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习惯能改变吗?
1954-08-29刘文生傅连章
刘文生 傅连章
编辑同志:
我们机关里有些青年同志在饮食方面,强调个人习惯,不吃某一些东西。譬如最近机关领导上号召大家吃粗粮,有的同志就不愿意吃,他们说:“我从来没吃过粗粮,吃不下。”在吃玉米和面粉合做的馒头时,把玉米部分都扔掉不吃;有的同志并没有什么宗教信仰,但他们强调自己体质特殊,不吃鱼、牛、羊肉等动物性食物,还有的看菜吃饭,碰到自己喜欢吃的菜时,就大吃一顿。这些习惯都不好,但有的同志认为既成为习惯,就很难改变,有的也因此而苦闷。编辑同志,饮食习惯是否能改变,我们在个人的饮食营养方面,应该注意些什么问题呢?
读者刘文生
编者按:刘文生同志提出的问题,我们请中央人民政府卫生部副部长传连章同志写了一篇简答。刘文生同志:
我想就你提出的问题和一些青年在饮食营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发表些意见,供你和其他青年同志们参考。
首先我想谈谈饮食的作用。人所以耍饮食,简单说来就是为了摄取营养,供给身体的需要。食物的作用概括说来有以下三点:第一、供给身体生长及组织修补的材料。第二、供给身体产生热量和工作能量的原料。第三、供给促进组织功能的物质。如蛋白质、糖、脂肪,可供身体产生热力。蛋白质矿物质可供细胞代谢之材料,维生素丙能促进伤口愈合,维生素丁可助钙的吸收,维生素乙可助消化等。人体所需的营养成份主要是糖、蛋白质、脂肪、水、无机盐类、维生素等,每一种有它特殊的作用,合起来起着上述的三种作用。所以饮食营养问题如果处理不好,不但要影响体力,有碍健康和发育,过分缺乏时更可引起一系列的疾病。我们必须从营养的观点来处理我们的饮食问题。
现在政府号召大家多吃粗粮,这是对国家对个人都有好处的,多吃粗粮可以节约粮食,增加国家建设的力量。粗粮一般人吃起来觉得不如细粮好吃,但营养价值,一般均较细粮为高,对身体更有益处,我们应积极响应这一号召。你们机关有的同志强调习惯,他们说:“我从来没吃过粗粮,吃不下。”或者说吃了不消化,怕得胃病。我认为这种提法是不妥当的。所谓习惯,不外是一定的客观条件和主观意志所造成,习惯是可以改变的,我们也应该随着客观情况的变化来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惯,特别是应将个人的习惯服从集体的利益。比如说我们的人民解放军,南征北战,有的足迹遍全国,他们还不是走到那里,就吃当地的食物,那能强调个人习惯呢,他们还不是适应过来了。又如解放前许多革命青年从各地方到延安去,延安都是吃小米,许多人连小米都未见过,开始吃起来也有些不习惯,但他们了解到当时常地只有吃小米,因而精神很愉快地去吃,很快就习惯了。又如土地改革运动时,许多知识分子到乡下参加土地改革,和当地农民吃相同的饭食,因为他们都以高度的革命热情来参加这一运动,故生活上也很容易习惯,归来时都是又红又胖,身体比原来更加健壮。常然也有可能开始时肠胃有些不舒服或不消化的现象,只要我们注意细嚼慢咽,起初少吃一些,那也是很快可以适应的。如果我们突破这个思想障碍,我们就能更快转变原来的习惯。
有的人强调体质特殊不能吃某些食物,如牛羊肉(不是因为宗教信仰)或某些蔬菜,认为吃了就要恶心呕吐。这种情况大多由于心理作用,这种心理作用也是由于一定的客观条件形成的,特别是幼小的时候影响很大。有的人小的时候吃某种东西过多,长大了就不愿再吃这种食物,或者小时吃某种东西引起过不适,也容易留下深刻印象,见了这种东西就起反感,也有的受家庭影响,家庭的人不吃某种东西,自己也不吃。这种情况我认为也是可以改变的,只要用一些意志的力量,锻炼一个时候就行了。比如有的人忌食某种食物,如果将这种食物变换形态或食前不告诉他,他吃后并无不适,但是如果他知道他所吃的是他所忌食的东西,可能又会引起呕吐恶心等现象,这不很明显的是由于心理作用么?我认识一个人,自幼不食羊肉,但去年到西北少数民族地区访问时,大家都吃羊肉,他也强制着自己跟着吃,而以后就习以为常了。前几年,许多人不爱吃西红柿,觉得有种特别味道,但经医生们大力宣传西红柿的营养价值后,很多人都爱吃了。当然也有极个别的人对某些食物有过敏现象,如吃了后发生荨麻疹等,这种人当然还是不吃为佳。
至于有些人有宗教信仰,而不吃猪、牛肉等食
物,那我们应该尊重他们的宗教风俗习惯,不要强迫他们去吃。
有的的人吃东西只讲究口味,好吃的东西就多吃,不好吃的就小吃或不吃。当然从烹调上讲,我们应力求各种食物都很可口,但如仅以“好吃”为标准来选择食物,那是会产生偏废现象的,因为好吃总带有些个人爱吃的成份,而实际上好吃的不一定就富于营养。特别是中国的烹调方法,有些时候是只图好吃而将营养成份抛弃或破坏了(如有的蔬菜煮后再炒,煮饭时将米汤丢弃等)。
有的人认为价钱高贵的食物营养价值也高,因而饮食追求珍奇,这也是很片面的。因为我们选取食物既为了摄取不同的营养成份,主要应求得各种成份的有机配合,蔬菜中含有的,肉类中则不一定含有,故不能以价钱贵贱来衡量营养价值的高低,更不能以一种营养成份代替其他营养成份。另一方面几种营养成份,分布在各种不同的食物中,我们可视经济条件来作适常调配,比如蛋白质在肉类和豆类中部可以得到,如不可能多吃肉时可多吃些豆类及豆制品(如豆腐豆芽等等),也同样可以获得适量的蛋白质。
还有一些人(特别是有病的人)认为加强营养就是服药打针,而忽视了营养的摄取应主要从饮食中来解决。除了某些营养成份特别缺乏,引起病状,必须用药剂的方法来迅速补足外,一般情况应加强饮食营养,更合乎经济卫生。有的人把维生素视为万能补药,实在是不了解营养常识之所致。
要使各种食物真正发挥其滋养身体的作用,除了注意适当的选择配合外,吃的方法也很重要。我想特别提出细嚼慢咽,并在条件许可下,做到定时定量。因为食物进入身体后不是马上就可以变为我们身体所需要的物质,而必须经过消化同化(吸收)的作用,才能变成人体的滋养料。消化器官包括口、食道、胃、肠等几部分。咀嚼是消化的开始,细嚼可以将食物磨碎,使胃、肠减轻负担,易于消化吸收,并可刺激唾液分泌,对淀粉作初步消化,细嚼并可使牙齿功能发达,保持牙的健康。要使消化机能健全,还须定时定量。有的人不了解注意营养是经常的事情,而采取突击的办法,或者从感情出发,遇好吃的就暴饮暴食,结果胃肠负担过重,消化不了,只有排泻出去,不仅不能起到营养身体的作用,且可引起胃肠疾病,妨碍身体健康。这两点青年同志最易忽视,因而值得特别注意。
——傅连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