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警15年——说起来都是故事
2025-02-18顾哲
2009年,从江苏警官学院毕业后,我被分配到繁忙的和平桥派出所。那时候,一天低于20个报警电话,我都开心得感觉这一天赚到了。有一天,我一个报警电话都没接到,让人简直不敢相信。我反复拿起接警电话,检查是不是电话坏了。辖区没人报警,我这心里反而放心不下了。
那时候我年轻,经常顶班,都是半夜顶主班。有一次,我们出去抓赌,凌晨2点才回到所里。当时,我一个人在一楼做笔录,边做笔录边接听打进来的报警电话。在派出所每天都是这样忙忙碌碌,无休止的处警办案,确实挺辛苦的。
当年,作为新警的我有两个师傅:处警调解纠纷跟王师傅学习,办案跟刘师傅学习。
记得那是十几年前的一个夜晚,轮到我主班处警,突然接到辖区某歌厅打架的警情。我赶到现场,一推开门,就看见聚着几十个“黄毛”。当时我就懵了,这场面是头一回见啊,根本不知道该怎么办!我和两个辅警根本没办法控制这么多人。我赶紧给值班领导打电话。领导问我打起来没有,我说没有打起来,他就让我把人全带回所里。可是现场有这么多人,几辆车都不够装的,怎么带回所里?值班领导就让我给王师傅打电话。我给王师傅打了电话。他急匆匆地赶了过来。进门后扫了一眼,就点名几个领头的“黄毛”,跟着他回所里去,又让其他人都散了。我这才松了一口气。
师傅刘青松跟我说过一句话:“你现在必须多办案子,最少要学会办理30多种案子才算合格。只有多积累经验,才能逐渐进步。”就这样,我从办案队民警到办案队长再到分管办案的副所长。作为分管案件的副所长,那段时间我每天上班的第一件事就是看看昨天有没有打架的警情。很多派出所无论什么警情,都是实行“谁主班、谁负责”的原则。但是会有一个问题:社区民警处警,接到了打架类警情,他擅长调解能够成功调解还好,要是没有成功调解必须进行处罚,就可能转为办案队的事情。如果完全依靠值班的社区民警,当天要是他没有对打架事件及时调查取证,没有做好口供笔录,后期就会很被动。本来民警只是打架案事件的中间评理人,却会变成一个被投诉的人。比如某人被打了,有的民警会说,你先去医院看病吧,看完了再来。但是这个人再来的时候,已经不会讲实话了。人常常是在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才会讲实话。所以,民警必须及时取证到位,哪怕当事人躺在医院里也要去问问,不能拖,也拖不得。要时刻记住人心总是善变的。那年,我总结了一套和平桥派出所的《接警规范细则》。自此,所里没有发生过超期案件,也没有被信访投诉。有人说我太小心谨慎了,但我想说这些规范细则可以保我们平安处警。直到今天,我电脑里的笔录软件里,还保留着那一年做过的760多份笔录。既然穿了这身警服,我就必须爱惜自己的警服。
2015年,我和潘益民、韦杰代表镇江公安参加江苏省公安厅“四项建设”的法制考核,最终获得全省第3名的好成绩。现在潘益民也当上了派出所所长,韦杰当上了法制支队长。那时候我们都年轻,三个人天天在一起看书。在反复看书中我发现,《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和《办理行政案件程序规定》这两本书一定要好好看,看通了,就不会出现执法瑕疵和执法过错。因为即使你再会办案子,如果程序出错了,也等于白干。
在办案中,我不停地去摸思路、想方法、求突破,思维上快速提升。记得在公安部挂牌的镇江市首例“特大跨境电信网络诈骗案”中,镇江公安首次实现了对电信网络诈骗团伙的全链条打击。当时,局里先后抽调警力200余名。这个专案中有一个很重要的突破点,就是主犯经营很多公司,与6个平台签订了会员单位协议,再以投资为名诈骗钱财,所以证明平台的非法性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可是有的证监局担心做出平台非法认定后导致大量投诉,所以很不情愿出具认定书。
记得我跑去某个省证监局时,一个证监局的博士连办公室的门都没让我进。他直接在一楼大厅给了我3张纸,让我先回去准备材料,说完就走人了。
我一看,纸上面写着一行行密密麻麻需要我提供的各种材料。人家的意思很明显,这不就是给我一个下马威嘛!他觉得我根本提供不了这么多材料。我待在原地,很郁闷。纸上面的字,每一行我都认识,但是组合在一起我就都不认识了,全是金融经济学有关的专业知识。我一个学刑侦专业的民警哪懂这些东西啊!可是,作为警察,我又必须出具这些材料。我前后用了3个多月的时间,每天想办法,不懂的就去百度搜,一点点弄明白,一点点查找资料,终于拿出全部材料,先后到证监局跑了五六次才弄完整。后来才知道,全国仅有几家公安机关出具了全面材料,最后成功拿到他们的非法性认定书,而我们局一次拿到了两家证监局的认定书。
就是这个案子,我们刚把主犯抓回来,立马就有律师过来,说他无罪,要求我们放人。我们必须收集有效的证据,才能让他受到法律的制裁。我们想尽办法让主犯交代了犯罪经过,可是问题来了,我们听不懂。他说的全是杠杆、点差、对赌、标准化合约等经济学名词,听得我们头都大了。听不懂这可怎么做笔录呢?我想起曾经在和平桥派出所办过一个类似的投资诈骗的案子,就先去梳理那个笔录的脉络,然后分析这个案件的脉络。这个过程很有意思,不是一天两天能说完的,就是明明你不会,你还要逼着自己去学,然后弄清楚整个过程,有理有据地找出所有罪证,将犯罪者绳之以法。而这种案件办完之后,你会发现自己学会了很多别人不会的,所以拓荒的路一定要自己去走。
办这个案子的故事那可太多了。记得另外一个搜查小组,就是“江苏最美警察”刘扬他们那个组,到湖北进山抓人,半路下雨、山体滑坡,只好下车走进村子,走得满腿都是泥巴。村里人和嫌疑人家都沾亲带故,警察不能光明正大地进村,否则亲戚们会通报消息,让嫌疑人跑路。警察只能晚上偷偷进山,还要化装成户外考察队。就这样进山找了两个礼拜,还是没有一点线索。
突然有一天,搜查队在山里远远看见一辆保时捷。大家寻思着山里怎么会有保时捷呢,于是赶忙跑过去问车主。可山路就是你看着只有1公里,绕过去却有3公里。跑得大家两腿发软、脸色发白,终于截住了跑车,结果发现车主就是大家要抓的嫌疑人。当时大家那个开心啊,比拍电影还神奇。大家在抓捕现场拍了好多照片,只见那个嫌疑人坐在保时捷里一脸茫然,而我们的民警一个个笑得合不拢嘴。
还有一次,我们进村抓一个女嫌疑人。大半夜的我们走山路悄悄摸过去,再翻墙跳进她家老宅,悄悄推门进去,突然看见一口棺材,把我吓得够呛。后来才知道,村里有习俗,老人年龄大了要先买口棺材放在家里备用。当时被惊吓后,我许久才平复了心情,接着拿出手机照明,用力推开棺材盖,到底要看看嫌疑人究竟是死了还是躲在棺材里了。
说起来这都是故事。有一次,我们租了一辆车天天进山,最后跑着跑着,发现车头突然飘起青烟来了。下车一看,原来是车轱辘被我们跑冒烟了,只好再换车。
还有一年,我们去抓捕一个逃犯。跟踪了好久,最后根据得到的线索,锁定他在大山里。可能我们去过他亲戚家,被发觉了,惊动了他。于是他准备外逃。有一天,我们发现有4辆汽车同时开往东南西北不同的方向。这真是不怕罪犯违法,就怕罪犯有文化。他竟然跟我们玩起兵法来了。这是我们以前从没遇到的情况。这该怎么办?我们立刻把2组人员分成了4组人员,每组跟踪1辆车。但那次抓捕最终以失败告终,这也成为我心中的痛。
往事也有很多趣事。记得刚入警时,我经常去抓赌。有一次,我们把面包车停在村外,步行走过麦田进村抓赌。那天晚上下着大雨,所有人都两腿泥巴。还有一天夜里,我们把小轿车停到“赌场”楼下。一楼的门锁了,只能爬窗户。我们把竹梯子架到汽车后备箱上,梯子还是不够高,只能搭到“赌场”二楼晾衣服的铁架子下面。我和同事张锐当时都很瘦。我俩悄悄爬上梯子,钻过铁架横梁之间的夹缝,然后爬进窗户,抓住了一窝赌徒。“赌场”老板被带走时还在问:“你俩是从哪儿进来的?”说来也巧,这么多年过去了,虽然我和张锐都调到不同的单位工作,但2023年,我俩同时获得“镇江最美警察”和“镇江最美警察” 提名奖。两个人又碰到了一起,就像当年我们一起爬梯子办案子一样。
我还忘不了当年我们局里有一个民警,他儿子读高中时天天上网不学习。他让我设计了“一场戏”。趁他儿子又去上网时,我去网吧说未成年人不准上网,然后把他儿子带回派出所,关起来了。中午我打来一大碗面条,命令他儿子:“把这碗面全吃了。”等他吃完,又大声命令他:“自己去把碗洗干净。”后来,这个爱逃课上网的孩子不敢上网了,刻苦学习,考上了江苏警官学院,现在居然成了我的同事。他工作积极努力,肯于吃苦,还被评为优秀公务员。今天再想起来,当年那都是笑话啊。
记得有一次处警,我被在酒吧闹事的一个酒鬼抓伤了脖子。我本来想维权惩治酒鬼的,哪知道突然接到局里打来的电话,让我们紧急集合,去启东参加一个特大行动。等执行完任务,回到所里已经是第5天了。我困得一头睡倒,醒来后竟把自己被酒鬼抓伤这件事给忘了,过了几周才想起来。
还有一件事我至今难忘,因为那件事我还在墙上挂了一幅字“思圆行方”。记得那会儿刚入警不久,我跟着一帮同事去抓吸毒人员。两车人抓住一个吸毒人员,力量绝对占优势,手铐也没上。车开到派出所,车门一开,大家嘻嘻哈哈地下车。吸毒的那个家伙一下子甩开同事的手,猛地跑出派出所,跑到了隔壁的加油站。我们一下懵了,赶紧跟着跑。在加油站,那个家伙还手持刀具想劫持人质。那时候还没有今天的特警大队,遇到这样的突发情况,都是我们所里人自己解决。我们所的几个老民警根本不怕,一队分散对方的注意力,另一队猛扑上去重新按住了他。这个事总共也不超过十几分钟,就像一个“小插曲”一样,突然发生又快速解决。这么多年过去了,这件事估计早已被大家遗忘了。我却一直记得,就像昨晚的一场梦一样。(王东海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