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想出智慧——在学习中怎样发展自己的思考力
1953-08-17如潜
如潜
“思维是发展到高度完善的物质的座物,即人脑的产物,而人脑是思维的器官。”(注一)斯大林对于物质和思维的关系的这一说明,对于我们应该怎样学习的问题,也是一个意义深刻的指示。人既然有一个发展到高度完善的思维器官,人就应该充分发挥这个器官的职能,就应该用它深思熟虑地去思考问题。
在学习中,常常有这么一种情况:我们虽然读了书,可是读了之后,心中竟“全然无事”。读书的时候,虽然我们的眼睛也顺着一行一行的字转动了一番,仍是书中用述何事,却没有在脑子里打下一点印记。有些人总是把这种现象单纯地解释为自己的记忆力不强;可是,也有些人死记了许多东西,甚至可以把书本背诵出来,但一遇到要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他的那些死记下来的东西却用不上了,为什么读了书全无印象,或者全不能用呢?共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因为读书的时候,没有独立地思考,没有把书本上的东西用自己的思维给以加工,使之成为自己的有用的活知识。
我国有句古话说得很对:“善读书者,无往而非书。”所谓善读书者,也就是善于思考的人,这些人到处可以寻觅到知识。鲁迅先生在一篇题为“随便翻翻”的杂文里这样说:“譬如我们看一家的陈年帐簿,每天写着‘豆腐三文,青菜十文,鱼五十文,酱油一文,就知先前这几个钱就可买一天的小菜,吃够一家;看一本旧历本,写着‘不宜出行,不宜沐浴,不宜上梁,就知道先前是有这么多的禁忌。”(注二)可见善于思考的人,就是看了陈年帐簿和旧历本,也是有“心得”的。
有目的地思考
不过,只劝人“要思考”,还不能引起人积极地去思考,一个人必须使他感到有问题必须设法解决时,他才肯积极地甚至是自己也不能制止地去思考。为了解决一定的问题而思考,是有目的的思考,有目的的思索,才是有意义的使人久思不厌的思考。
一个善于思考的人,首先就在于他在思考中,有一个明晰的思考目的,他知道自己正在为了什么思考,正在思考着什么。在他的思考目的未达到以前,即他所要解决的问题未解决以前,他是不轻易停止他的这一思考的,因而他的思考就能持久;反之,任何一种无目的的思考,总是不会持续多久的。一个有目的的思考的人,不仅使他的思考能够持久不懈,而且使他能够随时随地注意到那些与其思考目的有关的一切事故,甚至是很细小的事故。正因为这样,他也就往往能发现一些被别人所疏忽的、但从他的思考目的看来却是十分重要的“细故”。这些“细故”的发现,也往往就是后来重要成果的种子。我们知道,现在全世界劳动人民都爱唱的“东方红”,是一位“多少还识几个字”的中国农民——李有源编出来的。我们看看李有源原来是怎样编出这首歌来的呢,在他口述的“我怎样编‘东方红?”一文中这样说:“我看到人民领袖毛主席实在英明、处处为咱们打算。……毛主席对人民有这样大的好处,我早就想编一个歌儿来唱他,可是咱没有文化,不知怎样编才对。有一次我去葭县城里拾粪,看到一条标语上写着:“毛主席是中国人民的大救星!”我觉得这句话说的真对。我就把它记下,开始编起来。一天,我清早上山锄地,看到红通通的太阳从东方升起来,因此我想到:庄稼离开了太阳难生长,咱们人民离了毛主席,永远也翻不了身!所以我把毛主席比作太阳,这样前两句就编成:‘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一个毛泽东;我又想到人民在旧社会被官僚地主压迫得无法生活,毛主席一来,就给人民想出各种办法,使人民生活过得丰衣足食,所以,第三句编成:‘他为人民谋生存,第四句用了那条标语‘他是人民的大救星。这就是我编‘东方红的经过。”(注三)这里,我们可以明白地看到:李有源“没文化”的困难,并没有障碍了他“早就想编一个歌儿来唱”毛主席的夙愿,而有目的的思考却终于使他成功地编出一个为全世界人民所爱唱的歌来。由于他对毛主席有着无限的热爱,因而产生了他要编出一个歌唱毛主席的歌来的志愿,于是这个志愿就成为他随时随地思考的一个目的。他拾粪时也想,上山锄地时也想,当他看见一条标语时,看到“红通通的太阳从东方升起来”时,他产差志,他就锐敏地和他编歌的目的联系起来,这样,一条人人常见的标语,一个人人常
见的太阳,都给了他以创作的启发,使他想出一个为全世界人民所爱唱的歌来。如果他原先没有一个要编歌的思考目的,即便他看到了“毛主席是中国人民的大救星”这条标语,看到了“红通通的太阳从东方外起来”的景象,他也不会那样深入地展开他的思想的。不仅是“东方红”的创作是这样产生的,一切科学上的新发现,也常常是由许多能够有目的的思考的人,在一般人所不注意的“细故”上,发现了新的问题,引起了新的思想,因而推动与完成了新的事业。例如狗看见了食物就流口水这样一种现象,是从未被人所注意的“细故”,可是有目的的思考,就使巴甫洛夫注意到了这个“细故”,他又有目的地实验与思考了这个“细故”,因而帮助他发现了“条件反射”的伟大学说。所以,善于思考的人,就是常有一个思考的目的因而能发现问题的人,只有那些不习惯于思考的人,才免得“万事大吉”,一切都好像没有什么问题似的。
善于思考的人,能够有目的地思考,能够注意重要“细故”,能够发现新的问题,但并不是说,他们能在任何细故上、在任何地方都可以发现问题,而是说,他们善于在真正有问题的地方发现问题;相反的,倒是那些不善于思考的人,才盲目地去“注意”一些烦琐的无关紧要的细故,甚至“无中生有”,的“思考”出一些不是问题的“问题”来。记得三年前大家正在学习“从猿到人”时,曾有人不是如题所示地去思考“劳动在从猿到人过程中的作用”(注四),却凭空“思考”出一个“蚂蚁是否也能变成人”的“问题”来,这种,“问题”如果不是有意捏造的,就是把思考当做思想游戏闹着玩儿的,而不是为了要解决一个真正存在与必须解决的问题思考的。在学习中,“死扣名词”、“钻牛角尖”等现象,也都是无意义的思考。总之,如果没有一个确当的思考目的,不是无从思考起,便是忽而想想这个,忽而又想想那个,但想来想去,也是“胡思乱想”而已。我们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实践的需要,在学习中,我们如能为了解决实际问题而思考,有目的地去思考,那么,这种思考,就有实践的意义。
有准备地思考
为了解决一定的问题而思考,这是我们主观上的目的,但问题如何解决,还必须从大量的客观事实和材料中去思考。祁建华创造的“速成识字法”不是坐在屋里空想出来时,而是他在行践过程中搜集了大量的材料取事实,逐步想出来的。当他了解到战士们学习文化的痛苦后,他就首先想到:自己以前曾利用注音符号作辅助识字的工具,在很短时间内学完一本有八千多生字的小辞典这一事实,于是他就推想到,要是战士们也能用这个办法学习,这个困难就解决了。可是,祁建华并没有想到这里为止,他又想到,他利用注音符号作辅助识字的工具的事实,毕竟还只是他一个人的经验,战士们是否能行,他还没有把握。于是他就先找了一位战土作一次实验,试验时结果很成功,这才有了可靠的事实根据,他便下定决心推广这种识字法。但祁建华还没有停止了他的思考,他在大规模的试验中,又搜集了许多事实,根据这些事实,他又继续去想,才把学习注音符号中遇到的许多困难,都一一加以克服。如战士们最初认为注音符号像“洋文”,学了没有用,祁建华一方面说服战士们,打消顾虑;一方面又改进了自己对注音符号的教法,当进入大量识字的阶段时,又发生了新的困难。如战士们认为“我们又不是吃字喝字”,“敲碎脑壳,一天也装不进一百个生字”,祁建华根据这些事实,依然是一方面想法子鼓励战士们的学习信心,一方面想法子深入思考如何教法。在教学过程中,祁建华看见一位战土写字,半天没有把一个字写好,这位战士感叹地说:“写一个字比认十个字还难!”这给了祁建华很大的启发,既然“写”很难,为什么不先学会“认”再说呢?经过进一步研究,使他认识到立即要求“四会”(即会认、会讲、会写、会用)是不科学的。要想使战士们学得快,应该把音、义、形等学习文字的难点分散开来,采取各个击破,逐步占有的学习方法,就是说先只要求学会“识”和“讲”,在大量识字的基础上,然后再进一步要求“写”和“用”。除此而外,祁建华也注意到了战士都是成年人,生活经验丰富的这一特点,了解到战士们在只要求会认、会讲的条件下能够在短期内大量识字的可能性。由此可见,祁建华能够创造出速成识字法,决不是凭空一下子想出来的。而是在实践中、在群众中根据了大量的材料和事实而创造出来的。
善于思考的人,也就是在平时积累了许多知识,收集了许多材料的人。谁学得的知识多,谁占有的材料多,谁就在思考中获得的也多。列宁指出:“马克思主义便是共产主义从人类知识总和中产生出来的标本。”(注五)不论研究什么东西,如果没有丰富的知识,没有普遍大量的材料,只是孤单单地去思考,或钻牛角尖,那么这种“思考”的结果,或者成为完全空想,或者只是“一孔之见”,而不可能是事物的真面目。一个人如果好空想、喜偏见,那么思考对于他就不是一种认识的手段,而成为自己主观主义的一种辩护工具了。
在学习中,有些人不愿意长期地、艰苦地从大量的材料中去思考,只是坐待着“灵感”的到来。可是,柴柯夫斯基说得好:“灵感乃是不喜欢拜访懒惰者的客人,它是拜访那召唤它的人。”灵感,看来好像是“得来全不费工夫”的“灵机一动”,其实是平时千辛万苦准备了大星材料的结果。拉发格在其所著《马克思回忆录》里写道:“马克思的头脑是用数量多到令人不敢相信的历史和科学的事实与哲学理论所武装,而且他又是如此惊人地善于利用他长期心智劳作所获得的一切知识与视察。无论何时,对于任何可以想像出来的题目,随
任何人尽可能提出任何请问,他都能给你一个确当的回答,每一回答总是伴着概括意义之哲学的想像。他的头脑就像是一只战舰,停在军港里升火待发,准备停当了,只要片刻的通知,就可以出发开进任何思想的海洋里。“(注六)从拉发格对马克思的这段回忆里,我们可以看到:马克思的灵感,充沛到能够在任何时候确当地回答任何人所能提出来的任何问题的程度;同时我们也行到:马克思长期心智劳作所获得的知识,其数量竟多到令人不敢相信的程度。“只要片刻的通知,就可以出发开进任何思想的海洋里”,这不能说不是灵感了,但这种灵感却是早已“准备停当了”的。因此,我们必须有准备地去思考。
有系统地思考
马克思自己也这样说:“研究必须搜集丰富的材料,分析材料的种种发展形态,并探究这种种形态的内部关系。”(注七)这里,马克思不仅简单地指出要搜集丰富的材料,而又指出要分析材料的种种发展形态,并探究这种种形态的内部关系。在学习中,能够这样地思考,就是有系统的思考。
有系统地思考,也就是对于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马克思说:“具体物是具体的,因为它是多数规定的总结,从而是复杂物的统一。”(注八)既然具体“是多数规定的总结”,“是复杂物的统一”,那么要分析具体问题,就必须对于“多数规定”与“复杂物”一一加以分析,进行全面的思考而不是“盲人摸象”似地随便抓住一点,以代替全面。创造“车工基本技术速成教学法”的彭松福,在他写的“为了让学徒们更快地掌握技术”一文中说:“我决定用总结自己十年技术经验的办法,写出系统的教材,找出关键,按着系统教材和关键去教。总结十年的经验可不是件简单的事!过去好些东西都只凭心记,现在一点一滴地上回忆,真不容易。白天想,夜里想,连吃饭作梦也在想;每天天不亮我就起来,有时夜里三、四点钟还没睡。”(注九)彭松福同志这样没明没夜地想,可不是爱想什么就去想什么,而是把他“十技术经验”“一点一滴”地都想出来,只有这样的想,才能“找出关键”,“写出系统的教材”来。他“根据车床技术操作规律,将车工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法分成十一个步骤。“这些步骤是按照操作过程由简单到繁难的顺序排列起来的。所以学会第一步,就给下一步做了准备,学会了这十一个步骤,车的基本操作法就掌握了。这个方法,还注意解决每一个步骤的关健问题,因此,使文化水平较低的工人很容易接受……这个方法又注意把难点集中起来,找出根本问题,集中教学,一次‘歼灭。”(注十)彭松福同志经过这样分析、综合有系统的思考,就创造出了他的“车工基本技术速成教学法”。当然,问题中的“一点一滴”,并非都是主要的、重要的、本质的,其中有些则是次要的、不重要的、非本质的。全面地、具体地、“一点一滴”地思考问题,正是要从“一点一滴”中找寻那些对于全面有决定意义的主要的、重要的、本质的方面,而不是“排门数馆”地去作现象罗列,也不是对于事实的任意取舍。一个善于思考的人,也就在于他能够按照客观存在的事实,把问题的主要的、重要的、本质的方面,和次要的、不重要的、非本质的方面区别开来,把普遍的、必然的方面和个别的、偶然的方面区别开来。
有系统的思考,也正是毛主席所告诉我们的:“要完全地反映整个的事物,反映事物的本质,反映事物的内部规律性,就必须经过思考作用,将丰富的感觉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工夫,造成概念和理论的系统,就必须从感性认识跃进到理性认识。”(注十一)在学习中,要想从丰富的感觉材料中,找出事物的本质来,找出事物发展的规律性来,使我们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就必须把丰富的材料,经过思考,给以加工。这种对于丰富材料的加工,就是有系统的思考,我们必须努力学会有系统地去思考。
我们要获得知识,当然需要别人的传授,但是别人的传授,可以引导与推动我们去思考,终不能代替我们自己去思考,只有经过自己积极思考去认识事物,才能把知识变成自己的财富,才能把知识变成真正有用的东西,真正掌握知识的过程,就是自己积极思考的过程,在学习中,自己不积极地思考,只等待别人给我们传授一套完全的、现成的、到处能用的知识的想法,显然是不对的。我们必须努力磨练,使自己的思考力发展和完善起来。我们应该有目的、有准备、有系统地去思考,愈能这样地去思考,思考力就愈发展,这就叫做“多想出智慧”。
(注一)“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见《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外国丈书籍出版局出版,第一四二页。
(注二)《且介亭杂文》,人民文学出版社版,第一三二页。
(注三)光明日服之一九刀二年六月十四日利刊卜“收搜”。
(注四)这是恩格斯所著《从猿到人》一书中的第一篇的题目。
(注五)“青年团底任务”见《列宁文选》两卷集,第二卷,第八○二页。
(注六)解放社编:《论马恩列斯》,第七三页。(注七)《资本论》第一卷“原著第第二版跋”,第一一页。
(注八)《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论。
(注九)中国青年报一九五二年一月十三日第一版。
(注十)同上报,第一版新闻。
(注十一)《实践论》见《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第二九○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