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的植被巨变
2025-02-20苏涛
青藏高原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年平均气温不足0摄氏度,这里的许多植物类群在漫长的演化历程中已经逐渐消失,现在仅有少数植物存留在如此高寒的地区,因此植物化石成为追溯青藏高原植物多样性历史的关键线索。
第二次青藏科考开展以来,科研人员发现了越来越多的化石产地,并开展了系统性的化石标本发掘工作。通过深入研究这些不同地质时期的化石,青藏高原植物多样性演化的整体脉络逐渐清晰起来……
亚热带森林" 从6000万年前走来
来自南半球的印度板块向北长途漂移,大约在6000万年前与欧亚板块发生碰撞。这是新生代地球最为重大的地质事件之一,也拉开了青藏高原隆升的序幕。
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拉孜县柳乡有一处距今约5600万年的晚古新世植物群化石,位于青藏高原南部的雅鲁藏布江缝合带,这里是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交会的最前沿。

20世纪80年代,我国古植物学家陶君容教授等人报道了该地砾岩的细砂岩夹层中的数个化石层位,棕榈科叶片化石丰富。全球棕榈科现生植物共有188属2585种,但绝大多数种类仅分布在热带地区,因此,该植物群化石代表了青藏高原南部隆升初期的植被面貌,意味着当时的青藏高原存在着海拔仅为1000余米的热带森林。
蒋浪植物群" 远古的“香格里拉”
距今约4700万年的青藏高原中部班戈县蒋浪植物群物种化石丰富,有80余种植物;化石点与现在海拔近5000米、物种稀少的高寒草原形成鲜明对比。

此外,通过对蒋浪植物群与全球化石植物群进行物种比对,科研人员发现其与同时期的北美绿河植物群、德国麦瑟尔植物群极为相似,这说明北半球在中始新世(距今约5300万~3650万年)存在广泛的植物区系交流。
与蒋浪植物群邻近、距今约3900万年的达玉植物群,则体现了完全不同的植被面貌。达玉植物群中有大型棕榈叶片化石,长度超过1米。此外,还发现大量草本植物及植物刺的化石。通过植物化石定量重建古海拔的结果表明:在晚始新世,青藏高原中部存在海拔约为1500米的中央谷地,曾经生长着类似非洲稀树草原的植被。
芒康植物群" 气候和地形共同影响
晚始新世至早渐新世的芒康植物群化石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是川藏公路(318国道)和滇藏公路(214国道)在西藏自治区交会的地方。

芒康植物群主要有两个不同层位的植物组合,其中下面一层植物组合是常绿的青冈亚属和落叶的桦木属为优势类群,属于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在现如今的青藏高原东南缘依然存在——如云南省西北部的虎跳峡。表明青藏高原东南缘的现代植被面貌在晚始新世已建立,这与当时的气候和地形密不可分。
科研人员还在这套地层的上部发现了另一层植物组合,含有柳属、栒子属等,叶片普遍偏小。通过进一步研究发现,当时该地区在约100万年间抬升了约1000米,并接近现今海拔。
高山灌丛" 格局基本形成
到了约1500万年前,青藏高原南部日喀则地区南木林植物群以桦木科占优势,是一片落叶阔叶林。
而距今约500万年的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香孜植物群化石,以栒子属、绣线菊属、沙棘属等最为常见,属于高山灌丛类型,至此,青藏高原整体现代地形和植被格局也基本形成。

地层是大地的一本巨厚天书,而化石就是其中生动的文字,客观而形象地记录着青藏高原植物多样性的巨变。纵观整个青藏高原的植物多样性演化历史,就是漫长地质时期地球生命演化的缩影。尽管目前我们还只能从有限的时间节点去认识青藏高原曾经存在过的植物类群,但是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通过继续开展古植物野外科考,不断增加植物化石证据,我们一定能更加准确地描绘出青藏高原植物多样性演化的具体脉络。
(责任编辑 / 王佳璇" 美术编辑 / 周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