有了一部分人从事于体力劳动,从事生产,才有可能腾出时间,使少数人从事于科学和其他文化创造研究。我们一方面要揭示出剥削制度的不合理,一方面也要承认它在历史上是必然的历史阶段。在剥削制度存在的社会里,要抹煞劳心和劳力的差别,是非科学的态度。奴隶制社会的文化之所以高出于原始公社制社会的文化,其原因之一就在此。

因此,孟子主张劳心和劳力的分工,和他对二者关系的认识,和许行的空想主义比起来,倒是应该说是进步的,现实的。而许行要人为地否认这种分别,反而是倒退的、不现实的思想。

我们也要指出,严格说来,劳心和劳力应当指的是对于物置和文化财富的创造性的劳动,应当指的是农民,手工业者,科学家,文学家等。因为只有他们才能创造财富。至于那些吃得脑满肠肥的贵族们,只是寄生在人民身上,懒得连政治也不肯管,他们既没有劳力,也说不上劳心。孟子的劳心和劳力的区别的说法,一部分是对的,因为他有分工的意义;一部分是有阶级目的的,因为他确实为剥削制度辩护。但是,在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消灭剥削、废除阶级实际上是不可能的。什么是剥削,什么是社会分工,这两者之间的区别,只有今天我们才有条件能把它指出来,孟子时代的人是没有能力对它加以区别的。

性善说

另一个影响深远的学说就是他的“性善”的学说。孟子认为每一个人生来都具有善良的本性。孟子曾举过一个有名的例子说明他的性善说。他说,当人们看到一个小孩在井边爬,快要掉到井里去的时候,不管是谁,只要看见,首先就会想到如何挽救这个孩子。孟子把人们当时这种心情叫做“仁”,又叫做“恻隐之心”。孟子说这种“侧隐之心”就是人与人相互关怀的共同的思想基础。

孟子举的这个例子很雄辩,因而曾说服了当时不少的人。他从这个例子出发,推论出去,他断定人类的感觉器官如耳、目、口、鼻的功能作用,既然大家差不多,人类的嗜好也大家差不多,可以想见人类的道德思想意识也应当大家差不多。因而认为仁、义、礼、智是人类的共同本性,都是善的。所以孟子说人性善。

孟子认为:人类的本性虽然是善的,但也还需要后天的修养。修养的方法是不断地扩充人的本性。这样不断地扩充,最后就可以成为一个“大丈夫”:得志的时候和别人一起来实行仁义,推行自己的主张;不得志的时候,就自己一个人来实行自己的主张;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认为具有这种精神的人,便是具有所谓“浩然之气”的人。

孟子是以他的性善说来作为他的许多主张的理论根据的。但是今天我们看来,孟子的性善说是难于成立的。因为孟子把他所代表的贵族阶级利益的道德观点硬说是人类共同的道德观点,把阶级的偏见强加到其他阶级的人们的头上,这是错误的。在孟子和当时的贵族阶级看来,君臣父子的偷理秩序是天经地义,是出于人的本性,这就是把他自己本阶级所要求的“人性”当作了全人类的“人性”,并且叫它做“善”的。

事实证明孟子的这种观点不正确。既然在阶级对抗的社会里,每一个人的思想意识不能不打上阶极的烙印,特别是涉及本阶极利益的时候。所以墨子为小私有者和手工业提出了某些政治要求的时候,孟子就武断地骂墨家是“禽兽”,题为他们的主张和要求是违反人类的善性。可见这种阶级偏见的严重和不可避免。至于孟子所举的看到小孩子将要掉到井里去的例子,是一个不牵涉到阶级利益的例子,和为一定阶级服务的仁、义、礼、智的道德规范不是一类事物。如果不涉及阶级利益的关系时,是可以为各阶级所共同接受的,这种事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是常有。但由此便推论出甘心忍受剥削和压迫(一切剥削阶级的道德都是宣扬剥削是合理合法的)是出于人的善性,从而说受剥削、受压迫的本性是人类生来就有的,这显然是错误的。孟子的性善说正是犯了这个错误。

孟子是孔子以后的一位儒家的大师,在他的学说和思想中,有唯心主义的成分和为剥削制度辩护的地方;但同时也有着很多可贵的民主思想的色彩。这些民主思想色彩,在中国历史上起过一定的积极的作用。

猜你喜欢

劳心贵族阶级
熊 轲
浅谈中华文明延续的“劳心”说
收藏家是真正的精神贵族
贵族
阶级话语与翻译:以英译《暴风骤雨》为例(1949~1966)
“偏离”与“回归”:京郊土改中的路径依赖与阶级划分(1949—1950)
北宋对党项贵族的赗赙之礼
课堂教学的劳心与劳力
福尔摩斯·贵族单身汉(下)
被遗忘阶级的困顿与救赎——关于影片《钢的琴》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