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会更好地培养青年一代

1956-08-16曾昭抡

中国青年 1956年3期
关键词:主观科学家工作

曾昭抡

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事业正在飞跃地向前进展,我们的科学研究和教育事业必须跟上去。按照国家的需要推算,在今后十来年当中,我们需要培养成万的科学家和高等学校教师,几十万的工程师、医生,以及为数很大的其他各方面的高级建设人材。这样一个历史上未曾有过的发展速度,不但为青年开辟了广阔的前途,同时也为老一辈的专家、教授在建设祖国中发挥最大作用提供了绝好的机会。许多年老的科学家、教授、工程师对这样光辉的前景是感觉非常兴奋的。但是正如一位科学家在不久以前告诉我的,他们的一种苦恼就是对于迅速培养青年一代,自己苦于没有一套办法。作为老科学家的一个成员,我想把自己在这方面的一些见解简单地谈一下,供同辈的专家们参考,不对的地方还请大家指教。

我想首先应该肯定的,就是培养青年专家的速度必须与国家的要求相适应。目前国家对培养干部的要求是又快、又多、又好、又省,我们的工作就必须如此安排。客观的形势也逼着我们非这样做不可。比方说,以前许多朋友都认为一个大学华业生,至少要经过四五年甚至更长些的锻练,才能够开课;但是最近几年来的实践已经证明,许多青年助教,毕业后两年、甚至不过一年,就在高等学校开课了,而且教学效果还不坏。现在有些朋友,认为培养教师,必要时可以速成,而培养青年科学家则没有捷径。当然在这样一个问题上,我们决不能主观,只凭主观的愿望是达不到目的的,我们必须正确地把需要和可能结合起来。但是据我个人的体会以及对文教科学界情形的了解,在今天比较敏捷的办法是有的。事实上近年来有些三年提前毕业的大学生,经过四年培养,已经勉强够得上一个青年科学家,这一类例子是不少的。问题在于如何做工作。我们这些在旧社会教育出来的科学家,在思想方法上有这样一个毛病,就是虽然在研究自然界现象时还能作一些分析,想一些办法,但是一到处理其他方面的问题,就容易局限于旧经验,思想上不开展。几年来我们的国家进步得很快,我们正在迅速地过渡到社会主义,许多方面的事情业已发生或者正在发生质变,这是大家都明白的。可是谈到培养青年问题,却有不少朋友认为培养青年的方法只有走自己走过的老路,只有慢慢来,因为自己过去也没有什么人培养,还不是自己摸索出来的。这样不去分析新旧社会在本质上的不同,拘泥于陈旧的经验,懂凭常识去判断,只要仔细想一想,也就会感觉是不合理的。

有的朋友说,掌握自然科学只有通过个人刻苦钻研,只有在工作中学习。这种提法,有它的正确的一面。的确没有人能不通过个人刻苦钻研、不在工作中学习而能成为科学家。问题在于仅仅强调这一点,就有很大的片面性。个人钻研是完全必要的;但是没有学问较高的人来指点,没有集体的帮助,进步就会大大延缓。从工作实践中得到的知识是牢靠的,是好的;但是没有系统的学习以开拓视界,就容易变成终日收集数据,在本门科学的一般基础提高得太慢,在专业范围以内也得不到全面的培养,这样成材就太慢了。

还有一些朋友认为做科学研究,不必和自己的青年助手去解释和讨论研究的目的和工作计划,认为青年们懂得不多,和他们去谈没有多大道理,他们在工作进行当中、特别是在获得成果以后,自然会明了所做的工作的意义。这种想法我也觉得不够妥当。假如我们把完成一件研究工作比方为攻打一座堡垒,事先让执行任务的战士知道夺取这堡垒的目的和办法,使他们能像新型战士一般

发挥自己的创造性积极性,只有使任务能够更加顺利和迅速地完成。至于青年们由于学识较浅,在讨论研究计划时提不出多少宝贵意见,也没有什么妨碍;青年们是在学习,让他们参加讨论可以帮助他们提高,使他们迅速变成更有用的助手,同时他们的意见也往往会给领导研究的老科学家一些启发。

应当承认,天才教育的思想在我们这些老一辈的科学家当中还是有一定的普遍性的。这种思想的存在对大量地培养青年干部是有相当大的妨碍的。当然青年之间,才能、学识不尽相等,但是一般说来,有志学科学的人都是可以培养出来的。有些青年,骤然看来,仿佛不大聪明,但是经过培养,可以成为很好的科学家。这样的例子在世界科学史上也是并不缺乏的。如果我们只是看中少数天才,那么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所需要的几万、几十万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如何能培养出来?何况我们看重的“天才”,往往是凭主观,是根据不足的。我们常常凭一两次见面所得印象去判断一个青年的才能,往往对和自己比较接近的格外看重些而对和自己不大熟的则此较不关心,这些看法和想法都是从主观出发的,所得结论是不可靠的。

对初出高等学校的青年要求过高也是一种通病。我们这些老一辈的科学家常责备青年们急躁,其实我们自己有时也很急躁,我们恨不得初出学校的学生就和有些经验的青年科学家一般顶用。由于大家都希望替国家多做一些事,这种着急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对青年过高过急的要求别是脱离了客观现实。比方说,近来听见好几位朋友讲,去年毕业的大学生程度不好,还不如前年毕业的。后来经过仔细问明,才知道这种说法的实际涵义是这些毕业生的外国文程度太低,一下子不能够帮助他们的导师查阅外文科学文献,这样使老科学家感觉在工作上很大的不方便。当然学自然科学的青年必须把外国文学好,目前在中学及高等学校中外国语教得很不够好,乃是当前教育工作中很大的缺点,应该向有关部门及学校提出批评,都是对的。但是由于青年们在这方面程度较低,就能统地认为他们质量不高,这又是片面看问题的另一个例子。

在个别情形下,还有极少数的老教师、老科学家,唯恐青年一辈超过自己,有留一手的想法和作法。对于这样的一些专家需要进行耐心的帮助。今天在中国,高级建设人材决不是太多而是过分太少,有学问、有才能的人都有机会充分发挥自己所长。这种情形和资本主义社会完全不同。一切患得患失的顾虑实在都是多余的。

当然在另一方面,今天在我国学术界,思想前进、学问渊博的专家为数不少,他们在迅速地把青年培养成材已经作出许多贡献,他们的经验值得很好推广。除掉极个别的例外,年长一辈的科学家对于培养青年一代的热情是很大的。问题在于逐步摆脱自己的一些主观的看法,学习别人在这方面的先进经验。现在大家都在谈规划。在文教科学事业的规划中,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干部的规划,这一点大家都是同意的。就培养青年科学家来说,我们不但需要在若干年内培养出一定数量的人材,而且还要把每个人培养到一定的质量。这就需要为每位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青年订出长期的和年度的系统的培养提高计划,而且对计划应该进行经常性的检查。在这点上,负责领导研究工作的同志们负有很大的责任,让我们大家携起手来,互相学习,自觉地加强自己的思想改造,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更快、更好地培养青年一代。

猜你喜欢

主观科学家工作
“美好生活”从主观愿望到执政理念的历史性提升
加一点儿主观感受的调料
假如我是科学家
刑法主观解释论的提倡
不工作,爽飞了?
与科学家面对面
当天才遇上科学家(二)
当天才遇上科学家(一)
选工作
主观指导与优劣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