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 “荒野”重生记
2025-02-20雷茵茹李伟路红艳

城市有千百个形态,或高楼林立,或古巷幽深,或冰冷疏离,或热闹喧嚣。在这片古老而年轻的土地上,北京以“生物多样性魅力城市”的姿态,为万物生灵筑起了一座乐园。现在,让我们步入北京南部的翠绿之心——南苑森林湿地公园(以下简称“南森公园”),探寻这座城市中的“荒野”,感受那首在繁华中静谧流淌的生命之歌。
千年名苑 坐落南郊
南森公园位于北京的南郊,是一片承载着千年历史的皇家园林——自辽代起便是皇家猎场,明清时期,“南囿秋风”更是名列燕京十景之一。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片土地逐渐不复当年泉源密布、水草丰茂的景象。2008年,北京市丰台区启动了南森公园的规划建设工作。南森公园规划面积达17.5平方千米,相当于2400多个标准足球场的大小。自2021年起,我们课题组便开始了对南森公园的生态监测,有幸成为这座公园变迁的亲历者与见证者。
从森林到湿地 生境更丰富
不同的生物对栖息地有着不同的生存需求,而丰富的生境(一个物种或生物群体在生态系统中所生活、觅食、栖息和繁衍的自然环境)能够提供多种类型的栖息地,从而满足这些需求。

在南森公园的建设过程中,工作人员巧妙地利用多年前的建筑残渣及周边工地的土方,堆积形成了高地。在此基础上,人工栽种了白蜡、楸(qiū)树、元宝枫、银杏等高大乔木,以及黄杨、小叶女贞、沙地柏等灌木,还搭配了多样的地被植物,逐渐营造出了成片的森林和草地。同时,通过恢复“一河、十湖(泡)、两溪、一淀”的历史水系,成功地重新构建了多样的湿地生境。
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有几类生境是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区域。
水平和垂直异质性高的林地区域
阳光强烈的开阔地适合阳性植物,而阴湿区域则适合耐荫物种,水平异质性使得资源的分布更具多样性。
树冠层、灌木层、草本层的垂直分层结构则增加了栖息地的层次性,使得物种可以在不同高度找到适宜的生境,如山雀、灰喜鹊、啄木鸟等鸟类可能利用树冠层栖息和觅食,野兔、刺猬、黄鼬等小型哺乳动物和两栖动物多分布在林地的地表和灌木层。
兼具开敞水面与浅滩河岸的湿地
开敞水面与浅滩河岸相互衔接,形成了水深、温度、光照和含氧量等多样的环境梯度。这些梯度为不同类型的水生植物提供了适宜的生长条件,从而形成了水生植物垂直分布带——

根、茎生长在水的底泥之中,茎、叶挺出水面的挺水植物,如芦苇、香蒲、水葱、荷花;
植物体浮在水面上,根部扎根于底泥中的浮水植物,如睡莲、荇菜;
整个植物体漂浮在水面的漂浮植物,如槐叶蘋(pín)、紫萍;
植物体全部浸没于水面以下,茎、叶等主要生长部分则位于水中,扎根于底泥中的沉水植物,如金鱼藻、眼子菜、苦草等。
它们依次分布,共同构建了一个生机勃勃的水生生态系统,为食草动物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同时,开敞水面为绿头鸭、小鷿(pì)鷈(tī)、黑水鸡等游禽提供了理想的游憩和觅食场所,而浅滩河岸则吸引了白鹭、苍鹭、丘鹬、大沙锥等鹭类和鸻(héng)鹬(yù)类鸟儿前来觅食,成为它们的天然“食堂”。
园区内的荒草地生境
由于较少受到人为干扰,这些生境得以维持相对自然的状态。土壤中长期积累的大量种子库为生态系统的更新奠定了基础,这些种子通过休眠和萌发的交替作用持续存续。


当光照和水分条件适宜时,这些种子会自然萌发,形成草地生境,为鹌鹑、褐柳莺、棕扇尾莺、黑眉苇莺等鸟类,以及黄鼬等小型哺乳动物提供重要的栖息地。在生态恢复中,我们常常鼓励保留一定的荒野生境——有时候也叫作“留野区”,这是因为荒野生境保留了生态系统的“历史记忆”,允许自然演替过程的发生,从而逐步恢复完整而稳定的生态系统。荒野生境中保留的原生植被和动物组成的生物群落通常更具弹性,能够更好地应对如气候变化、病虫害、自然灾害等外部干扰。
水土环境悄然渐变
2021~2024年,调查小组对南森公园的水质和土壤进行了长期监测。我们分别在湿地的入水口、中心区和出水口等不同位置采集水样。

结合现场便携仪器测试和实验室分析得出的监测结果显示,水质整体趋于改善:酸碱值逐步接近中性,碱性减弱;溶解氧水平较高,表明水体自我净化能力增强;浑浊度显著下降,水体透明度提高;总氮、总磷和氨氮浓度减少,说明营养物质输入减少,富营养化风险下降。
土壤采样则覆盖了公园中的林地、草地和湿地等不同生态系统。结果表明,湿地的高湿度、低容重、高有机质和高氮含量使其成为植物生长的理想环境。相对而言,草地需要增加有机质输入,例如施用有机肥或种植绿肥,以改善土壤结构并降低土壤容重。
绿意葱茏 羽翼纷飞
随着南森公园生态环境逐渐改善,公园内的植物种类从最初的134种增加到249种,仅在2023~2024年间,就新增了24种植物记录。
公园监测到的鸟类数量从2021年的81种增加到2024年的117种,其中包括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黄胸鹀(w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红胁绣眼鸟、红喉歌鸲(qú)、花脸鸭和赤腹鹰等。如今,公园已经成为许多观鸟爱好者的首选之地。
美国经济学家爱德华·格莱泽(Edward Glaeser)曾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人与自然和城市紧密联结的动人场景。在他看来,城市不应仅仅是一座钢筋水泥的“森林”,而应成为人类繁荣发展的沃土,让人们能够在城市的怀抱中毫无保留地分享才华、思想和简单的乐趣,同时又能轻松地接近自然,实现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生,让城市生活与自然之美相得益彰。
南森公园只是首都北京城市发展中的一个剪影,但它却折射出“美丽中国”建设的宏大愿景与坚实步伐。未来,会有更多的市民和游人作为亲历者,见证南森公园在岁月的雕琢下,蜕变成野生动植物的天堂。
(责任编辑 / 王佳璇 高琳" 美术编辑 / 周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