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养青年作什么样的人

1955-08-16林韦

中国青年 1955年24期
关键词:英雄主义理想

林韦

前些时偶然看到某大学哲学研究班一个学生在今年五月写给中国青年社的一封信。信中说,他们班的青年团支部正在进行表扬工作。有一个团员,一方面出色地完成了学习任务(上学期全考五分),另一方面还主动挤出时间,对两位教师所讲授的中国哲学史课程内容写了一个一万多字的书面意见。但是团支部对这个团员的成绩只作了“轻描淡写的介绍”,另外却批评他“荒废学习时间”去写书面意见是不好的,批评他这是“想要在老教授面前表现自己”,“自高自大”。以致这个团员连自己艰苦劳动的过程也不敢对人说了(组织上问他一万多字的意见写了多少时间,他说是十多小时,其实至少要二十多小时)。

来信同时提到,苏联专家曾经对学生说过:“不想做科学院士的研究生,就不是好的研究生。”可是在同学中却“不能树起这样的与论”,“从来没有听见一个人说过自己在学术上将来一定要有所成就”,只能呀到“自己太差了,这样高的要求想也不敢想”。有一次党小组会讨论培养“新生力量”的问题,只有写信的人自己“用了极大的勇气”说出这种理想,但说了以后又怀疑自己“是不是自高自大了”,因为“其他同志都说现在还只敢想把书教好就行了”。来信说:同学们中间,这种与论是占上风的。许多人看来是很“谦虚”,“实事求是”,实际是“没有勇气”。有人稍大看一看旁的书,做了一件值得表扬的事情(指写书面意见),另外一些人就出来“冷静的干涉”。这些人在课堂讨论中很少发言,即使发言也没有深入探讨的精神。但人家发言中稍有缺点时,他们却在背后大肆议论。但就是这些人大家看来是没有缺点的人……。“自高自大”、“个人英维主义”等等,成为批判自己和批判别人的“本钱”。三年前如此:三年后也如此。来信还说,同学中的友谊,停止在日常事务中的互相帮助和关心,有人病了,大家替他抄笔记,常去看他,等等。写信的人认为这是值得赞扬的,但却是很不够的。意思是应该在事业上互相鼓舞。他要求大家“切实尊重别人所获得的成绩”。要求党、团组织“大力扶植和树立起积极上进的正气”,“指导青年向更高的友谊发展”。

我不了解这封来信所反映的各种具体情况,但这封来信却使我联想起我们应该培养青年作甚么样的人,在青年中间应该树立甚么样的风气和与论的问题。

我们应该培养青年们作甚么佯的人呢?这问题似乎是谁都可以正确回答的。我们祖国正在进行着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的事业,这是我们的前人所没有作过的极其光荣伟大的事业。为了完成这一事业,我们就迫切需要有千千万万个这样的人:他们具有远大的理想,充满蓬勃的朝气,在科学或其他事业上不畏艰险,勇于创造,敢于接触最复杂、最困难的问题,敢于一往直前地争取作出最大的贡献。没有大量这样的人,我们的事业就很难迅速前进。祖国既迫切需要这样的人,自然我们就应当培弄和教育青年作这样的人,这种浅显的道理,一般教育工作者和团的工作者当然都会懂得的。

为了促进这种有理想、有勇气的人大量出现,迅速成长,我们需要从各方面做许多工作,特别需要树立一种良好的舆论和风气,使更多的人以至所有的人都能经常想到自己应当向那些有理想、有勇气、有创造精神的人学习。不这样作,就会受到与论的压力。可是我们必须承认,这种良好的空气,在有些具体的单位中还没有树立起来,甚至有一种完全相反的空气在支配着。在这里,远大的理想受不到舆论的鼓励,而被指摘大“好高骛远”,“不切实际”,勇敢的倡议和积极对不合理现象进行的斗争受不到舆论的支持,而被指摘为“表现自己”或“自高自大”,“个人英雄主义”。相反的,那些没有理想、没有勇气、没有创造精神、不喜欢主动钻研、独立思考、对不合理现象和不良倾向也不积极斗争的人,却很少受到严正的批评和责难,甚至被错认作谦虚、实际、稳当、全面、没有缺点。这种空气或明或暗地影晌和箝制着青年,伤害着青年人的上进心和战斗意志。他们一想到有甚么意见或建议要提出,就得先考虑人家会不会说这是“表现自己”。想拿自己的理想和志愿同别人谈谈,徵求一下别人的意见,就生怕人家说自己自高自大,个人英雄主义。这种空气会使青年们心灰气馁,宁愿退缩到谁也瞧不见的角落里去,作一个不高不低、不憎不爱、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明哲保身、凡事后退的“好好先生”。

这不是一种很好的空气,这是一种很坏的空气。在这样的空气之下,祖国所迫切需要的那种富于理想、勇于战斗的人是不可能大量出现和迅速成长的。而那种庸庸碌碌、胆小怕事的人,却很容易大量生长出来。那里的教育工作者和党、团组织必须从各方面努力来扭转这种空气。

在旧社会,反动统治者不允许人们独立思想,坚持真理和正义。社会上相互倾轧、相互迫害的事情也非常多。所以家长、教师和朋友时常会告诫自己的孩子、学生和朋友,让他们凡事少开口,少出头,安分守己,占世无争。一代代传接下来,就形成一种根深蒂固的舆论力量。在那种舆论之下,“改造世界”之类的伟大理想被看作狂妄自大、好高鹜远,积极对一切不合理现象进行斗争被看作愚蠢多事和不识时务,这是可以理解的。但也必须说,那种舆论并不代表受压迫最深的劳动人民,劳动人民对那些“不识时务”的人是同情和赞助的。而现在是新社会!这里有强大的共产党和人民政权在极力支持人们树立对人民有利的远大理想,鼓励人们在各方面勇敢创造,支持人们对不合理现象和不良倾向进行斗争,支持正确的批评和建议。这时候如果还有那种不好的空气和舆论在某些角落里存在,甚至占上风,就是不能容忍的事,一定是我们有许多该作的工作没有作,或者作错了。这种情形必须改变。

应当告诉所有的青年:他们完全应该而且也必须有远大的理想,完全应该而且也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战斗精神,对不合理现象和不良倾向坚持斗争,对领导、对教学积极提出批评和建议;在学好正路之外广泛阅读,广泛吸收知识,使自己的智力更全面更迅速地发展。这是完全符合国家和人民的利益的。对于那些没有理想!没有勇气的人,应该帮助他们树立理想,增加勇气。对于那些自己不求长进,专门在人家背后评头论足、吹毛求疵、实行“冷静的干涉”、拉人家后腿、妨碍人家进步的人,必须进行批评,使他们改变态度。应该告诉他们:“好好先生”在封建社会里是好,在新社会里就是不好。

应当告诉那些“想也不敢想”要在学术上“有所贡献”的人,他们的想法是和时代的脉搏完全不协调的,和“新中国青年”这个可骄傲的字眼完全不相称的。在旧中国,旧时代,青年们必须用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来考虑职业问题,他们只能做生活的奴隶,不能做生活的主人,当然很少考虑到要对国家和社会作出重大的贡献。即使起初有过这种理想和愿望,以后也会慢慢地冲淡以至泯灭的。但是,在新中国,新时代,青年学生(特别是大学生)的职业问题是很少要他们自己绞脑汁的,他们可以集中精力去钻研自己所爱好的专业,并且在毕业以后从事这种专业,在工作中继续不断地提高。在这样的时代,他们当然完全有可能在自己所研究和从事的专业上有所成就,作出贡献。历史上从来未有过的人民的世纪来到了,使每一个人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能力的环境和条件出现了,青年们必须深刻认识这种翻天覆地的变化,充分利用新中国和新时代所提供的一切可能性,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奋斗目标,高度发扬青年人的革命热情,蓬勃朝气、旺盛的生命力和战斗精神,创造精神,激越有发地向前迈进,争取对国家和社会作出最大的贡献。不这样作,他们就辜负了时代,也辜负了自己的青春!

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这是完全正确的。违反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这种唯物的思想方法,陷入唯心的主张空想!就会一事无成。但是,如果我们真正是正确的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那就首先应该看到己经从根本上改变了的环境!看到新中国给青年开拓了多么广阔的前途,准备了多么有利的学习和创造的条件!看到今天客现的“实际”已经使青年有了在各方面作出重大贡献和争取有所成就的一切可能!问题只是自己是否努力争取,是否有了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安心于自己的岗位工作,细小的具体的日常工作,用一切努力把这些工作作好,这也是完全正确的,应该的,不这样做则是不正确的,不应该的。但这和远大的理想并不矛盾。而且正因为要作好具体的工作,才更应该有远大的理想。有理想才能永不自满,永远前进。“不想作科学院士的研究生,就不是好的研究生。”这话展开来说,可以适用于各个方面。那些“想也不敢想”要在学术上“有所贡献”的人,决不可能真正“把书教好”。他们只能教出一些同他们自己一样没有理想、没有勇气、没有创造性的人!管理档案似乎是可以不要甚么理想的,其实也不然:一个人如果“想也不敢想”要当一个档案专家,他就不可能真正作好档案工作。

确定了一个远大的目标,将来万一达不到,不是徒然贻笑于人吗?这想法也是不对的。人们由于所处的具体环境各有不同,聪明程度和身体条件也各有不同,当然不可能每一个人都成为院士。但是,一个研究生如果决心要作院士,并且坚持不懈地长期努力钻研,主客观条件也比较好,他将来就真有可能成大院士。反之,另外一个研究生,他连想也不敢想,也不作主现的努力,那末,即使主客观条件更好,他也决然没有成为院士的可能。前一个研究生即使后来不能成大院士,他的成就也会比后一个研究生大得多。至少比他自己当初无理想,也不努力,要成就大得多。这对国家和社会不是很有利的吗?人们为甚么会耻笑他呢?

这样一提倡,是不是会把个人英雄主义从后门引进来呢?的确,有一些青年是有自高自大和个人英雄主义毛病的,比如看自己尽是优点,看人家尽是缺点,不尊重人家的劳动成果,故意贬低人家,抬高自己,夸大自己的成绩和作用,等等。他们也强烈地要求自己将来要在事业上有所成就,但他们不是从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出发,而是从个人的名誉地位出发;所以他们就不是同人民群众及其他同志互爱互助,共同前进,而是时常想离开集体去追求单纯的个人发展(那是没有前途也没有意义的);个人有了一点成绩,不是当作集体的荣誉,而是当作单纯的个人荣誉;别的同志有了成绩时,他们不是欢欣愉快,帮助同志取得更大成绩,而且忌妒同志,希望人家不要超过自己。对于这些不良的思想作风,随时提出批评,促其改正,是完全必要的。不批评是不对的。但是,如果因为要防止个人英雄主义而干脆不提倡树立远大的理想,不鼓动青年人积极进取,那就是因噎废食,一定会造成很大的恶果。同时,我们也必须教育广大青年,对这些有个人英雄主义毛病的人采取正确的态度:不是在背后议论他们,讽刺他们,孤立和打击他们;而是正面地、严肃地向他们提出批评。目的是使他们克服错误,把个人主义的前进心变成集体主义的前进心。站在正确的立场上更好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更快地前进;而不是使他们垂头丧气,找不着道路,以至停止前进,向后倒退。如果一个青年一方面很好地完成了学习任务,一方面还能主动挤出时间对教学内容写出系统的一万多字的书面意见,那就即使他过去确有一些自高自大的毛病,这件事情的本身也必须肯定是好的。这时候团支部所应该作的,是帮助这个青年分析他所写的意见,指明哪些是对的,深刻的;哪些是不对的,肤浅的。使他在以后提意见时能有更高的水平。而绝对不应该把他平时某些缺点和他这次的贡献混淆起来,把提意见当作“表现自己”,弄得是非不辨,好坏不分。这样的批评,只能堵塞言路,压制青年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事实上,据找所知,在某些单位中所经常批评的所谓自高自大和个人英雄主义,并没有甚么事实和内容,而是牵强附会,乱扣帽子,把一些个性上的问题当成了思想意识问题。比如有一个人不大喜欢同别人一起玩,一起谈,而喜欢独自深思或独自研究点甚么,被称为“看不起人”。另外有一些情形,是把优点当成了缺点。比如一个人在会议上喜欢多发言,先发言,喜欢对别人、对领导提意见(有的意见也许不完全对);或者是在集体活动的场合喜欢提出这样那样的倡议,比较活跃一点,“突出”一点,这些都被称为“表现自己”,“个人英雄主义”。

毛泽东同志在他一九二九年所写的“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中写道:“……批评的主要任务,是指出政治上的错误和组织上的错误。至于个人缺点,如果不是与政治的和组织的错误有联系。则不必多所指摘,使同志们无所措手足。而且这种的批评一发展,党内精神完全集注到小的缺点方面,人人变成了谨小慎微的君子,就会忘记党的政治任务,这是最大的危险。”这一深刻的指示,对于现在的学校和机关团体中的党、团组织,原则上应该都是适用的。在若干环节上,特别是一部分青年组织中,批评的内容十分贫乏。而且充满着病态。那里不仅很少谈政治问题,而且也很少谈组织问题。人们把大量的时间用来批评毫无政治意义的个人小缺点,而且时常是“感觉”和“印象”。这样的批评。只能促使人们“忘记党的政治任务”,“变成了谨小慎微的君子”。不去努力争取在事业上有所贡献,有所成就,而集中注意力于别人对自己的感觉、印象,集中注意力于各种卑琐的小节!这样的人,是很难担当社会主义建设这样光荣伟大的事业的。

彻底改变这种病态的庸俗的组织生活,应该是时候了!

应当告诉所有的青年:专门注意那些对国家对社会毫无关系和没有任何政治意义的小事,那是一种低级的落后的生活,不是新中国青年所应该过的生活。新中国青年应该把主要精力集中到自己所从事的伟大事业上,在事业上争取作出前人所没有作出的更多贡献和更大成就。他们应该是我们伟大祖国的伟大革命传统和人类最高智慧的继承者和发扬者。他们必须不要辜负祖国和人民对自己的期望,不要辜负自己的青春!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在建设祖国和保卫祖国的各个战线上都出现了许多优秀的杰出的人物。出席最近召开的全国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大会的青年,就是这些人物中间的一部分。他们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对社会主义事业抱有无限的热情和积极性,他们充满青年人所特有的战斗精神和创造精神。他们是我国实现五年计划和整个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依靠。我们国家应该而且也能够培养出更多更多这样的青年人物,因为青年人对于社会主义的热情和积极性一般都是很高的。问题是我们要珍爱和宝贵青年人的这种热情和积极性,并且采取必要的措施来促使这种热情和积极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党和青年团的组织以至所有的教育机关,在这方面负有特别重大的责任。它们必须很好地尽到自己这种责任。

猜你喜欢

英雄主义理想
永恒的英雄主义
理想之光,照亮前行之路
2021款理想ONE
理想
你是我的理想型
当年,我们的理想很伟大
现在流的泪,都是当初求P图时脑子进的水
《老人与海》中的英雄主义解读
我的英雄主义情结
理想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