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高小、初中毕业生从事农业劳动问题

1955-08-16李之钦

中国青年 1955年16期
关键词:升学毕业毕业生

李之钦

每年,总有大批高小、初中学生要毕业。在毕业前后,大家都要反复考虑自己的出路,这是必然的,也是应该的。在考虑这个问题的时候,很多同学是能够从国家空前的实际需要与可能情况出发,认为能够考取学校,就去升学,不能考取学校,就去从事各种劳动生产或进行自学。这也是正确的。但也有部分同学考虑这个问题时,仍然存在着一些不正确的看法。

有些同学埋怨说:“为什么国家不多办几个学校,让我们都能升学呢?”毕业学生要求升学,这是自然的;国家也要求有一定数量的高小、初中毕业学生升学,作为国家培养专门人材的预备力量,以更好地满足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事实上,解放以来,学校和学生的数目比解放前都增加了很多。但是,由于我们的国家大,人口多,人民生活有了改善,能够上学的儿童也越来越多,而国家今天又处在刚刚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要集中力量发展工业,尤其是发展重工业,所以就不能拿出很大经费来办学校。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是建立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没有生产的优先发展,特别是工业——重工业的发展,没有雄厚的物质力量,要大量发展教育事业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实际的。正如很多学生家长和学生所说的;“目前政府不能多办学校是有计划的,好像刚翻身的大家庭,搞好生产最要紧,一下要样样足是不可能的”。这样说的很对。因此,目前高小、初中毕业生,特别是高小毕业生,大多数需要从事劳动生产或进行自学(城市毕业生更要认识自学的重要性),而比较少数才可以得到升学机会。

一年以来,由于各地都大力进行了劳动教育,许多高小、初中毕业生、学生家长、社会舆论,对于毕业生参加劳动生产的重要都有了认识,如有的家长说:“今年孩子变勤快了,能粗能细,这是毛主席共产党教育的好”,学生说:“从前在街上买点菜、灌点油,提在手里,怪难为情,现在可不是了”。今年三月广东梅县召开的知识青年代表会议上,毕业学生代表说:“如果考不上高中,一定愉快地回农村,把自己的青春献给壮丽的社会主义建设专业。一年以后我们再带回宝贵的礼物,在这里和大家会师。”这样的话,说得入情入理。

但是,由于社会历史的各种原因、还有许多不正确的认识。有的认为“劳动有贵贱之分,工业贵,农业贱”。或者说:“工农业不算什么职业”、“风吹雨打日头晒,吃喝穿戴不如人”。他们认为农业条件不好,劳动苦。因而,愿意参加工业生产,不愿意从事农业劳动。这些想法显然是不对的。

所谓从事劳动生产,就目前总的情况来看,多数的高小、初中毕业生,特别是家在农村的,是应该要从事农业劳动的,只有很少的学生才能参加工业生产;另有一部分不能升学的学生则只有在家自修,并进行一些家庭劳动。大家知道。我国的农业生产,占国民经济的很大比例,而工业生产这几年来,发展速度虽然很快,但仍占较少成份。这样的经济发展情况,就决定了绝大多数高小、初中毕业生的就业方向。这一现实情况,不能一下改变。再说新社会的劳动事业,也是没有贵贱之分,只有分工之别。不能认为工业劳动重要,而农业劳动就可以轻视。今天从事农业生产苦不苦呢?若与旧社会比:第一,没有地主压迫、剥削,劳动是为国家为自己;第二,可以找到比较先进省力的生产工具,进行生产,第三,有政府关怀、帮助。应该说,劳动情况已大有不同。自然,今天的农业劳动条件还是不够好的,因而,进行劳动还不是非常轻松易举的事情。但是,这种情况,会因国家工业的发展,而一年一年的有所改变。更要紧的是,美好幸福的社会主义未来,是要靠我们用辛勤的劳动去争取,今天谁能从事最艰苦的劳动,谁就是最光荣的。我们如果因怕苦而不愿到农村,贪图舒服,那是很可耻的。

劳动需不需要文化?这点,很多群众和学生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但是仍有不少人是作否定的回答。他们说:“种地不用文化”、“务庄稼何必要念书”。因此,就产生两种现象:一种,认为有文化的高小、初中毕业学生,参加农业生产太可惜,所以主张继续升学,不同意参加劳动;另一种,认为种地既不要文化,“反正要回农村,学文化也无用,所以主张”迟早要参加生产,迟参加不如早参加”,因此,不好好学习,或实行退学。这些认识都是不正确的。种地需不需要文化,务庄稼要不要知识?我们的答覆是肯定的。今天高小、初中毕业学生从事农业生产是需要的,而且,社会生产越发展,需要的文化亦越高。在旧社会的小农经济生产中,劳动人民多少年来在地主压迫下,得不到文化,并使用着简单的生产工具进行生产,没有合理的生产组织,生产劳动也很粗糙,因此,人们没有文化,没有知识,也在那里生产。但是,在我国今天农村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却不能是这样。首先,从农村互助合作生产方面来看,这种生产是一种社会化的生产,有比较严密的组织,和新式农具相结合。因此,需要有文化的人从事各方面的工作。合作制越高级,所需要的文化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就越迫切。没有相应地文化科学的发展,农民文化的提高,和有计划地供给农村以文化知识人材,就不能实行农村社会主义的彻底改造。再说,今天农村的个体生产和个体劳动,为了进一步发展生产,也不能不仅得一点文化,有文化比没文化好。因此,认为劳动不需要知识,务庄稼不需要文化,高小、初中毕业学生从事农业生产劳动太可惜等想法是错误的。座该加以改变。

毕业学生到农村去,究竟能起什么样的作用,也是值得加以说明的一个间题。有些人,连毕业学生自己,都对这个问题,仍抱怀疑态度。说他们回到农村来“掂不起轻,拿不起重”、“瓶不满,半瓶子晃烫,弄啥也不中”。这是不了解、或轻视这批毕业学生回农村有巨大作用的一种思想表现。自然,许多年龄较小的学生,目前回到农村确实还不能起很大作用,但是积极组织和领导他们学习,再过几年就不同了。至于年龄较大的学生回到农村后,不论在文化事业上,或在生产事业上,都会起巨大作用的。这批学生是在国家关怀和培养下,取得了一定的文化科学知识,他们回到农村,就是一支很大的比较有教养的先进生产战士和先进文化传播者。根据已往回到农村的高小、初中毕业在的情况来看,他们回到农村。至少有三种作用:首先,通过他们一部分人在农村当民校教员、农村宣传员、读报组长等,进行文化上的传播,使农村识字人会渐渐增多起来。农村的文化革命,也将在他们的帮助下,得到进一步的深入,文化低的农村,逐渐变成文化较高的农村,如各地冬季和常年民校的教师中。高小毕业生一般均占三分之二以上。有许多毕业生在农村图书室、俱乐部、业余剧团等组织中则起了骨干的作用。其次。在互助合作运动事业中,所需要的成千成万的具有各种文化水平的初级办事人员,也将陆续得到解决,如山西新建的一万余个合作社中,担任会计和助理会计的高小毕业生有五千八百余人,而这个数目是远不能满足需要的。再次,农村生产技术水平。也将通过他们向广大居民的宣传、介绍,得到逐步提高。如广西凡林县一九五四年五月召开的从事劳动的高小、初中毕业生代表会的二百四十一个代表中,就有一百五十一人运用黄泥选种、盐水浸种等先进生产方法,有一百三十三人宣传并组织群众向旱灾、虫祸等自然灾害作斗争。农业技术水平提高,对农业生产率的提高,意义是很大的。

一两年来,我们已看到农村模范知识青年,是在到处不断出现。除大家熟知的全国闻名的徐建春等模范人物外,还可以举出很多例子。就手头所有的材料。如广东梅县出现的有艰苦劳动、克服困难、带动全村组织起来,而自己又光荣地参加了共产党的优秀青年范浩华;有安心农村工作、在各项运动中连获十次功臣模范、光荣入党的林金亢;有热爱劳动。在养羊事业中作出优异成绩的杨东和;还有运用科学知识,进行农业技术革新而获得丰收的李根达。其他各省、各县也都有这样的模范青年,这里不一一枚举。因此,有一定文化知识水平的毕业学生,回到农村,对农村社会主义改造,对农村生产发展,对农村文化事业的增进,是有巨大意义的。轻视毕业学生回农村的作用是不对的。

毕业同学为了在农业劳动中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就必须发挥长处。克服弱点,努力学习生产知识,不但要学习先进生产技术,还要虚心向有经验的老农学习。同时,还要努力学习阶级斗争的知识,在实际工作中亲身领会党的各项政策,增长自己的政治水平。这样,从而使自己在学校所学得的各门基本知识,和实际联系起来,让自己在参加农村劳动生产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斗争的过程中,逐渐成为农村生产建设中的专门人材和有实际斗争锻炼的政治工作者。

我们希望成千百万不能升学的高小、初中毕业的农村学生,除年龄幼小只能帮助家庭做一些零碎活而主要地应当组织起来有计划地自学外,其他均应多方面地加以考虑,端正自己的认识,服从国家的需要,愉快地走上农村的生产建设岗位。

猜你喜欢

升学毕业毕业生
9岁的高中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我们今天毕业了
为子女升学攒资历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毕业季
毕业了,能否学以致用
别让熬夜毁了升学梦
升学啦
最“叛逆”的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