覆一个青年读者
1954-08-23丁玲
××同志:
你的稿子我读过了。你希望我提些具体的修改的意见,我的确也想这样做,可是太难啊!我考虑了一下,我纵然仔细的、一条一条的提出意见来,也不见得对这篇文章和对于你有什么好处,因为文章本身和你的创作问题都不是这样就可以解决的。我还是想从根本上来谈,而且我希望你也帮助我从这方面来谈。我懂得现在有一些青年,都不愿自己用脑子,不喜欢听可以启发人去思想的话,而只责怪别人提意见不具体。你越讲得多,鸡毛蒜皮都讲完了,他倒很满意。你说这一点你可以想想啦,他就不高兴,他不愿去想。我想你或者不会这样。那么让我们谈谈吧。
我有一个熟朋友,他也写了一本稿子拿给我看,我知道他有很丰富的生活经历,比你的生活经历只有更复杂。他的书主要是写他生活过来的事,拿他生活中一连串的斗争故事作材料来写的。我读着他的原稿,我极力希望能走进那有趣的生活中去。他曾经同我谈过不少他的历史的。可是我总走不进去,我总觉得我不是在读小说,而是在听一个陈旧的、听厌了的报告,我对这些熟悉的故事、人物、斗争,不是感到亲切,不是引起我无限情感的回忆、痛苦、沉闷、愤怒、紧张、愉快和充满希望,而是觉得浮浅,老一套……我心里想,我亲爱的朋友啊!你真把生活、人物,把你自己的崇高的感情都糟蹋了!如果单从书面上来看,是看不出他和生活的关系,好像他写的是听来的材料,是同他没有多少关系的生活。你的书也使我有同样的感觉。你书中的材料的确是多的,也有很多紧张的场面。我相信这不是你听来的东西。可是我总觉得看不出你在你所写的部队中生活了那样久,也看不出你是曾在那里参加过实际工作的,如果你不说,我还以为是一个年青的知识分子到部队中跑了一转,搜集了许多材料编出来的。这是为什么呢?为什么那些感动了你的生活,在你的笔下不特不能感动人,反而令人看不出生活呢?
我不知道你的生活经历,和政治的、文化的、文学的修养同我的熟朋友有多少差别,但我假定你们是差不多,我把他的情况研究一下也许可以做为你的参考,我觉得这对我的朋友也会有些好处。我曾经鼓励我这个朋友多读书,我想,生活他是有了的,他应该学习表现生活的方法,读文学作品。他读了,读得也不算少,在他的可能范围内尽力读了中国现代的创作和古典文学,苏联的名著以及现代的东欧的作品。他读得很有兴趣。有一次我们谈起来了,我想从读文艺书中来看他的进步,可是谈着谈着,我不想谈了,甚至不想和他争论,因为我们谈得不投机,没有一点投机的地方。凡我认为好的作品,特别在文学上值得学习的作品,他都不喜欢。他喜欢的作品都是我不喜欢的,只有主题、题材有可取的作品。他喜欢的人物都是作家极力想写得好而没有写好的人物,当然是正面人物。我正想告诉他某一作品里的缺点,而他等不到我说出来却开始赞扬那缺点,有时我正在介绍一本书的好处,他不等我说完却把那书否定了。我起先还想耐烦的同他辩论,想说服他,后来看看这是无效的,我就停止了。我觉得很苦闷,我也反省过,也许是我的观点错了,我的欣赏能力出了毛病,不,我记起来了,我的朋友是反对欣赏两个字的。但我相信我不会完全错了的,我有些意见也实在是很多人的意见,甚至有些有学问的评论家也讲过的。那么是我的朋友的观点有毛病?也不像,他实在是一个非常单纯、很正直的共产党员。那么问题在那里呢?后来我又同他谈。我劝他在读书的时候,不要做批评家,不要很快的对书下结论,慢点分析,特别不要分析它那点该学习啦、这于人民于自己有多少好处啦,而是首先让自己感动,陪着书中人一同欢喜,一同哭泣,感觉得有趣味的地方,就多多的去回想,须要加以想像的地方,就多多的去想像。读一本书也像打一次仗一样,把全付精力都放在那上面,不是轻松的享受,也不是严肃到冷静,冷眼旁观的完全用理智去读。我赞成他用点感情去读,先去感受书中的世界,陶醉了才回头来加以分析。可是我的熟朋友却这样回答我:“谁告诉你我不是用感情来读的,我常常感动得哭泣呢,我想着我们党的伟大,想着人民的痛苦,我就哭了;可是我一想到我们的前途,我们应该富有乐观主义精神。我就又快乐了。”是呀!我的熟朋友的确是很有阶级感情的,这实在没有错。我好像找不到问题所在了。后来我忽然想了起来,又问他:“你除了为整个人民,整个无产者哭泣而外还为了书中的什么人和那一件事而哭泣过么?”他想了半天想不起来,最后才说:“一切共产党员的思想品质都感动我。”
这一段谈话给我一个印象,就是他为一种思想而感动得多些,为具体的人和生活中的一些平常的事就感动得少些。他读书注意一些明白易懂,吻合他的见解的问题。容易为一些含政治性的热烈词句所感动,而注意形象的东西、或者
看来是生活细节而却表现了政治性的东西就不太注意了。
这一种读书方法在他对待“生活”也有同样的表现,我们曾在同一个乡下住过,他对每个人常常先来一套分析,说这个人是诚实的,说那个人思想不正确。他同他们在一起的时候,当然是工作关系,他评论他们,可是很少为一个人的痛苦而痛苦,为落后的人多花些时间,他好像把工作解决了就算了,他的赞叹,也只是一种评奖人的身份,他好像比这群人都高一些,以他的知识水平,理论水平,工作经验当然比一般乡下人高。我同他说,应该把自己放在他们中间,要很自然的觉得同他们是平等的,才能感受他们的一切,才能同他们一样的笑和哭。他又回答我说,他同他们笑过和哭过,他曾经遇见一个老太太,很伤心的向他诉苦,他听着,联想起中国人民的痛苦便同她一道哭了。我反问他,你就不能为这个老大娘而哭么?你就不会感到她好像就是你最亲爱的人,或者像你的母亲遭罪了那样的难过么?你就总是那样“政治化”,那样爱着一切抽象的概念,而永远清醒,不卷进个人感情的漩涡么?你总是那样理智的支配着你的感情,觉得应该怎样才怎样,不让他脱一次缰么?……他没有答应什么,而转入沉思了。
我想问题就出在这里了。生活是极复杂也是极平常的,作家就要在极平常的生活中去发现大道理,他同各种各样的生活细节结了不解之缘,他把这千丝万缕的平常人不去注意的生活细节缝缀起来,完成了一件天衣无缝的杰作。他不是先有一个科学论断再反过来取一些生活填入他的论文中的,他应该对生活有无比的敏感,他不屑写人人都能说得出来的,归纳好了的生活的条文。文学作品的效果当然是政治的,文学的价值当然要看它的政治性的深广,作家当然必须具有政治的敏感,但他却要从生活、从最形象的事物来发现真理。把政治写成条文,把写作同生活都看成一般的事物性的工作,连个人都成了这种教条的典型了的时候,我想不只是在创作上要失败,即使在别方面也不易成功,特别是不适合搞创作的。
说了这些,不知道符合你的情况不?要不,请你原谅我,要有部分的对,那我就请你想一想,这是不是一个根本的问题。生活对于你是理论,你可以作理论家,生活对于你不是诗,缺乏诗,你就决不能作诗人。但前途怎么样呢?我想很简单,放下架子,那些装得正确的,以领导自居的架子,抹去一些虚伪的面貌,真正把群众当老师,向他们学习,就会发现他们真真的好处,爱他们,你对生活没有隔阂,生活对你就真实了。这是一个基本的问题。我想你的缺点也许并不严重,只是因为对文学是外行,在开始接近文学的时候,就首先接受了一套可怕的公式。这样问题就比较容易解决些。我以为你还是多读点书,读一点文艺评论文章,有名的人写的;多接触一些社会,重要的是虚心,不要以为自己有了生活就可以在文艺创作的道路上通行无阻,我们有许多人常常是失败在一种自骄自满的情绪中。写到这里就算了,稿子奉还。如果有什么意见,请尽管来信!敬礼!
丁玲五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