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描写人民解放军的优秀小说“保安延安”
1954-08-23江华
江华
一
最近出版的杜鹏程的小说“保卫延安”,是一部近三十五万字的优秀著作。当这部小说其中的几章分别单独发表时,已经引起了文艺界和读者的密切注意。在文艺报刊上,也出现了一些欢迎这部小说的读者的反应。这说明我们读者对于好小说的感受是敏捷而亲切的。在我们时代,如果真正是一部有内容、有创造性的小说,人们决不会冷淡置之。
如果一部文艺作品,它既不能真确地描写我们人民解放军的战士和指挥员的成长和发展,也不能通过对于这些英雄人物各方面的活动,来表现我国历史巨大变化的雄伟而繁复的背景,那就不可能称得上能忠实地反映我们伟大的人民解放战争的文艺作品。我们的读者,渴望着从我们的文艺作品中,看到伟大历史事件的真实的图画。这一要求,完全是正确的。我认为“保卫延安”这部小说,在上述这样意义说,值得我们给以足够的重视。
我们大家都知道: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历了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三次伟大的革命运动,在一九四六年七月开始大约三年的时间中,又经历了一次为中国的独立、为民主、为和平而斗争的人民解放战争。这一战争的最后胜利,解放了全国,出现了我们最可爱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但是,这一伟大的解放战争是“走过了曲折的道路的”。正如著名的新华社一九四九年新年献词题为“将革命进行到底”一文中所指出的:“……国民党反动政府在发动反革命战争的时候,他们军队的数量约等于人民解放军的三倍半,他们军队的装备和人力物力的资源更是远远地超过了人民解放军,他们拥有人民解放军所缺乏的现代工业和现代交通工具,他们获得美国帝国主义在军事上、经济上的大量援助,并且他们是经过了长期的准备的。……”
正因如此,“战争的第一年(一九四六年七月至一九四七年六月)表现为国民党的进攻和人民解放军的防御。”由于“人民解放军采取了以歼灭国民党有生力量为主而不是以保守地方为主的正确的战略方针……”,“终于迫使国民党放弃其全面进攻计划,而于一九四七年上半年将进攻的重点限制在南线的两翼,即山东和陕北。……”到了战争的第二年(一九四七年七月至一九四八年六月),整个形势才“发生了一个根本的变化”,人民解放军“在南线和北线都由防御转入了进攻,国民党方面则不得不由进攻而转入防御。”(以上引文均见“将革命进行到底”)小说“保卫延安”正是以一九四七年三月至九月的西北战场为背景,这正是战争的第一年与第二年交接的一段时期。这时期是人民解放军打败了敌人,并且使西北战局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反攻的一个历史过程。这个意义巨大的胜利,包含着丰富的不容忽视的历史内容,也包含着生动的光辉灿烂的战斗生活。人民解放军愈战愈强,日益接近最后的大胜利;蒋匪军愈战愈弱,日益走向毁灭性的败亡。
二
从这样很有历史意义的巨大背景上,“保卫延安”的作者,着力地进行了对于这样历史事件的多方面的生活描写。而这多方面的生活描写,在作品中,是通过人物的塑造,人物在事件的发展中的变化,来发挥描写的效果的。
在文学作品中,对于生活的描写,只有当作者能把现实在它的历史规律中,在它不断的发展中表现出来时,才能谈得上是真实的。这种生活的真实性的描写,对具体作品说,又必须通过对个别的现象的正确描写才有可能来表达历史或现实发展的趋向(新旧的斗争,敌我的消长,人物本身的变化等等)。
这部篇幅巨大的小说,从它内容的主要线索来说,可以看得出作者十分明确地意识着的,是紧紧着眼于通过一个具体的战斗单位——青年指挥员、连长周大勇所领导的第一连,处在这一战斗环境中的各方面活动来表现的:作为人民解放军某一个纵队的一个构成部分,最初和全纵队在一起,从山西中部出发向西挺进,半年时间中在西北战场进行了一系列的战斗,一直到参加了西北战场上大反攻的洪流:“向延安的大门——高耸在天空的劳山进攻了……”为止。
这一英雄的连队,用自己英勇无敌、不怕困难的战斗意志,在历次的战斗中,充分表现了他们不愧为党和毛主席的可以信赖和值得信赖的勇士。在作者所着重描写的第一连的战斗活动中,作者又集中地选取了青年连长——这一个被旅长喜爱地称为“年青的老革命”的周大勇,作为作品的主角,并通过他和各方面的关系(领导、战友、人民以及敌人等各方面)和几次战斗中各种事件的关联中来表现他的。这说明作者在处理巨大历史事件的题材时,已能掌握了有效的方法。这种的方法,已在作品整
个内容的各方面效果上,获得了良好的证明。
作者所描写的周大勇,采取的是集中的表现方法:虽然也经过各次的战斗,也接触各个方面,也出现各种事件,但通过这些所产生的,是一种最突出的从人物形象所给人的强烈的感受:那就是一种从昂扬的斗志中所显示出来的高度的责任感——一种任何困难与挫折所决不可能减弱的英雄气概。这是一种战士最值得宝贵的品质。作者所塑造的周大勇的这种品质,不但是永远保持着的,而且同时是在激烈的战斗中发展着的。
作者充满着对这样人物的热爱,以颂扬的激情,忠实地刻划了我们青年的军事干部,怎样在面对着敌人的誓死战斗中,锻炼了自己。作品中有很多精彩的章节,足够读者揣摹。我以为这篇简略的介绍文章不需要重复地引用原作的章节,不过我觉得必须提到例如对青化砭战役(第一章),又如周大勇接受参加指挥把蟠龙镇敌人的主力向北引四百里的战斗任务(第二章),特别是大沙漠中的行军(第四章)和在长城线上的艰苦战斗(第五章)等地方,作者更是有很多出色的描写。在周大勇从长城总上回来,“死而复生”,却立即接受了新的任务的这些章节,也同样是使人惊心动魄的。
作者所描写的周大勇,并不是仅仅限止于从激烈的战斗中来表现他。作品还以不少的篇幅,有时是侧面地,有时是正面地,有时从不同的角度,通过连队的生活,通过周大勇和上级、和战友、和老百姓的各种关系中,显示了这一个人物。我以为作者所描写的连队生活,主要是那些通过周大勇的战友们对战斗任务的渴望、对战争的态度、对敌人的轻蔑与嘲笑、以及对连队的热爱与崇高的战斗友谊等等章节来表现的,而这些章节不少都是很精彩很动人的。
这些连队生活的描写,在作品中成为有机的部分,它确切地表现了作者所描写的周大勇,在其英雄品质的基本方面,乃是一个集体性的人物。作者通过战斗,也通过普通的连队生活,简练地同时鲜明地刻划了周大勇的一群战友:指导员王成德、班长王老虎、马全有、轻机枪射手李江国、老炊事员孙全厚、以及战士马长胜、甯金山、甯二子、李玉明等等。这些人物,各有自己独特的性格,如朴素可亲的王成德,如沉着而机智、富于感情的王老虎,如诙谐而乐观的李江国,如虽然犯过错误,但以后仍不失为好战士的甯金山……等等。当作者描写周大勇对王老虎,对李江国,对孙全厚等炽烈的友情时,那些章节实在可以说是使人觉得可歌可泣的。
周大勇,作为连队的领导者,集中大家的智慧与情绪,以自己光辉的品质照亮了这些战友们;而战士们呢,每个人也以自己特出的性格显示了各种各样朴素而单纯,但却崇高而英勇的精神面貌。这些,又都在强烈的战斗的责任感——一种无畏的觉醒与必胜的意志的统一下,交相映照而光芒四射。
作为一个英雄的形象,周大勇的出身、经历、自身的成长,作为集体一员的战士的性格的形成,以及作者所暗示他的前途,无疑地是有着普遍意义的。作为青年指挥员的代表,作为我们人民解放军特定历史时期的一代的骨干,作者所创造的这一人物形象,不能不说是比较深刻的,因而也是比较高度地富有典型意义的。
三
如果说,通过周大勇及其战友们在频繁的战斗中所显示的高度的自觉性与责任感——英雄品质的成长,因而真实地有机地向读者反映了伟大的人民解放战争的历史现实,这是小说“保卫延安”贯彻全部的一个内容特征的话,那么,另一个意义重大的特征,那就是作者以十分明确的态度,以足够重视的安排,描写了处在如此艰苦的战斗中的政治工作——思想工作,它和战士的英雄品质的成长和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也值得引起我们同等的注意。
谁都知道,政治工作与思想工作,对于人民的军队来说,是一种决不能轻视的中心环节。党对人民的武装的领导工作,可以说主要是通过自己的一系列的政治工作来完成的。小说“保卫延安”正是由于忠实地描写了我们人民军队生活,才能如此血肉相联地,随时随地地以丰富的生活内容,和多种样式的活动,同样忠实地描写了军队的政治生活与政治工作。
小说“保卫延安”所描写的人物,一般地说,作者都非常注意刻划他们对当前的战斗与生活的各种感受与体会,这就是人们在集体生活中的意志、情感、情绪等表现,以及对一定事件的态度与感想。换一句话说,作者常常能用人物自身的特点,同时又通过集体的意志来进行描写,这也就给反映部队政治工作——它和每次战斗发生着完全不能分开的内在的联系——展开了广阔的境界。除了结合着在部队各种活动中关于政治工作的描写(这在全部小说中是贯彻着的)外,作者也用了集中描写的方法,反映了这方面的生活现实。
作者在刻划周大勇的过程中,作为一个指挥员,政治工作也是非常紧密地和他的军事艺术相结合的。我们部队的指挥员,是部队的全面的领导人,他们不但要在部队的战斗及训练上负主要的责任,在政治教育上,也要负很大的责任。这就使我们的指挥员,不能是一种脱离群众,孤立无依,独断独行,不需要支持,不需要帮助的怪异的人物。作者在描写周大勇时,随时注意在这方面的刻划,很多也是十分精彩的。甯金山逃亡事件的处理,自然还只是一个开始。在周大勇本人,作为指挥员品质的一个方面,他也是一步一步向前发展的。当他和指导员王成德暂时分手时,他曾经认为“连长和指导员的工作都搁在我肩上了”而被王成德批评为“喊什么冤!”,但是,此后的事实说明了周大勇作为指挥员的良好品质的发展,对政治工作以及自己的全面发展有了一步比一步地更明确更高度的理解。
和周大勇这方面的成熟紧密地结合的,是作者对团政治委员李诚的描写。作者在第三章中,安排在部队向陇东高原进发的行军过程里,目的明显地——就是说作者有意识地使李诚这一个十分耀眼的人物形象出现了。李诚可以说是这一章的主要人
物。作为对部队政治工作者人物形象的刻划,我以为作者所描写的李诚,是十分成功的。
这是一个在“……肌肉并不丰满的身体里”,“储藏着使用不尽的精力”的人。他亲切地随时帮助别人,却又严格地坚持原则性。他重视部下的汇报,随时随地进行调查研究。他敏锐地长于发现新事物,同时能坚定地对落后与保守提出直率的批评。他最爱听战士们讲话,从看起来是细小的事情里阐发深刻的道理。他关心所有的人,自己却忘我地艰苦地生活着子……总之,这一些方面,要列举也是写不完的。但作者确实巳能从简要的介绍与生动的描写中,显现了这一个十分值得重视的人物。在第三章的最后,作者所描写的李诚向战士作鼓动演说一段的风度与情境,无疑也是这部小说中最出色的部分之一。
在他和周大勇的谈话中,在他自己工作与行动的示范中,显示了我们政治工作中许多很宝贵、很基本的,但在他却说得十分生动活泼的原则。这对周大勇的影响,是很明显的。作为一个全面发展的指挥员,周大勇就会通过这样的发展成为更成熟,更有高度修养的领导人物。作者安排了王成德回来时翻阅周大勇的日记,看出周大勇的显著的进步和成长,着重地作了明确的交代。
并不是作品中所有对政治工作的描写,就仅只在此了。作者以周大勇这一人物的活动所接触的各级领导人物,从基本风貌来说,都从不同色调中显示了党的领导与部队政治工作的重要作用。
四
小说“保卫延安”从整个内容说来,还有一个十分新颖的特点值得我们重视。这就是通过对周大勇连队的描写,作者还描写了领导方面的各级人物。从营长刘元兴,营教导员张培,团长赵劲,团政委李诚,团政治处杨主任,团参谋长卫毅,一直到旅政委杨克文,旅长陈兴允……自然,还有最能吸引人的是作者对于彭德怀将军的一些正面的描写。
作者在我们面前所描写的这些部队中的高级领导人物,无论从人物的数量上说,无论从描写的质量上说,还没有别的作品曾经有过这样的规模。因此,有关的这些章节,特别引起人的注意,这是很自然的。
我们的读者非常希望能在文艺作品中看到我们革命的重要人物的形象出现,特别是对一些反映重大历史事件的作品。这是很合理的愿望。但是,我们的文艺作品很少能很好地满足这样的要求,“保卫延安”在这方面的成果,因此是更值得我们重视的。
我以为作者常以整段的篇幅,插入对于像营教导员张培,团参谋长卫毅,以及上面已提过的团政委李诚等人物的专门描写,这是非常必要的。作者描写张培和周大勇在共同战斗中的一种富有自己特点的英勇刚毅而机敏的性格,特别是描写张培带病行军,以及九里山日夜猛烈进行的阻击战斗中,那一段对张培光荣受伤的描写,给人的印象是十分强烈的。
作者对于团参谋长卫毅,同样是很出色地勾划出了一个十分鲜明的形象,卫毅是一个从小说开始就同张培一起出场的人物,作者着力地描写他沉着勇毅的性格,他的深沉的感情与精密的工作态度,特别当作者描写到他和弟弟卫刚交谈的情景,得到卫刚牺牲(后来证明未牺牲)的遗书时的情景,以及后来卫毅自己英勇地牺牲的情形,凡是这些场合,作者都能使这样的人物发出一种光彩,同样成为这部小说中最好的篇幅。
作者描写的团长、旅长等指挥员,有时是从有机地和周大勇及其连队直接接触中,有时是从领导机关部署战斗和进行工作中,有时则正面地,显示他们在指挥作战时的生动的雄姿。这些领导人物的出现,在作者笔下,并不只是一些影子似的人物,像有些不成功的作品那样。相反,对于这些人物形象,作者也都能以或多或少的篇幅,刻划了他们每一个人自己各有不同的性格,而且还经常用别人眼中的他们,与他们眼中的别人来作衬托和照应,因此也增加了他们形象的生动性。
小说中所描写的彭德怀将军,也是十分使人感到真切的。作者以极度严肃的心情,细致地,耐心地处理了彭德怀将军所出现的那几个场面,作者从紧张的巨大的战斗部署的气氛中,突出描写了这位著名将军的严肃、沉着、仔细、冷静和果敢决断的风貌。作者所强调的这位将军对敌人的了如指掌,对自己的部下反复而具体分析敌我情况的那种指挥的风度,和搀杂地所描写的彭德怀将军周围的生活情况,使人有一种和谐与亲切的感受。不仅如此,作者有必要描写这位西北战场的最高指挥员,还在于通过他和部下的接触中,展示西北战场的雄伟的现状和胜利的远景。这样,作品对于这位将军的描写,无疑地也是作为这巨大历史背景的一个具体代表人物的杰出的动人的形象而出现的。这就使作品增添了一种特殊的强烈的光辉。
五
这部小说也正面地描写了敌人。由于战争规模的巨大。也由于形势的必要,这就是说,在敌我的战争部署的对峙中,如果不接触敌人高级指挥部的人物和情景,这就无法揭露敌人从气势汹汹到遭受失败的一系列的特点。譬如说,这部描写整个西北战场的小说,对敌人方面,如果只能接触到一些个别战役的事件和人物,或是仅仅用一些一般性所谓丑化敌人的表面描写的方法,那就一定会使这部小说减色不少。因此,我认为小说中除了一些战场上对敌人的描写外,还穿插着几段对敌人指挥部的正面揭露性的描写,是完全必要的,并且大体上也还是适当的,有些甚至也还可以说是很精彩的。
作者并不着重去刻划敌人的生活细节,或故意把他们写得愚笨不堪,像我们别的很多作品中那样,以为这样才叫暴露。相反,作者抓住了敌人指挥机构内部的本质的矛盾:战争的非正义性,反人民,兵力分散,内部不可调和的矛盾等等。而这些所谓高级将领,在开始气势汹汹的时候,每人都想大显身手,但一遇到什么关头,立刻就互相埋怨,唯一的打算是保存私人的实力,因此而又畏首畏尾,即使他们也懂得所谓战术,即使他们在一定时期中甚至还有很大的兵力与装备,但最后却不能免于狼狈
地失败。
作者所描写的敌二十九军军长刘戡,第一军军长董钊,三十六师师长钟松以及其他的一些军官幕僚等人物,虽然有的地方还显得有些浮面,但也已可以看出作者在努力充分占有材料后,并且谨慎地防止着自己对待这些方面免于落入浮夸。例如作者在“沙家店”这一章中所描写的钟松,无论从他的言谈中,从并不累赘的一些动作的描写中,已能简练地刻划出一个狂妄自私,得意忘形,但其实是胆小如鼠,不能有所作为的敌军高级指挥官的形象了。
六
我们的战士来自人民,为人民服务。我们所进行的战争为的是保卫人民,为人民求解放。作者所描写的战士,和人民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伟大的人民解放战争,获得人民广泛而有力的支持。
作者从部队的行进中随处描写了人民的情绪。他们所受蒋匪帮的蹂躏和屠杀,他们对敌人的憎恶和反抗,他们把希望和信赖毫不保留地寄托在共产党和人民解放军的身上。他们对自己的领袖毛主席,更是无处不有热烈拥护的表现。他们更以自己尽力能做到的行动,从帮助部队到自己直接参战,甚至牺牲了自己的生命。这是人民解放战争一切力量的最根本的源泉。
在这部小说中,作为战争力量的源泉,作者并不曾对人民生活的很多方面,进行大量的描写。自然,我们不应该要求作者不考虑自己作品的范围与要求,漫无限制地,包罗万象地描写人民生活中所有的事件,这是不可能做到也不应当这样做的。在这部作品中,配合着整个的结构,作者在三个主要方面描写了我们伟大的人民。
和战士的情绪相一致的,首先是人民对于战争的现实的感受,这就是我军必胜,敌军必败的坚定的信心。在周大勇连队最初进入陕甘宁边区的一路行军起,作者随时通过战士们的感受描写人民和军队的亲密关系,人民群众备战的积极性:“老汉、妇女在坚壁东西。路岔上,村口边,儿童们在放哨。一队队的自卫军东来西往。”作者描写延安撤退前逃难的群众“没有看见自己的队伍时都很惊慌;待看见自己的部队时,便坐在路边不朝前走了。”等等地方所描写的,充分地反映群众对部队的信赖。这以后,一直都有结合着战斗活动的这类的描写,使整个作品显出我们部队的行动和广大人民不能分离。部队的战斗情绪,乃是人民情绪的集中表现。
其次,我们还可以从战士的来历和表现中体会到人民乃是和我们一体的。作者所描写的新战士甯二子,李玉明以及别的一些人,不久前都还是普通的老百姓。至于像甯金山这样一度犯了错误开了小差的人,在逃亡中则直接受到人民的教育与帮助,才有可能回到自己的部队,重新成为好的战士。
另一个主要的方面作者则采用了集中描写的方法。作者无疑地将老人李振德的一家,作为陕甘宁边区人民的代表性事件来描写的。
李振德老人自己的英勇行动,是一个辉煌的例子。他在青化砭战役中被迫给敌人带路时,巧妙掩护我们埋伏着的部队,却以自己抱着孙子拴牛跳下了绝崖深沟的无限壮烈的表现成为全边区的英雄人物,拴牛牺牲了,老人却被游击队救了出来,以后仍一直关心着和支持着战争。作者所描写的李振德,不能不说是一个伟大的人民的形象。李振德的老伴,就是以爱护自己部队的精神感动了开小差的甯金山,以后,当敌人捕获了甯金山并施刑时,这位老太太同样受了拷打,但却能一口咬定甯金山是自己的亲生儿,一直到游击队救出了他们。这些描写,同样是感人肺腑的。
李振德的大儿子李玉山,原来是区长,后来成为游击队长,在他的活动中几次和周大勇的连队打过交道,作者描写了周大勇和他兄弟般的战斗的情谊。而李振德的第二个儿子,新参了军,他就在周大勇连队中当一个好战士。
此外,如果我们更从战士们对待人民的情形来体会,例如周大勇等英雄人物在各次行动中和老百姓的关系,以及最突出的一个事例,如周大勇负了伤,还考虑到自己血污的衣服会弄脏老乡的铺盖,坚决不肯上炕休息的一段描写,……都可以看得出作者非常注意于反映人民军队与人民群众的关系,从而把战争的人民性充分刻划出来,而且这些也同样都是这一作品的一些优秀的篇章,在整个小说中成为有机的部分。
七
杜鹏程的“保卫延安”是一部优秀的小说。在作品中,作者深刻地生动地刻划了人民解放军英雄战士的人物形象,使他们坚实地立脚于宏伟的历史事件的背景上,在描写我们人民解放军的高级指挥员方面,在暴露敌人方面,以及其他很多方面,都有新颖的、突出的成就。
整个作品的结构也是比较完满的。在处理连续的场面的推移中,我们看得出作者在写作上的组织能力。在战斗场面的描写中,我们看得出作者作为事件参与者的深刻的体验。作者对自己的英雄人物,充满了热爱,以最高的颂扬塑造了他们。作者以自己所掌握的材料,带着憎恨揭露了敌人。……整个作品是严肃认真的。
我在这本小说的阅读中,受到了一种深刻的革命的英雄主义的教育;我也从作品所描写的历史事件中,更清晰地,因而也是更亲切生动地重温了我们伟大祖国在人民解放战争中的一段光辉灿烂的历史。
我以这样的感受和心情匆忙地写了这篇介绍,我在这里只想尽自己薄弱的能力来推荐这部优秀的小说,谈不上有什么深刻的分析和研究。我只是粗略地对作品的主要内容,结合作者在写法上几个显著的特点,凭借自己肤浅的体会提了出来,供其他读者参考。
谁都知道,中国革命的基本特点乃是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因此,在过去三十年中,中国人民民主革命的高潮,基本上也表现为武装斗争的高潮。革命胜利越接近,这一高潮越显得广阔壮观,气象万千。这就是为什么描写我们人民解放军的文艺作品,能这样吸引广大读者的关切与爱护的原因。可惜我们在这方面能够真正称得起是优秀的作品,实在还不很多,还不能满足读者的要求。因此,我以为杜鹏程这部优秀的小说,特别值得我们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