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仁斌:一个人,一群人,一座城
2025-02-18冯丽敏
楼仁斌出生于1977年,2007年参加公安工作,现为浙江省义乌市公安局江东派出所副所长。
2015年至今,楼仁斌共救起13名落水者,被称为义乌江畔勇敢的“生命托举者”“生命守护者”,其救人事迹被新华社、人民日报、央视等媒体关注点赞。曾荣立个人二等功1次、个人三等功1次,获评2024“最美基层民警”、全国政法系统年度“平安之星”、浙江省“模范人民警察”、浙江省“最美警察”、浙江省“防溺水宣传大使”、金华市“成绩突出人民警察”等。
自2015年7月1日纵身而下救起第一名落水者后,9年间,楼仁斌苦练水上救生本领,一次次不顾个人安危,在“生死泳道”里“泳”往直前,以生命守护生命,带领团队救起落水群众131人。
一个人,一群人,一座城。现在,在义乌,“楼仁斌”这个名字因善举义举变得耳熟能详,成为这座城市平安建设中的一个“精神坐标”。
一个人:屡次与“死神”交手,无惧安危托举生命
2012年之前,楼仁斌游泳只会“狗刨”,更别提水上救援这些专业技能。2015年7月1日,楼仁斌第一次下水救人。当时因缺乏经验、装备落后等问题,整个救援过程略显狼狈。这次偶然的水中救人让他明白:只有更专业,才能更安全;只有平常“多出汗”,才能在关键时刻“少流血”;只有持之以恒地打磨淬炼,才能凝结成在危急时刻“豁得出来”的资本。
随后,他开始向专业人士请教,并为自己制定高强度的训练计划,系统性地开展体能锻炼、游泳训练,学习速降、攀爬等技能,无论刮风下雨、冬日严寒,从未停歇。经过艰苦训练,他的游泳水平达到专业运动员水准,还获得2017年度浙江省公安机关水上救生比武冠军。
楼仁斌在训练中对自己严格要求,在实战救援中也一次次扮演“关键角色”,也一次次突破自己的“第一次”。2016年9月6日,第一次从桥上速降至江面救人;2017年5月12日,第一次未携带任何救生设备,将人救回岸边;2020年1月28日,第一次挑战钻入零度以下冰水,平安归来。
“只要人在我的视线范围内,我就有信心把他拉回来!”如今的楼仁斌,无论在心态还是在能力上都相较9年前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然而,水上救生面临的危险性难以预见,一旦下水,就是和死神交手。
楼仁斌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救援,当属2018年7月5日那次。当天,义乌西江桥防洪堤因暴雨塌方,三名巡河工作人员驾驶橡皮艇查看缺口时遇堤坝大面积塌方,连人带船被塌方的石块砸翻,一人被困江中,两人被困在塌方形成的凹陷处,其中一人伤势严重,情况十分危急。
一边是随时可能再次塌方的堤坝,一边是汹涌湍急的水流。楼仁斌赶到现场后,来不及脱警服就扣上绳索准备营救。“可能还要塌方,你们下去太危险了,让我来!”下去前,楼仁斌反复叮嘱岸上同事。在众人协助下,楼仁斌一次又一次降下,将两名被困人员成功带到岸上。
救了两人后,楼仁斌体力已经到达极限。但河水不断上涨,救援不能延误。由于第三名被困人员腿部受伤一直在流血,没有办法站立,让救援困难加倍。此时,他只有一个念头:“拼一把,只要还有一口气,一定要把人救上岸!”
在这样的信念支撑下,楼仁斌果断用两条腰带把自己和受困人员绑在一起,让受伤男子用手搂住他的脖子。就这样,楼仁斌徒手抓着救援绳,背着男子沿着垂直的岸堤一步步艰难地往上爬。因脖子被男子双臂死死挂住,导致他呼吸都十分困难。
回想起那一幕,楼仁斌说,当时自己的体力已经透支,“如果遇到二次塌方,江中都是塌方落下的尖利石块,我们两个被捆绑在一起的人一旦摔入水中,生还的可能性很小”。虽然堤坝缺口离岸上就短短两三米,但此时此刻,楼仁斌踏出的每一步,都无比艰难、惊心动魄,但这每一步,却充满着力量,是对生命的托举和希望。
就是这次,楼仁斌身着警服,满身划痕和污泥的样子,被周围的群众拍下。网友们亲切地称他为“最脏警察”。这张照片,也让更多的群众认识了他,为他点赞。
一群人:练就专业救援能力,让救援更快更强更专业
一个人可以走得更快,但一群人可以走得更远。
江东派出所辖区沿义乌江而设,水域长度达17公里,还有黎明、南山、山口等大小不一的山塘水库,全年涉水警情多,占义乌城区涉水警情的90%。
自2015年第一次救人后,楼仁斌就一直在思考,如何从机制、队伍、装备等方面入手,打造一支水上专业救援团队。在楼仁斌的组织牵头下,派出所先后制定《溺水警情处置规范》等工作制度并在全市得到推广。15支水上救生专业队伍已覆盖全市水域,580余名公安处警人员和镇街救援力量均得到多轮次专业化培训。现如今17公里长的义乌江沿岸护栏,每隔50米就安有救生圈和专业救生绳,河道警长定期沿河检查,确保设备完善好用。
为了让更多一线警力掌握操作更加简单的水上救援技能,弥补处警人员游泳水平的不足,楼仁斌开发实战工具、钻研实战技巧。“网上有很多所谓‘教科书式’的水上救援方法,具体实不实用、可不可行只有在实战中检验过才能得知。”
10月中旬,楼仁斌新发明的救生腰带首次在实战模拟训练中亮相。这款荧光绿的救生腰带,一共由三根“支带”组成——救援时,施救者腰间绑一根,剩下两根,分别系在溺水者的腋下和膝盖。楼仁斌说,腰带的设计,主要是为了解决救援中的两大难题——如何下得去,如何上得来。“腰带系上后,救援者脚踩岸堤,保持与水面平行,然后抓住溺水者腰带上的两个把手,把对方固定住,再由岸上的队员发力,就能把两个人拉上岸。”
自2023年起,楼仁斌还在全省首推派出所水上救生最小作战单元建设,两人一摩托车,摩托车改装后方便携带绳索及简单实用的水上救生设备,遇到涉水警情时,两人可快速到达开展救援。“即使不会游泳,他们也能依靠装备安全下水救人。”楼仁斌说,勇气固然可贵,英雄也固然可敬,但他更渴望看见兄弟们平安归来。
2024年8月28日凌晨,江东派出所PTU队员王俊文和同事高效配合,通过抛绳、索降、牵引一系列动作,及时将一名醉酒落水人员救上岸。王俊文也是首批参加培训并获得证书的学生之一。在义乌公安的各个派出所,楼仁斌的“徒弟”们都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一机动处置模式运行以来,已先后救起20余名落水人员。
江东派出所辖区人口约35万人,是金华警情最多的派出所之一。面对“战线长、人员杂、警情多”的辖区特点,楼仁斌充分发挥低空警务优势,赋能防溺水民生工程。他分管的派出所巡防中队与巡特警“鸮航”无人机工作室紧密联动,推行“步巡+视频巡+无人机巡”的防溺水“三巡”机制,对辖区18座桥面及重点水域开展可视化巡查劝导。
哪边能下水,桥面有什么特点,对辖区水域情况如数家珍的楼仁斌还积极参与完成义乌市“水域哨兵”应用场景的开发建设。该应用集全水域感知、全天候预警、全程化可视等功能于一体,实现危险水域24小时动态监控、4分钟内可到场处置,取得了良好效果。近三年来,江东派出所辖区溺亡人数为零,义乌全市溺亡人数呈断崖式下降。
一座城:“救人”更“救心”,让善意在人间传承
对每一个被救起的人来说,经历过生死,或许才更明白生命的可贵。而新的获救者,也成为“善循环”里的感恩者。
27岁的张凯(化名)和29岁的王昊天(化名),都是2018年因塌方被困义乌江中的获救者。时隔6年,惊险的一幕幕仿佛仍在眼前。
“是楼仁斌给了我第二次生命。”张凯回忆,当时他的腿被石头砸中骨折,掉落江中被急促的水流冲走近百米,途中不知被呛了多少水,慌乱中侥幸被浮球链条拦截,体力耗竭、绝望之际,楼仁斌如天降神兵带着自己走出困境。
同样心存感激的王昊天却一直有些愧疚,他说自己是三人中受伤最重的那个,也是最胖的一个,当楼仁斌背起他往岸边的石壁攀爬时,因石头松动,脚下一滑,二人又被狠狠砸进了凹陷处。然而,楼仁斌强忍剧痛,反而劝慰他放轻松一些,两个人调整好后继续往上爬。“我能感觉到楼大哥背着我很吃力,但他没有一句抱怨,咬紧牙关背着我向生而行。”
李明(化名)是重庆人,2017年时他因一时想不开跳进了江里,楼仁斌下水和同事们一起将他救上岸。“跳下去就后悔了!”李明说,在水中的自己无比绝望,当有人靠近他、为他套上救生圈的那一刻,他仿佛在黑暗中见到了一束光亮。“那天是晚上,没有看清救我的警官的样貌,这么多年一直很感激他。”李明说,从那天起,自己仿佛重获新生,更加乐观对待生活,如今已经回老家娶妻生子。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义乌这座城市里,守望平安、珍爱生命已然成为社会风尚。在义乌警队,一个又一个“楼仁斌”不断涌现:老民警朱肆钱跳进湖中,救下轻生女子;年轻民警项京鑫紧跟跳江者,从六米高的桥上一跃而下;辅警王旭平数次在雨夜激流中,救起落水群众;下班回家途中,辅警骆云伟跳进池塘救起落水男孩……还有义警朱迎开、管振林等等,那一个个奋不顾身救下落水群众的身影,凝聚成见义勇为的浩然正气。
以楼仁斌命名的水上救生工作室,坐落在义乌市警察主题公园里。作为全省“防溺水公益大使”,他登上央视《今日说法》、中小学校讲台,开展在线直播,数百万群众接受了防溺水安全教育。楼仁斌还携手所里的社区民警冯潮贵(高级心理咨询师),为落水人员建立“一人一档”开展心理疏导和定期回访,让“救本身”向“救本心”转变。
一个人,一条江,17公里,17年。在义乌江畔,楼仁斌在平凡的岗位上诠释了不平凡。相信,还会有更多像楼仁斌一样敬畏生命、守护生命的孤“泳”者,聚光成芒,共同续写小城大爱。