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凭何成冬运之城
2025-02-20张雪梅兰博文
2月7日至14日,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将举办第九届亚洲冬季运动会。
哈尔滨之所以能够成为本届亚洲冬季运动会(简称“亚冬会”)的举办地,自然有其独特的优势与魅力。
为了确保比赛期间有适宜的低温及足够的降雪,亚冬会通常在北纬30°至北纬60°的较高纬度地区举办。不过,亚冬会的适宜比赛气温并非越低越好,最理想的气温是-17~-10℃。与此同时,亚冬会大多选在冬春交替、自然降雪充足的2月份举办,这对于滑雪、雪橇等野外比赛项目至关重要。如果降雪量不够,就需要通过人工造雪方式弥补。
此外,不同的比赛项目需要考虑不同的场地和地形。例如,雪橇、冰壶和冰球等项目需要赛场的冰面尽可能平坦,滑雪和雪板等项目需要有坡度的雪地,高山滑雪、自由式滑雪等项目则需要在山地进行。
哈尔滨完全满足了上述条件。
只冷不寒 温度适宜
根据亚冬会对比赛时平均气温的要求,举办地的天气既不能太热,又不能酷寒,故而,热带沙漠干旱地区以及大兴安岭、西伯利亚等高寒地区无法承办这项赛事。
哈尔滨则不同。哈尔滨位于北纬44°04′~46°40′的松嫩平原腹地,正好处于北纬40°~45°的黄金冰雪旅游带。这里属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冬季漫长而寒冷,冬季平均气温为-14.2℃,当地气温多在-20~-9℃徘徊。从平均气温看,哈尔滨的冬天虽然寒冷,却不是高寒。因而,仅从气候角度看,哈尔滨是我国最适宜开展冰雪运动的城市。
哈尔滨主城区和尚志市近30年(1991—2020年)2月7日至14日的气象统计数据显示,两地的平均气温分别为-13.2℃和-15℃,日最高气温分别为-6.1℃和-6.2℃,日最低气温分别为-19.9℃和-23.7℃,都恰好处于开展冰雪运动的黄金温度范畴。这样的气候条件适宜举办室外冬季体育比赛,也有利于比赛设施的建设与维护。
雪厚且黏 雪况良好
再看降雪情况。
亚冬会要求举办地的冬季多雪且风力不能太大,降雪量在30毫米左右。由此可见,有冬无雪等干旱沙漠地区不适宜成为举办地。
那么,哈尔滨的降雪情况又如何呢?

哈尔滨地区冬长夏短,冰雪资源丰富、雪期长,秋冬与冬春交替之际降雪略频,积雪时间长达120天。当地主城区和尚志市近30年(1991—2020年)12月至翌年2月的降雪量等气象资料显示,主城区的平均降雪量为15毫米,尚志市的平均降雪量为26.4毫米。近年来,黑龙江省积雪覆盖初日分布显示,哈尔滨、牡丹江是黑龙江省积雪覆盖最早的地区,其境内的亚布力、帽儿山、凤凰山、威虎山等地雪资源较好,对开展冰雪运动十分有利。
作为滑雪胜地,亚布力地处尚志高海拔山区,雪量足,积雪深,降雪量远超30毫米。这里为大小锅盔山环抱的山谷,风力小,自然环境与气候条件甚至超过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赛事标准要求。当地的滑雪设施也是我国最完善的。因此,即便是在不缺雪的新疆等地举办全国冬季运动会时,也仍需由亚布力异地承办高难度的跳台滑雪等赛事。

亚布力的雪资源为何这么好呢?这还要从张广才岭说起。
张广才岭地处“冰城”哈尔滨与“雪城”牡丹江之间,位于世界级的冰雪旅游带上。它北起松花江,南接长白山,东连完达山,拉林河水系西环,牡丹江水系东绕,为纵贯松辽平原中间的一处丘陵地带。来自日本海的暖湿气流与来自贝加尔湖的冷空气在此交汇,配合特殊地形、地貌产生了显著的雨岛效应,使得张广才岭空气纯净、气候湿润、冬暖夏凉、雨雪充沛。当地的年降水量可达520~540毫米,是东北的区域降水中心。著名的龙凤山大气本底观测站即设于此,它是中国气象局在全国布设的六个区域性大气本底观测站之一。
张广才岭以林著称,以雪驰名,冰雪资源得天独厚,有“林海雪原”之称。这里天然降雪多,雪厚且黏,积雪期长达5个月,而且天气不像大小兴安岭那样高寒,适宜开展滑雪或赏雪等户外活动。亚冬会主会场亚布力、大冬会辅赛场帽儿山、全冬会主赛场二龙山、滑雪训练基地乌吉密等中国最好的竞技滑雪赛道多集中于此,“雪乡”双峰林场、“雪村”威虎山、“雪谷”山河屯等中国最美的雪景也恰好藏于此处。
亚布力位于张广才岭西麓,年降水量650毫米。冬季,山上积雪厚达1米,雪质呈颗粒状,硬度适中,雪况良好,积雪期长达170天。11月中旬至来年3月下旬为亚布力的最佳滑雪季。
从设施等硬件条件看,亚布力的大锅盔和二锅盔为国际标准竞技滑雪场,拥有9条高山滑雪道、7条越野滑雪道和国际标准花样滑雪跳台、90米级高山滑雪跳台、冬季两项靶场,雪道的数量、长度、落差均具世界水准;这里的三锅盔是滑雪度假区,有12条滑雪道供旅游、休闲人士使用。


冰城范本 底蕴深厚
哈尔滨的冰雪文化悠久而丰富。追溯起来,这座城市与冰雪运动已结缘百余年。作为现代冰雪运动进入我国的第一站,哈尔滨承载着国人对于冰雪运动绝大部分的历史记忆。据《黑龙江省志·体育志》记载,近代滑雪运动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传入我国,由于中东铁路局设在哈尔滨,所以在铁路沿线修建了多处滑雪场。周末滑雪和火车票捆绑营销,通过预售预购可以在价格上给予优惠。在那时,滑雪已成为不少人参与的冬季首选体育运动,而且还引发了冰雪运动装备销售的火爆—冰鞋广告登上了哈尔滨当地的体育杂志与俄文报纸。随着第一条欧亚大陆桥的贯通,哈尔滨在中国冰雪运动发展史上又书写了多个第一:1909年,哈尔滨成立中国第一家速滑协会;1936年,中国第一个滑雪场落户小镇玉泉;1938年,举办首届冰球锦标赛……

今天的哈尔滨与日本札幌、加拿大魁北克、挪威奥斯陆并称世界四大冰雪文化之都,冰雪早已成为哈尔滨与世界交往的一张名片。每到冬天,人们从松花江里取冰,制作冰灯。这些冰灯最初用作道路照明,久而久之成为烘托新春佳节气氛的必然之选,也吸引了各方来客。人们在看灯的同时,举行滑冰、掷冰壶、打冰球等冰上运动。从1963年兆麟公园举办首届冰灯游园会到1985年确定1月5日为哈尔滨冰雪节,从1987年国际冰雕比赛到1988年太阳岛国际雪博会,从1999年的冰雪大世界到如今的冰雪嘉年华,冰雪运动装点了这座城市。
哈尔滨人从小就习惯爬冰卧雪,打雪仗、拉爬犁、抽冰尜儿……是这里的孩子们在冬季必玩的游戏;在木板扣上八号线(粗铁丝)自制冰鞋,用木片木杆自制雪橇……哈尔滨人人自带冰雪运动天赋。作为“中国—上合组织冰雪体育示范区”,哈尔滨每年都会举办“全民上冰雪”百日活动。此时的松花江江面上到处是滑冰场、冬泳池,雪地摩托、滑雪圈、冰爬犁等娱乐设施散布在防洪纪念塔周围、音乐公园、闯关东广场,哈尔滨大剧院南侧沿江80万平方米的公益冰场堪称亚洲之最。

也正是由于有这样深厚的群众基础,哈尔滨历来都是我国冰雪运动的“领头雁”。我国奥运历史上首枚花滑、速滑金牌获得者均来自哈尔滨,9位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金牌获得者中有3位来自哈尔滨,在全国绝无仅有,哈尔滨是当之无愧的“奥运冠军之城”。《大众滑雪运动项目基础术语》等11项冰雪运动国家标准由哈尔滨体育人牵头制定,可见国家对“冰城范本”的支持与信任。
【责任编辑】赵 菲
冰雪气象服务保障难度高
笔者参与过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等一系列赛事的冰雪气象服务保障工作,曾深入亚布力、帽儿山、二龙山等滑雪场以及哈尔滨各大冰上场馆开展现场气象监测预报,深知冰雪赛事对气象条件的要求。
在室内冰场,气象观测人员需要为赛事组委会提供冰面海拔与室内大气压力数据;在赛前与比赛结束前5分钟,需监测气温、湿度与冰温实况。这是因为冰温与冰面平整度直接关系到速滑时间、花滑流畅度以及冰壶在冰面上滑行的精准度。
雪上比赛项目对地形要求多样:高山滑雪、跳台滑雪运动员要上达山顶,参加越野滑雪比赛的运动员需穿越森林,自由式滑雪比赛要求场地有坡度,雪橇比赛则讲究在相对平坦的场地进行。这些项目对气象条件的要求也十分苛刻:高山滑雪、自由式争霸赛要求赛场能见度大于2千米,5分钟平均风速小于10米每秒;跳台滑雪要求赛场气温大于-25℃,瞬时风速小于3米每秒,最好在逆风时比赛;越野滑雪比赛要求气温大于-20℃,5分钟平均风速小于10米每秒;自由式空中技巧项目要求比赛时段内1分钟平均风速小于3米每秒;冬季两项、单板滑雪项目要求比赛时段的1分钟平均风速小于10米每秒、气温不低于-18℃。
为达到要求,气象监测要精密到每个赛场、每条赛道,包含气温、湿度、风向、风速、雪温、雪质等相关内容;预报精准到几分钟,并根据逐小时的赛道监测数据做出未来3小时预报以及比赛临近预警;服务精细到开、闭幕式各环节与各个大小项目,涵盖赛会中外官员、领队、教练员与运动员。
与夏季运动会服务保障大为不同,野外滑雪项目服务保障备受煎熬、最受考验的是关键时刻的决断力。一旦出现大雪、能见度小于2千米的大雾、风速大于10米每秒的大风以及雪温大于0℃的强回暖等赛事高影响天气,致使气温过低、风力超标、雪温过高、雪质变差,需及时通知赛事组委会,协助指挥长确定是否调整赛程或终止比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